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一般群众对党员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因为除了个别党员而外,多数党员都具有一种“政治优越感”。好像一入党,就取得了一种“领导别人”“改造别人”的特权,好像一入党,就变成了永远正确的圣人。有些党员自以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群众是“普通材料”做成的。你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见,轻者是“落后”,重者是“反党”。有一次问党支书记,“为什么反对你的意见,就是反党呢?”他回答:“我是党支部书记,我的意见就是代表党支部的意见。”
有意见,当面不能谈,小组也不能谈,和个别同志谈吧,好,你在“发牢骚”,“散布对领导的不信任”的帽子来了。造成一种偶语者“罪”的情势。那么,三缄其口沉默吧,“政治不开朗”,“有思想问题”的帽子又来了。
党员无事是不找人的。找人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结果找谁,谁心跳;找谁,谁思想关门。因为早有戒备。党员顶喜欢的是言听计从的人,也喜欢听“好话”。于是讲好话的人,听命的人,经常汇报些情况的人,都被封为“积极分子”,都被认为“忠心耿耿于党的事业”。人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为计的。只有一个出路——“说假话”,忍受着韩愈所说的那种“外欺于人而内欺于心”的痛苦。
在党的眼中,群众是被分为好几类的。有党员培养对象,有积极分子,有一般积极分子。当然还有中间和落后分子。积极分子的标准,就是听话,经常汇报情况,吹捧。至于业务差,工作没有成绩都是可以原谅的,是“积极分子”嘛。有一些党员就是这样入党的。有一个党员(现在提升为教导主任)入党前每次在有发言机会的大会中,都要表明一下自己的进步主要是党支部书记的个别谈话。结果这个同志在不久之后忽然红喜报贴出批准入党了。有的说这样的“党员”多一个,群众就离开党远一步。因此本来在社会主义高潮时期争收入党的一些同志说:“看到这样的党员,我不要入党了。”
这里以评优工作为例,看看我们学校党支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在公开的场合,党支书记大声疾呼,要大家评,大家议。我们就认真地评到半夜一时多。而暗地里却早已在党支部的办公室圈定了名单。结果硬照这个名单布置工作,加以“贯彻”。圈定的人选总结不出先进事例,就派人代为总结,没有先进事例,就谎报。错误的经验,也认为是先进。大家不同意,就说这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而在一个有十四位同志的组里有十二位同志根据先进事例一致评一个同志为候选人,但却被组内唯一的一个党员否决了。否决的意见呢?没有。虽然是一比十二,就这样被否决了。可见党员的“权威”大到什么程度。结果按照名单评(共实是圈)出了四个。事后同志们了解了内幕,原来大家被捉弄了一番,演了一出戏。在群众舆论压力下,现在被批准了一个,是党员,本校毕业。多半搞运动,没有做过班主任,也没有教多久书;成绩呢?很难说。但评上了,群众不敢提意见。因为他是“党员”,是“副党支书记”。
为了改正过去的缺点,我们认为不仅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要改进,并且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我们认为,领导制度上,党政不应统一于一身。最好是党员校长和非党员校长,党员教导主任和非党员教导主任并行。改变目前有些学校党政(即党支书记兼校长)合一的集权情况。因为这样容易滋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但必须保证非党员领导的有职有权。无权的点缀,只会增加问题而无益于领导。
其次,校务委员会应具广泛代表性,需建立定期工作、检查、汇报、总结制度。校务委员会可以设立工作检查小组(以群众为宜),定期进行从下而上的工作检查。
上级领导,也应有计划、不定期地深入下层,举行多种类型的谈心会。一月一次也好,一学期二次也好。使“下情”能“上达”。庶几可以发现矛盾,警惕官僚主义。
(原载1957年5月1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