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工商界座谈会,昨天举行第十一次座谈。在会上发言的有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王艮仲、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胡厥文、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毕鸣岐、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黄长水、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巩天民、云南省工商联主任委员李琢庵、福建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刘永业。民建中央委员兼宣教处长资耀华发表书面意见。
王艮仲从自己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到关于党与非党人士的关系问题。他首先申明自己是资产阶级兼地主阶级分子,当过国民党的立法委员,同时也参加过民主运动,营救过革命干部,遭到蒋介石的通缉,解放后参加过土地改革。在这段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骄傲情绪,也出现过自卑感,在土改以后,有宁左勿右的思想。这些表现,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当思想上远离资产阶级故旧朋友或党员朋友的时候,原来没有墙的也有了墙,当自己的思想上丢掉了这些成见时,墙也就拆掉了。他认为拆墙就是拆阶级,就是要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如果说资产阶级交出了企业就可以不要改造了,这就是等于把资本主义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这是不可以的。
他认为障碍着党与非党关系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党员对新形势认识不足,对工商界歧视,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但工商界有些人抱着原来的东西不放,不愿意继续改造。因此,拆墙要从两方面拆,一方面要教育党员克服宗派主义,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承认两面性,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他提出对宗派主义和宗派活动需要加以区分,宗派主义是团结群众问题,是属于思想作风问题;而宗派活动,则属于组织上闹小圈子的问题,是纪律不容许的。其次反对宗派主义不能同党的核心领导对立起来,核心不是宗派,没有以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胡厥文认为公私合营企业的公私共事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只要公私双方互相学习,一两年后,公方就可以成为企业中内行的组织者,私方也可以学会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方法,改变自己的作风。他说,我们人民内部的合作共事,不等于对待敌人,尔诈我虞是不适于共事关系的。他认为目前公私共事是有阶级关系的,但这种共事关系应该对事,不应当对人,更不应当对阶级。他说凡是做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的事,不管他是什么阶级都是对的。把企业办好,是公私双方的共同愿望,为什么不能相处得更好呢?目前,公私双方关系搞不好,不外乎是相互间信任不够,自高自大,鄙视对方,侵犯职责。这种情况,公方要多负些责任。他主张公私双方要互相尊重,开始相敬如宾,进一步发展到开诚相见。夫妻之间吵架原是平常的事,有的越吵越好,如果一吵架就马上“离婚”,公方代表就不要了,这也不好。最后他认为工商界这次帮助党整风,在大放大鸣中间,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三个主义?程度怎样?每个工商业者都要在运动中抓紧机会,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财富。
黄长水首先对今天上午毕鸣岐的发言提了一些相同的意见和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千家驹在发言中引用一首打油诗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类型来批判是不适当的。他说:“合营前小国之君,合营后大国之臣,合并后亡国之民”这些话,在我接触的人当中还没有这种思想。他说,工商业者自己要求合营,是受到党几年来的培养教育,和本身觉悟提高的结果。合营以后,政治上得到很好的安排,经济上也得到比工人农民更多的照顾,又如何会产生“亡国之民”的感慨呢?
他不同意毕鸣岐提出“公私双方应该平等协商”的说法,他说:企业中共事关系,不是平等协商的问题,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问题。根据宪法精神,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反映在企业中就是公方领导私方。因此目前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对私方的信任支持和有职有权问题。
巩天民说:党的团结教育改造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政策,是通过统战部贯彻的。过去中央和地方各级统战部门,在这项工作中是贯彻了党的统战政策,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起了很大作用,获得了一定成就,就是大家公认的。但另一方面是存在着缺点的。主要表现在对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上层人物照顾的多,而对他们的工作作风、思想改造方面具体帮助少。没有通过具体事物,适当的给予批评和帮助。老实说目前中央和地方工商界的代表人物普遍存在着领导落后于群众的现象。在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上,在上层人物中,只能讲团结,不能批评,有时运用了批评,又不能达到新的团结。而统战工作对合营企业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工商业者往往使用多、关心少,例如私方人员的医疗费用、病假工资,国务院早有指示,但下边到现在多未贯彻实行。因此有人反映:统战部是“统上”、“战下”。为了正确贯彻统战政策,加强统战工作,他建议统战部应认真检查总结一下统战工作。
李琢庵发言中反映地方上对于统战工作有一些意见,认为统战工作不深入,统上不统下,统大不统小,征求意见只限于上层;而上层由于经济比重大,顾虑多,对于中下层的情况不了解,反映的问题也就不会全面,很多问题反映上去也没有下文。统战部对工商联、民建会的工作,有时管得太紧,民主不够;有时又管得太松,形成不管。他反映目前在工商界还“鸣”“放”得不够,主要顾虑是认为有放必有收,有收必有整,另外看到工商界的领导人物只讲好的,或只谈过去的老问题,还没有把真实思想情况反映出来,因此下面也就马首是瞻,不敢大胆“鸣”“放”。他们认为要大鸣大放,还得工商界的领导人物真正起带头作用。
刘永业也反映工商界对整风还有顾虑,怕报复。他认为对工商界的改造,应该本着治病救人的办法,对症下药,但这方面做的不好。他说,我们是来帮助共产党整风的,但现在感到好象是反过来帮助工商界整风了,例如对“定息二十年”、“撤出公方代表”等等的批判。
资耀华在书面发言中,首先肯定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公私共事关系中的阶级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二十年定息也没有必要;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在政治上需要有公方的领导,在经济上也需要是公方的领导。如果公方代表作风不正派,态度恶劣,不能搞好企业和公私共事关系,甚至妨碍开展生产时,可以请主管部门调换。
接着,他就最近在各地视察及原来所见所闻,谈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统战政策、关于党与非党的关系和关于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如何破如何立的问题。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统战政策,他说党中央重视,中小基层不重视,企业机关等部门更不重视。甚至有些地方根本不知道统战政策是什么意义。因而在有些公私合营企业中,发生了好些相当严重的偏差。例如有些公方代表因为不懂统战政策,不但公私关系搞不好,甚至有意造成私私之间的矛盾,在全行业合营后在私方很多的企业中,公方抬举那些表面唯唯诺诺,遇事逢迎一方,压制那些认真老实,爱提意见的一方。他希望中央统战部要将政策贯彻到基层和各企业中去,并随时进行检查。
关于党与非党的关系问题,他说,有些党员以个人的意志代表党,不但以党代政,且以个人代政,要党的招牌,假党的威信,曲解党的政策,来压制非党人士。这怎能谈得上互相监督呢?他希望党在这方面多做些宣传教育工作,使党员正确地贯彻党的政策。
关于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资本主义要破,要破得彻底,社会主义要立,要立得巩固。但破什么?如何破?这是各地工商业者希望有所适从的一个问题。因为有时一谈到破资本主义,差不多总是全盘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过去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不得的东西。否定得太多了,就会看不起资方,因而使工商业者自己也感觉到一无是处,低人一等,失去了自信心,这就妨碍了改造和进步,不能发挥积极性和潜在力。他认为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和作风,都应当彻底铲除。但有一些很好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技术,过去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现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将来还可以为共产主义服务。党中央和政府早已说过,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不是国家的包袱,而是国家的财富。这个财富是指什么呢?当然不是指那小得可怜的二十几亿的生产资料,而是指的经营、几十万工商业者过去对企业、工厂管理、技术、经验等等知识。这些知识,是他们几十年来在资本主义经济生存竞争中得来的,是在抵抗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获得的,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斗争中所积累下来的。过去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其所以能在惊涛骇浪中,由小到大,生存发展,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简单的。因为私人资本过去对于经营管理,稍一疏忽,就要倾家破产;对于技术知识,不求改进,就要被淘汰;对于服务方式,不日新月异地便利居民,就要门可罗雀。这些积极因素,若一概抹杀,而不加以批判地来肯定,则几十万大小工商业者就不是国家的财富,而真是国家的包袱了。所以希望负团结教育改造资本家职责的各方面,对于“破资本主义”,要破其所当破,不要破其所不必破,更不要破其所不当破,既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要玉石俱焚,才可以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才可以发挥一切可能发挥的积极因素。
---- 原载1957年5月3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