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些时就有这样一个看法:认为“放”起来了,“鸣”起来了,还没有争起来。到现在已经是“大放”“大鸣”,但还没有大争。甚至有人认为对于某些人的意见引起争论(实际上也就是批评),就会妨害“放”与“鸣”,就等于在边“放”边“收”,我以为这是值得考虑的。在大“鸣”大“放”的时候,必然会有正面的意见与反面的意见,正确的意见与错误的意见,但正确的意见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错误的意见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错误。要尽量减少错误,达到接近正确,这就需要大争。真理愈辩愈明,这是不可否认的一条客观规律。问题在于争的方式和争的态度怎样,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孔子看来,“射”是争的最好方式,也是争者所应有的态度,“射”就是射箭,射而中的者胜,射而不中的者败,事实昭然,争者不能不服。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射是“艺”,同时也是“礼”,古人在比射的时候,都是彬彬然有礼的。所以争虽然是要争,而却是有礼貌的争,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风细雨的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进一步团结的目的。难道这种争也不应该有吗?也会妨碍“鸣”与“放”吗?当然更不是“收”。
目前已经存在着许多争的论点,例如:定息应不应该延长到二十年、公私合营企业应不应该撤除公方代表、高等学校应不应该取消党委制,等等。总之,应该争的论点是很多的,我以为有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把它争论清楚:
这就是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下简称三个主义)所由产生的根源问题。有人说:这三个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党员干部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必需的经验,加之任务多,问题复杂等等,这是有他的理由的。有人说:错误、偏差多发生在下面,而其根源则在上面,这也就是说,下面上面都有三个主义,这也是有理由的。但问题在于都只接触到了产生三个主义的现象问题,并没有深入到产生这三个主义问题的本质。假如说党员干部没有应有的知识和必需的经验,就要产生三个主义,殊不知对于愚昧无知给以第一次打击的完全是劳动人民的双手,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的知识(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做什么事都不需要知识);假如说下面的三个主义是从上面来的,那么,上面的三个主义又是从那里来的呢?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深入到本质问题。三个主义所由产生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三个主义所由产生的必然的内在的因果联系是什么呢?乃是由于党员干部或上级领导丧失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因而处理问题就没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因而作风生硬,态度粗暴,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产生了三个主义。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是一个立场问题。
无产阶级的立场,也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它是要解放自己,同时也解放全人类的。这样,它就必然会要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热爱全人类。这样,就无从产生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脱离广大群众的官僚主义,排斥别人和别种集团的宗派主义。这是对于任何问题的阶级分析方法,也就是对于任何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
但本质与现象并不是没有联系的,本质必然会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却不是完全显现本质的,所以不可不争,不可不辩。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遇着一件事必须明辨是非的时候,这种“不得已”的心情,是人人应该有的。
对于以上这个问题,还有人持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解释,党外党内的人都有,但其来源好象是根据党内人的说法而来的(这里说的党当然是中国共产党),例如个别党员同志或上级领导作风生硬,态度粗暴,不大与党外人士交朋友、通声气,特别在“三反”、“五反”、“肃反”的时候,没有严格地执行党的政策,甚至根本没有好好体会党的政策,以致发生了某些偏差,党内负责人士,往往作如下的解释,说:我们过去在对敌斗争时,在山沟里,在农村中,在地下,深受敌人(包括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摧残、压迫,养成了极为深刻的阶级仇恨,经受了长期阶级斗争的锻炼,从而也就不自觉地有了一套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好象说三个主义就从这里产生了。殊不知阶级仇恨、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不惟不会养成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仇恨任何人的独特生活习惯,而且只有更加接近群众、依靠群众,养成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生活习惯,从而领导群众最后消灭敌人。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有人说:在解放前,共产党员是站在群众中间,领导群众。在解放后,却是站在群众头上,统治群众(这当然只是个别党组织与个别党员)。问题也就正在这里。三个主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成了全国执政的党,同时,又由于党内拖了一条很长的小资产阶级尾巴,新的环境与先天弱点却成了产生三个主义的肥沃土壤。
我们只有把这个论点弄清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清除为害人民的三个主义,帮助党内整风,才找到了根子,才有下手处。
因而在某些论点上,必需展开争论,大放、大鸣之后,还必须大争。
---- 原载《人民日报》1957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