我拥护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里的讲话、周总理和其他领导同志的报告和发言。我是一个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特别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表示拥护和感谢。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政策表示怀疑。他们说:这个政策已经提出来了,为甚么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看见有伟大的作品和著作出现呢?因此,他们怀疑这个政策是不是能发生预期的效果。
这个怀疑我认为是没有根据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提出的比较早一点。“百家争鸣”的政策提出来还不到一年,时期还是很短。在短时期内,怎么就会有伟大的著作出来?就是抄也恐怕来不及。这种要求,是太高了一些。
预防或纠正偏差,也应用“争鸣”办法
还有一部分人恐怕这个政策在施行中会发生偏差。有人认为已经发生偏差了,他们要求纠正偏差,预防偏差。纠正偏差,预防偏差是必要的,但是预防的措施,总不要跟政策的精神相违反。纠正偏差,也不要“因噎废食”。纠正或预防“百家争鸣”的偏差,最好还是用“争鸣”的办法,那就是:讨论研究,批评说服,证明偏差是偏差。如果用别的办法那就不是纠正或预防“百家争鸣”的偏差,而是取消“百家争鸣”了。
另有一部分人怀疑,自从“百家争鸣”的政策提出以后,是不是已经有人开始“争鸣”。清朝有位哲学家颜习斋说过:如果先生说:“往东走”,有一部分学生站起来就往东走,另有一部分学生满口赞美“往东走”,可是坐着不动。当然前者是好学生,后者不能算好学生。这个事例在这里引用,不十分恰当,不过可以作个比喻。领导上提出“百家争鸣”的政策,就譬如是发出“往东走”的信号。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有许多人站起来“往东走”,或者大家还都是坐着不动,只是口头上拥护“往东走”呢?就我所知道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不少的人开始“往东走”,虽不成“家”,可是已经开始“争鸣”。
我是搞中国哲学史工作的。近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遇见了不少的困难,不少的问题。自从“百家争鸣”的口号提出以后,我们把这些问题公开地在人民日报上摊出来了。我们有些同志也对于其中的有些比较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月间曾召集一个座谈会,参加的人很踊跃,讨论也很热烈。会中的发言,后来写成文章,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刊物中发表,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发表完。将来还要编成一个四十多万字的专辑。
这个座谈会着重讨论有关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后来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哲学史对象(主要是对唯心主义评价)的问题,一个是哲学遗产继承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重大、很复杂,不是一时所能完全解决的,但是经过讨论,参加的人得了一些初步的共同认识。时间的限制,我不能把这些共同的认识向大会汇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些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中国哲学史工作是会提高一步的。
另有一部分人怀疑,苏联为甚么没有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这个怀疑也是不必要的。在苏联的学术界,一个科目中,有不同的学派对于这个科目中的某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在一个大学里,一个科目,可以因有不同的学派而设立不止一个教研室。就是在哲学方面,莫斯科大学的哲学系和列宁格勒大学的哲学系就成为两个学派。这些情况,正是苏联学术界所鼓励的。学派与宗派不同,宗派是少数人为个人利益而组织成的小圈子。学派是因学术上的主张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宗派是不应该有的,学派是应该有,而且在学术发达的情况中,必然会有的。
苏联的“哲学问题”杂志的最近一期(1956年第六期)登载有“全苏哲学家联系会议”的一个讨论会的情况(译文登在“学习译丛”1957年第二期)。我们对于这个报道感到很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的这个会,也是着重讨论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讨论也是集中在哲学史的对象和哲学思想发展中的继承性的问题,对于哲学史对象问题,有两派主张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也和我们的座谈会里的争论基本上相同。
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虽没有提出“百家争鸣”的口号,实际上正是在“百家争鸣”。
照上面看起来,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的各项怀疑,都是不必要的。
“百家争鸣”在学术界的别的方面,也正在展开。在遗传学方面,摩尔根派和米丘林派已经很好地在争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门学科中,都会有不同的学派“争鸣”起来。
当然,“百家争鸣”并不等于“百家”“和平共处”。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见解,可能全都不正确,但不可能全都正确,其间必有争论。争论的结果,对于各种见解,都取其精华(当然有些见解可能没有精华),弃其糟粕,于是这些精华都成为真理的一部分。郭沫若院长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所说:“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大概就是这个意义。
能够“同归于海”的,毕竟都是“川”。就是说,必须有一部分正确性的见解,才能有补于真理,若果本来就是完全错误的见解,那就是“断港绝河”,终归自行消灭。但是关于某一问题的不同的见解,特别是牵涉很广、内容复杂的问题,究竟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还不是可以一望而知的,只有经过讨论争辩,互相批评的过程,正确的才可以逐渐被承认,错误的逐渐被抛弃。这是一个往复曲折的过程,也就是辩证的过程。就是正确的东西,也得经过这个过程,它的发展才会健全,它的内容才会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切忌用行政式的命令,或教条式判断,预先决定那些见解一定错误,那些见解一定正确,把那些认为是错误的见解预先加以禁止。这样,可能被禁止的不是错误的。即令是错误的,但正确的东西,没有经过上面所说的辩证的过程,它的发展,就会迟钝,它的内容,也就会贫乏。这样作,对于学术的正常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预防这种危害的发生,保证我国学术的正常发展。
这几天我有机会参加另一个会议,听了毛主席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的更多的指示。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这种英明的政策的保证和鼓励下,我国一定会有一个文化高潮和经济建设的高潮配合起来,使我国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的社会。
---- 原载《人民日报》1957年3月16日,原题为:“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坚决拥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冯友兰批判对这一政策的各种怀疑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