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康心如在这个发言里所谈的“四种墙”,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强调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本质区别和工人阶级的领(4)导,就必定有沟有墙,因而要拆墙填沟,就要对资产阶级一视同仁,就不能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墙的本质是阶级关系”,服从公方领导“天然就成了有职无权”,这是一切工商界右派分子向党进攻的一个基本论调。只是说法各有不同而已。]
我认为合营企业不但有墙,而且有四种墙。这四种墙是:1.公私关系,2.阶级关系,3.党与非党关系,4.职位上的关系。
先谈公私关系。全行业合营前的企业,公私代表都有必要,因为那时有董事会,私方代表还可以为私股办一些事。但是,在清产核资完毕,全行业并店合营以后,就没有分公私代表的必要了。因为,这时私方已被根据各自才能安排了适当职务,企业也交了,只拿定息;股东领息也不找私方,纠纷也不找私方,私方代表还能代表什么呢?从前私方代表还有事可作,现在只是一个抽象名词而已。可是,在下面企业里,公私都非常分明,并且还带一个尾巴——要服从公方领导。有的公方是副经理,私方是正经理,正经理却要受副经理领导。
墙的本质是阶级关系。企业内成了私方的都是资产阶级,公方都是工人阶级。由于资产阶级受工人阶级领导,在企业里私方人员也就必须服从职工领导。有了这种阶级的划分,私方人员就不敢接近职工了,怕人说腐蚀职工;职工也不敢接近私方人员,怕说是丧失立场。
党与非党关系。公方经理往往又兼党支部书记,事无巨细一把抓,私方人员就有职无权。
有了以上三种关系,职位上的关系就混淆不清。私方被安排为经理后,在职务上公方应服从私方,但是,由于以上这种墙的隔阂,私方有职有权就成了问题,天然就成了有职无权。因为这些原因,墙就天然形成了,这不奇怪。墙既然筑的这样高,私方人员怎能发挥积极性呢?说私方人员不发挥积极性,私方人员真是背了很大冤枉!为什么不采取按才录用发挥他的权?而要筑这种种的墙呢?我认为现在有90%以上的私方人员没有发挥积极性,这个责任政府应负主要责任,私方也要负一点。
墙要怎样拆?我建议,政府用人,不管是什么阶级,只问德才如何,给了职,就给予权;有职有权之外还应有责,有责就能完成任务。以德才用人,则墙不拆自拆。
不管是机关或是企业,党组织是必要的。但是职权应有划分。党组织除掌握政策外,行政权不应干涉。党组织可以监督行政负责人,但不应干涉他的权力。有些企业的党和行政负责人同是一个人,这是否恰当,值得怀疑。这样,党的作用不大,经理不能自己监督自己。今天都是人民,不信任就不给你职,给了职就应给他权。
凡是一个人生在社会上他都有知识有感情。他的知识从政府起,他都是尽力考虑了的。私方人员茶余酒后都在谈论:共产党,顾名思义就是要共产。共产大家不怕,就是共产后,我该怎样生活?解放初,政策是四面八方,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资产阶级认为是河水不犯井水,资本家心里很高兴,一心搞企业,也即所谓唯利是图。忽然来了一个“五反”运动,真是一声晴天霹雳;连财产性命都保不住了。当然,政府政策不是如此。当时用和风细雨办法也是不可能的。以后政府又说,资本家是国家财富,要我们努力经营业务,资本家又才慢慢抬起头来。但是,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前途何如?全行业合营时,才找到了命运的归宿所在。很高兴,敲锣打鼓迎接全行业公私合营。有人说,资产阶级是勉强,是假的,这种说法我不同意。敲锣打鼓还会是假心吗?
企业合营后,政府对资产阶级分子的职务作了安排,各得其所,这时资产阶级感激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他们内心都有一番抱负,一番雄心,想能够为国家贡献才能。谁知事情不尽那末如理想,私方有职无权,形成吃照顾饭,于是那番壮志和雄心就没有了。好象把我们安排了,有钱吃饱饭就完了,而友情就一概没有。还要改造我们、要我们“脱胎换骨”地改造。思想波动很大,大家认为“他生未卜此生休”,只好等改造。但是,毛主席说:中国知识分子有这样的特性:“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待之”,既说我吃照顾饭,我又怎能发挥积极性呢?
“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程度的友情,决非用赎买政策和几个金钱的照顾所能换来的。而是要平时互相关心和帮助。国家要利用知识分子,不仅要给以一定的政治、经济上的待遇,还应当作知己。许多党员为党而死,不是为了地位、政治和经济待遇,而是因为党信任他,他也爱党。资产阶级虽有两面性,但是仍然有具备党员品质的人。只要党把这些人作为知己对待,这些人也会为党而死。
资产阶级在他们当初起家的时候,也是用了脑筋、费了心血的。把他们的积极因素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好处的,应当善于运用。
友情是发挥一切积极因素的动力。没有友情就变成了雇佣关系。运用他们的能力,好处很大,因为这些人是成熟了的,有一套本领,把他们改造过来加以利用,比现培养人才收效快得多。
拆了墙,再加上友情,我们就会积极起来。
还谈一谈对政府的意见。群众反映,要求政府对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个结果。能办不能办都希望有个答复,并说明理由。但是,好多问题都未得到答复,例如重庆解放时停业的行庄,清理到现在7年了,还没有结果。1954年就请示政府如何处理,1956年8月,说限8月底清理完,可是现在又石沉大海。美丰向人民银行请示公事10多件都没有答复。至今仍然没有答复,又不敢问,怕反映了得不到结果。政府检查下没有答复的有多少件,归了档吗?别人还在等候答复哩!我建议,仿效法院把全市解放以来的案件,清理一下,恐怕有千件未答复吧!这种拖拉作风是否把它列入整风。拖拉作风比旧社会还严重,不答复就等于判了无期徒刑。
(原载五月廿六日重庆日报,题目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