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6日讯 北大昨天似很平静,今天却又引起了一场新的风波。今天本是星期天,但大字报反而比昨天还多。这场风波是由北大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江隆基同志在昨天夜晚对学生所讲的一番话而引起的。
江隆基昨夜对学生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天西语系为“周铎事件”举行“控诉会”的问题而发的。江对这个事件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一、所谓控诉,是在控诉谁?是控诉全党吗?控诉会是对敌斗争的方式方法,在整风运动中不应该采用。
二、这个会(即指控诉会)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呢,还是为了扩大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削弱党的领导,还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记者注:最后一句是大意,不是原文)。
三、“周铎事件”是校外的,不应拿在校内来讲。
四、“周铎事件”是属于违法乱纪的事,已属司法范围,不属于整风运动的范围。
因之,江隆基认为西语系举行这一控诉会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
在今天所贴出的大字报,相当集中地反对他的意见,并提出了许多理由,认为江隆基的意见是不对的。一份大字报举出了三大理由:
一、揭露的事实是深刻的,虽然事实本身是属于违法乱纪的范围。但根源是“三害”。
二、昨天的会向听众表明了不彻底根除“三害”,将导至严重的后果,它激发群众对“三害”斗争的积极性。
三、会上(指控诉会)对党表现了亲切的希望和信任,希望党通过整风从自己的队伍里,把“三害”彻底根除。
一份以“控诉会一定是敌我矛盾的斗争方法吗”为题的大字报,也列举了几条理由质问江隆基,并说他的讲话无助于“鸣”、“放”,希望他再表示一下意见。另一份大字报的标题就是“还让不让‘大鸣’、‘大放’”?认为江隆基的讲话“不是劝说和讨论的态度,而是‘压’的态度”。
力学系三年级三个署代号的学生,在大字报上质问江隆基:这个会的形式是应当否定的吗?你根据什么把对“三害”的控诉,说成是对全党的控诉。既然整风是全党全国的事,为什么校外的事不能在校内谈,这符合党中央的整风方针吗?你曾想到过:你的话会引起多少人的顾虑,夺压制多少人的积极性?
哲学楼今天所举办的辩论会,也辩论了对控诉会的看法。
在今天夜里,江隆基召集了主要是西语系的学生(还有其它系的学生参加),座谈对“控诉会”的看法。江隆基首先对他昨天讲话的要点作了说明和解释。并表示他“昨天讲话时是有些激动”。
接着学生们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的一共有二十多人(其中有党、团员和群众,有学生也有教师)。西语系学生汪仕贤说:我要批评江副校长,昨夜的讲话是增加同学顾虑,并且引起不满。据我估计:反对江副校长这意见的同学在85%到90%。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运动的关键问题上轻率地下断语,只有增加同学的顾虑和不满,并阻碍着“放”、“鸣”。西语系学生王克武也批评江隆基说:你自己既未亲自参加这个控诉会,也没有听听同学们的反映就轻率地下论断,同学们都感到这样大的帽子受不了。中文系学生张元勋说:江副校长昨夜的讲话等于说:你们搞控诉会是反革命。他说:问题不在词句上,可以把“控诉会”另改个名儿,但应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完则是一样的。昨天我们搞控诉会,并非认为党坏、我们的社会制度坏,而是有些党员的行为在蹂躏党、蹂躏社会制度。西语系学生李斯华说:“周铎事件”是“三个主义”的根源,同学们揭发是必要的。毛主席要知道了,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她说,从中央决定这次整风以及以往公布的文件看,中央是有自我批评精神的。但下边有些党员干部却更多地考虑着自己的地位和面子。我希望江副校长好好的考虑。一个学生接着说:我希望江副校长在整风结束后能主动辞职。江隆基说:我要能辞掉,倒要向你们叩三个头(意即巴不得能辞掉)。西语系主任冯至教授也表示了意见说:我听到“周铎事件”后的反应,首先感到的是同情,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为什么江副校长会有这种想法呢?
会上,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谈到江副校长昨天的发言,实际上说明了党委会的工作大大落在群众的后面,还不敢“大放”。西语系讲师黄继忠(即带队到清华去作联络宣传的人)在会上说,从大字报、辩论会一直到控诉会,党委都落在后面。等到学生控诉会开始了,才跑去说这种方式不好。这最党委放弃领导、不敢“放”的表现。所以,我建议毛主席或是中央首长到北大来看看,了解一下学生们真正的思想情况。
江隆基在会议结束时谈了三点意见:
一、昨天晚上的发言,客观上造成大家对“放”有顾虑。我希望大家继续“放”、继续“鸣”。
二、党委领导跟不上是存在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方针是“放”,但是在具体作法上有分歧。例如到其他学校去宣传的问题,用控诉会这种形式问题,目前很难在看法上取得一致。一定要领导上支持一种方法,是有些困难的。
三、拆墙问题,有的说旧墙拆了,又砌起了一座新墙。砌墙主要问题在党员身上,就是在这次运动中,党员对群众还表现了宗派主义情绪。但是,群众是否对党员也有一种异样的看法呢?我想可能是有的。
江隆基在最后并表示,等两天将把同学们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作个答复。
这个座谈会一直开到深夜十二时零五分。
来源: 1957年5月27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