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言论——反对工业化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潘俊民、朱澄平

1.反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工业化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不应从教条出发,从个别国家(苏联)的经验出发,而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

工业化对苏联是适合的,但不一定适合于中国。毛主席在〈再论〉中还肯定要学习苏联工业化这一条,可见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是不深刻的。

波、匈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就发生了经济上、政治上的困难,波匈事件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是由于群众思想觉悟不高,这是粉饰我国的太平,掩盖事件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民的生活的提高不是在生产的基础上,而是由于土改、民主改革的结果。这种情况限制了人民劳动上、政治上的积极性。须要迅速提高,如果只注意工业化的长远利益,而不注意目前的利益就要犯错误。

工业和农业应当并重,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看,都忽视了农业。‘工业国’的口号是不适当的,而应当是‘工业、农业国’,片面‘工业国’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如果中国成为工业国就必然须要一个农业国来与他配合。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农业投资为5:1。这样,1953年、1954年,农业根本没发展,而工业增加百分之几十。这样,农业合作化不可能巩固。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革,起码有30—40%的合作社要垮台。在搞合作化时,我们用毛主席的17条向农民许了许多愿,实际满不是那么回事。

用牺牲农业的办法来片面发展工业,这是很不聪明的。

农村剩余劳动应当去开荒。现在,将拖拉机生产速度降低,这是错误,要大力发展技术,农业投资绝不能减少。开荒是比节育更积极的办法。

轻重工业比例为1:8,后改为1:7,造成了目前轻重工业的失调,生产和消费的失调,如纸张供应不上,棉布供应不上,许多消费品涨价,这是反常的现象。

今后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打起来也用不着大量的钢铁,只要用原子能就行,所以国防上也用不着那么多投资。

重工业积累资金比轻工业慢得多,并且轻工业有了投资就能开工,就能吸引广大工人。

因此,轻工业比重要提高,重工业要降低。

当然,生产资料的生产应当优先增长,但马克思并没有解决轻重工业化比例问题。

我国用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了两条工业化的道路,对苏联的道路全盘肯定,对资本主义的全部否定,我们应当采取第三条工业化的道路。〈再论〉上说:‘苏联工业化的道路是普遍适用的’,这不一定对。我们不和苏联一样,就是否定之否定,这样才能进步,如果只想学苏联,那就是懒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 潘俊民)

2. 诬蔑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没有深刻的变化。波匈事件是在‘八大’以后发生的,而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在‘八大’上制定的,因此,它的改进不彻底。五年计划规定生活水平提高25%(实际是10%),希望这个计划只是个草案,不要形式主义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这样通过是极不负责任的。”

“〈再论〉把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当作普遍经验肯定下来是不对的,工农业必须同时高度发展,片面的工业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国发展目标——工业国应改为工农业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而上学地对待了工业化道路,国家的工农业投资有错误,农业发展太慢,再不进行改革,用不着三五年,农业就要垮掉30—40%。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也失调,工业品的价格不是逐步降低,相反是增加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在旧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没有接受波匈事件的教训进行彻底的修改,希望中央提出新的建议,不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形式主义的通过一下就算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 潘俊民)

3.否定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成绩

“我们许多工业建设都是冒进了,如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电子管厂等。现在制造一架飞机的造价折成黄金其重量相当于飞机本身的重量,我们能制造飞机不过是好听而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 陈战生)

“成立政治经济学会,国民经济计划学会,通过这些组织来保证我国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有参予国家政策方针、发展经济计划的研究的可能,这些组织和计委经委的关系是我国计委经委和其他经济机关,有义务向经济学会提供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料与情况”。(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讲师 朱澄平)

来源:《高等学校右派言论选编》(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195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