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24日讯 广东省部分干部对少奇同志在广州的讲话有不同的意见。
部分干部不同意少奇同志工农生活差不多的说法。他们认为工人生活困难有工会补助,病了有公费医疗,还有劳保,而农民就没有这些,这怎能说工农生活差不多呢?新会县有的干部提出如下的问题:如果大部分城里人和农民的生活差得并不很多的话,为什么农民总是主动地往城市流?如果说,农民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城里人吹牛皮的话,为什么牛皮能骗得那么多人和那么久而不能很快被戳破?
这些干部又认为少奇同志在计算工农收入时,工人的收入是按一个劳动力计算,而农民则是按一户计算的。这样,农民一户的收入即如少奇同志计算的那样多,也是好几个劳动力(甚至是一家大小)合挣得来的。而工人如果家属也参加劳动(在城市也是不少的),那收入就比少奇同志所算的多得多。就算家属没有参加劳动,那也说明一个工人比好几个农民(指一户内的几个劳动力)的收入还要多一倍以上。因此,少奇同志的算法是不够合理的。
这些人还提出关于城市花钱多、农村花钱少的说法要作具体分析。比如城市人要穿鞋袜、要乘车、要看戏、要点电灯等等,不管是比农村花的钱多多少,可是,这一切都给城里人带来了比农民高得多的生活水平。农村虽然花钱少,但就得不到城里人所有的享受,这并非农民不想,而是收入所限。
绝大多数人同意少奇同志的关于家属宿舍问题的意见,认为加房租是对的,房子愈盖得多,意见愈多。但少数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目前不是盖不盖房子的问题,而是分配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少数干部对动员家属下乡思想抵触很大,市工商局有一个干部埋怨说:报纸上去年大登起填平“地上天河”的文章,今年却又要动员将家属送下乡,这是怎么搞的。他认为少奇同志引用夫妻可以分开的诗句是片面的。他说:古典文学中就有“望夫石”的传说,古诗中描写夫妻分离之苦的诗句有“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分离在两方”。为什么他不引用?你自己不牙痛就不知道牙痛的苦处?
大多数干部很同意少奇同志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问题的分折,但也有极少数干部思想不通。有的人说,小城镇和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就地参加田间生产可以,但大城市的小孩,年龄过小,无经验,下田生产很困难。有的干部说:少奇同志说中、小学生不能升学最好下乡参加劳动,我们也同意这条出路,但最好先让高级干部的子女做榜样! (福擎、毅坚)
来源: 1957年5月24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