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石曼,出身于商人之家。现为重庆市文工团文学创作组组长。吕贤汶即石曼。这篇文章,对党的文艺领导干部进行了污蔑和讽刺。说这些老干部是“鼠目寸光”“孤陋寡闻”。末了说“似丁主任者,岂只一人而已”。]
丁主任有一个时期作报告,常爱讲“诸类而此”,讲的那么坚定、响亮,听报告的人听不懂这句话,只有自愧才疏学浅,不敢作其他想法。这因为:一、丁主任是老革命。二、丁主任是在中央某艺术学府学习过的。虽如此“诸类而此”四个字大家还是不懂,不懂之余,只好猜测,从丁主任说话的神情,语气连贯起来看这四个字大概是丁主任对“诸如此类”的另一个说法。
不久,丁主任的报告中又出来了“社会主义实现主义”,乍一听,大家以为天气热,可能是自己的耳朵背气失灵,但是,一个报告中提了五次“社会主义实现主义”,连年纪最轻的同志也奇怪了,因为,不管作报告的人讲得多么自信有力,听报告的人水平如何不行,作为文艺干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常听说的。
这还不算,丁主任还有许多奇怪的主义论:什么莎士比亚不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家;“十五贯”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等等……。有一天,丁主任忽然兴高彩烈的对我说:“鲁迅最近写了篇小说,你看到了吗?”我一时怔住了,鲁迅先生早作了古人,丁主任这句话是从何说起呢?丁主任看着我惊诧的神气,洋洋得意地拿出一本“文艺学习”创刊号来,指着跟我说:“在这里,你还没看过吧。”原来那是附在对鲁迅作品分析后面的一篇鲁迅的小说“药”。我赶紧告诉他,鲁迅先生早已逝世了,这是他早年写的作品。丁主任还不相信,他说既然是登载在杂志上的,当然是最近的;要说死了的话,我怎么不记得开过他的追悼会呢?幸好附在“文艺学习”上的这篇小说,还留有鲁迅先生写作的年代,那是一九一九年四月,我指给丁主任看了,他才再没有说话。至于鲁迅先生是否死了,他还半信半疑。
本来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于一个人来讲,不是多大的缺点,值不得小题大作。当然,对于丁主任来讲,作为一个相当负责的干部未免是点遗憾。但是,问题还不在这里,谁要是批评丁主任不肯学习,尽闹笑话,丁主任就嘻皮笑脸地说:“这些小事有什么要紧,我在政治上也没犯错误。就是你们这些洋学生出身的知识份子,才挑我们工、农、兵这些小毛病。”
查阅丁主任的历史自传,他是城市市民成分,文化程度初中,而且参加了革命十几年,住过高等学府,虽难列他为高级知识份子,知识份子是算得的。丁主任的这一切,似乎都与工、农、兵无涉。何况今天我们的工、农、兵,也都在向文化、科学进军呢?
然而,不管别人的批评和督促,丁主任依然故我,有空时坐在机关的收发室门口看过路的车、马、行人,或者上菜市场买上四两猪肉,关起门来包饺子吃。
至今,丁主任仍旧认为莎士比亚没有为工、农、兵服务,不算是好作家。
至今,丁主任仍说“十五贯”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理由是:人民日报为“十五贯”发表过社论;周总理都说“十五贯”好。
我们常说:“知识即是力量”。丁主任视求知为小节,而自诩政治上不犯错误。然而,日久天长,必将鼠目寸光,不晓天下事,孤陋寡闻难辨红与黑。无知无识,力量从何而来,政治上焉能不犯错误。
噫,似丁主任者,岂只一人而已!
(抄自一九五六年《红岩》十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