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委员会部分常委和委员不同意公开批判章伯钧、罗隆基对文字改革工作的发言

新华社记者 李蕴辉,张丽君

章伯钧、罗隆基21日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中谈到文字改革问题时,说文字改革“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只有少数热心分子作了讨论”、“拿出来讨论时党已经决定了”和“毛主席是赞成拼音化的,这样让大家讨论就很难发表意见了”等(详见22日人民日报一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认为这些说法“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曾草拟了一封给编辑的信,准备通过文改会(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下同)常委会通过后交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公开发表。这封公开信的主要内容是说明:一、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为了供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并非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二、文字改革问题曾经经过广泛讨论,章、罗所说拿出来讨论时“党已经决定了”、“只由少数热心分子作了讨论”等与事实不符。

23日晚,文改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讨论,出席会议的四个常委和六个委员中,同意发表这封信的只有两个常委(胡愈之、韦壳)和一个委员(魏建功),其他两个常委(丁西林、叶恭绰)和五个委员(黎锦熙、吕叔湘、林汉达、邵力子、陆志韦)都不同意发表。这些人中间,除了邵力子外,其他的人都认为章、罗说文字改革没有经过充分讨论、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简化汉字混乱基本上是对的。并反映出他们自己对文字改革工作也有很多意见。讨论到最后,有的人说:章、罗说文字改革是党决定了才拿出来讨论的,这是批评党,应该由党来批判,用不着文改会出面。从讨论中可以看出,今后我们在文字改革工作和统战工作中,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当晚会议讲座的主要情况:

会上第一个表示不同意发表公开信的人是丁西林。丁在胡愈之(会议主持人)和魏建功建议发表公开信后提出:社会上像章、罗这样对文字改革批评的意见是否很多;如果不是很多,是否需要急于答复;就是要答复是否可以直接写信给提意见的人,或者由个别人找章、罗谈谈。他认为急于答复会妨碍“百家争鸣”。在整风中大家对文化部提了很多意见,其中也有不对的,文化部就没有急于答复。魏建功说:章、罗对文字改革的意见是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和部里整风不同,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应该说明。林汉达、黎锦熙、陆志韦、叶恭绰、吕叔湘都不同意魏的看法。

林汉达说:章、罗能够提出意见来是好事。就是意见有错误也没有关系,不必急于答复。要答复也可以由文改会委员在统战部的座谈会发言说明。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问题,有许多是要向大家说明的,但不是针对着章、罗个人。如关于创造性的严肃性的关系,就是要说明的问题之一。过去我们对待创造是不严肃的,如1952年报马祁建华捧为“仓颉第二”、“孔子第二”等,第二年又全部否定了。林说:关于把拼音文字代替汉字问题,不能说人家说错了,我们本来是朝这样作的,如把“毛泽东选集”译成拉丁文等。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把拉丁文字当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别人也不会误会。

黎锦熙说:座谈会就是整风的前奏。我不主张发表公开信,如果章、罗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可以写信给他们,由他们自己出面更正。我们总是怕人家说我们用拉丁文字代替汉字,不是代替是什么?只不过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们说不是代替人家也不会相信。我们本来有拼音字母,现在要用拉丁字母,这只能说是民族形式不及国际形式好,我们要答复别人也只有把这个大道理拿出来。黎还说:现在社会上有一句流传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不是说群众的知识文化比我们高,而是因为事实是怎样,群众就老老实实地把它说出来,不加任何掩饰。我们过去对一些矛盾总不肯自己讲出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大家都给说出来了。黎锦熙认为现在推广拉丁文字拼音是忽视了一个条件,即中、小学生普遍没有学过外国文,和他用拼音文字通讯的十个人中间,有九个人把“b”写成“f”。

陆志韦说:现在用不着发表公开信,不管怎样,他们批评文字改革工作时是群众,我们是官,我们的工作有缺点,就应该改正。陆说:在拼音文字方面我们是做得过火一点。拼音月刊每一期都有用拼音文字写的文章,不止一个人有意见,关于拼音月刊出版后应该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和究应如何搞法,都没有拿到会议上讨论过,这个刊物也不能代表文改会。陆说:对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本来就有的,并不是现在说出来了才有。

叶恭绰说:对于这封信拿不拿出来。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时间拿出去,我没有意见,大家都说过很多了。我觉得值得考虑的是,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对文改会不利的空气,而且这种空气的出现不是来之于个别人或一朝一夕的。这是值得注意和检查的。这个问题过去就应该检查,但会里(指文改会)因为忙于任务,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漏洞。叶说: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还要继续做下去?如果要做下去,我们的工作是否拿得出手?我的意见是包括拼音方案和简化字。我总觉得我们的工作障碍还很多。许多事都需要一些条件,有内因、外因的配合。现在我们的工作基础并没有打好。如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本来是一个研究机构,一下子把它改为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变成行动机关了。又如我们通过好几个方案,都是有些勉强的。我想起这些事心里总有些不安,这就是因为工作没有摆稳。现在外面常有人说“你们文改会”、“你们文改会”,本来我们是一个国家机构,但总似乎被人目为私人组织,我也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叶又说:现在要搞清楚这个政策(意指文字改革)是否定了,我们也很难说明。如果要说明就会把责任推到政府身上去;如果不说明,我们很难担当决定政策的责任。事实上是先有了方针我们才执行的。叶恭绰认为现在不是因为章伯钧提了意见要来检查工作,整风过去了也是要检查的,“因为这件事情并未摆稳”。

吕叔湘说:我觉得文字改革工作不会因为章伯钧这几句话会影响到什么地步,目前不必急于更正,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谈,现在应该把我们的工作检查一下。

韦壳发表了和上述诸人不同的意见,韦说:文字改革工作是有缺点的,但不能把文字改革工作的缺点和章说共产党讲了话就不让别人提意见这事混为一谈。章的话牵涉到国家和政协这样一个大政治团体的关系问题。章是政协副主席,按他的说法,似乎共产党提出一件事后,就不容别人提意见,这不是文字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即关系人民大团结的问题。我们身为文改会委员,不能不表示态度,我们应该支持邵老(指邵力子)。韦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毛主席、周总理每次谈到文字改革工作时,从来没有说不许别人提意见。韦说:毛主席还把有人提议解散文改会的信转给我们,但并没有批“此人岂有此理,应该整他”等话。周总理在国务院讨论文字改革工作时也说过拼音文字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在统战部座谈会上我听到邵老的发言时,就准备站起来支持他,但我觉得仅用我个人的名义还不行,我们文改会应该支持他。

邵力子在韦壳发言后说:我个人没有什么值得支持的,我看胡愈之在下次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讲讲也就可以了。接着,林汉达、黎锦熙、陆志韦、叶恭绰:吕叔湘都表示不同意韦的意见。

丁西林说:章、罗批评简化汉字混乱、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关起门来搞改革这三点意见是对的,我们要批评别人,我们的意见站不住脚。至于说章伯钧批评党做事不和人商量,邵老已经批评了,章已站下风。

林汉达说:我们现在根据上述三点意见改进工作是重要的,如果太计较章个别的意见不恰当,也不大方。章提出这些意见,说明他对这些事不愉快,不愉快讲出来就好了。对于别人对我们工作缺点的批评急于解释,工作中的缺点就很难改正。

丁、林讲完后,文改会副秘书长庄栋插了几句话,大意是:文字改革工作有缺点是事实,这些缺点必须改进,但章、罗发言不合事实的地方也应该更正。他赞成发表公开信。黎锦熙、吕叔湘、陆志韦立即表示不同意这个意见。

黎锦熙说: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对批评是否合乎事实不应急于计较,应该欢迎人家提意见。章在座谈会上发言有两重身分,作为政协负责人之一,那样说法自然不对,但这一点邵老已经批评了。作为群众来说,不一定要他说的完全合乎事实。如果章对党的批评错了,由党去更正,用不着文改会更正。

吕叔湘说:现在问题的争论在于章批评文字改革工作的缺点是对的,但有些情况不合事实,是否要公开答复?我觉得缺点和事实固然要分开,但事实和本质也要分开。记不得在那本书上说过:雁子原来见到人是不飞走的,以后有人射过一次雁,从此雁子见了人就群起飞去。雁子尚且有这种敏感,何况是人呢?你心里想做什么事,不管嘴里怎么说法,别人是会体会到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事人家是会知道的。

陆志韦说:讨论过去、讨论过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一)章伯多批评错了的地方,邵老已经批评了;(二)说要支持邵老,邵老说不要支持;(三)说章的批评对党不利,那么,也应该问问党是否同意公开批评。

黎锦熙说:政协讨论文字改革问题时,心里不同意,嘴里不讲的不止章、罗二人。那次开会时邓初民和我同车,邓说,听说光明日报要改为横排,如果改了,就是民主党派的报纸我也不看。他对文字改革有意见,但是他说他是“跟着共产党走”,所以不发言。因此章、罗的意见是有代表性的。

由于多数人不同意发表公开信,会议最后确定:文改会下次继续召开文字改革工作座谈会时(已经开过两次),由胡愈之在会上把文字改革工作的前后情况谈谈,请新闻记者把这些情况本报道中写写就算说明了。

 来源:  1957年5月29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