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迎春花——记东北工学院机械系教师鸣放前后

光明日报、殷毅

潜藏的激流

4月中旬,沈阳市高等院校传达了毛主席的讲话。它给知识界带来了春的信息。

可是,正像残冬里偶尔括过一阵东风,大地依然是一片沉寂。

真的这么沉寂吗?据此间一位熟悉知识界气候的人士说:“未必尽然。”

记者和知识界多方接触以后,才隐约察觉到沉寂的另一面。它像一条流速缓慢得几乎静止的河流,表面上难以察觉它在运动,而河面下的却潜藏着急流。

只要你注意观察,在很多场合可以获得这样的印象。在集会上,有的人旁敲侧击、转弯抹角的表达一个意思;有的人欲言又止,但从他激动的神情里,似乎能触觉到他在想些什么。在书斋里,人们促膝谈心,滔滔不绝,和场面上又是两个样子。这些,在在使人感觉到,毛主席的讲话确实给知识界带来了无限的鼓舞、激情和希望,欲鸣欲放的情绪,在增涨着,扩张着。只是领导上“按兵不动”,只是外界空气冷了一些,才使人有沉寂之感,和“春来何迟”的叹息。

要放的不放,不要放的动员放

在东北工学院,开出了沈阳第一朵迎春花。

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其他高等学校,多共同之处,少特殊之点。把东工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看成沈阳知识界的缩影,也未始不可。

东工教师听了毛主席讲话的传达以后,要求鸣放的心情是很迫切的。但是,像其他高等院校一样,讲话传达过后,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了。可是,人们思想境界里的春光是锁不住的。有些教师三五相约,关起房门来鸣放。北京、上海的报纸,像磁石般的吸引着大家,人们争先阅读,互相传诵。有位教师说:“北京、上海的报纸给我们很大鼓舞。虽然是他乡春色,适足以慰念春之渴。”

大家在背地里兴奋、激动之余,不免又感慨又疑虑:为何彼处春暖,此地秋凉?

就在这时,院领导布置学习了,规定以学生为重点,教师鸣放慢慢再说。

当时是这样布置的:

从5月6日起,学生停课一周,号召教师在自愿原则下参与指导学生学习;至于教师的学习,慢慢再说。作出这样的决定,据说是依据以下两点理由:一、学生人数比教师多,照顾多数,鸣放自然应该以学生为重点;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改善一下师生关系。

在布置学习的会议上,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根据中央指示的精神,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鸣放重点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布置下去以后,教师们意见纷纷。对于这些意见,领导上充耳不闻,仍按老一套办事:决定么,就得贯彻。

想不到被领导上认为要求先“放”的学生,有些也不同意把他们作重点。隔五个星期就要大考了,本学期已经因“流感”停课一周,再停课一周鸣放,大考前的复习时间更短了。有些学生为功课着急,哪里有心鸣放。学习布置下去以后,有的学生向领导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习毛主席讲话期间,午睡时间能不能做功课?”学生不想学,领导上有办法:动员。5月6日,开了一个动员大会。

有位教师评论领导上的措施说:“要求放的不让放,不要求放的动员放,真是‘倒行逆施’。”

自发的鸣放

教师们提出一连串问号:为何我们的学习布置和北京、上海不一样?为何如此本末倒置?是否不要我们鸣放?领导上是否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问题提上去了,却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平日被捆缚得谨小慎微的教师,这时竟耐不住了。就在同学开始学习的时候,机械系部分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自发地组织了三个小组进行学习。显然,有一股伟大的动力在推动着他们。

自发地组织学习,不能说顾虑都没有了。特别是参加这三个组学习的党员教师,在会上一言不发,态度冷淡,就更加引起非党教师的疑虑:院领导支持我们吗?是否还像以前一样,“放”过以后再给我们算总账?

明摆着,这些疑虑不解除,会是开不下去的。大家商定请院党委书记来参加座谈,请他表明一下领导上的态度。

院党委书记来了,也讲话了,但是没有正面的明确的答复大家的要求。

教师们于是激动起来,八十二个人联名写信给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要求支持和帮助。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学习毛主席的讲话,两天来进行得十分热烈。但我们缺乏支持,尚处在群众自发状态。院领导远落在群众的后面,没有下定决心,……”

焦若愚支持他们鸣放,10日、11日亲自参加他们的座谈会。就在这个时候,东北工学院走在其他院校之先,突然沸腾起来,划破了沈阳知识界的沉寂。

预兆春暖

东北工学院机械系教师自发鸣放,还有一段小插曲:

10日座谈会散会以后,有个传说,权威方面认为自发鸣放是闹“中民主”。座谈会主席团成员在兴奋之余,听到这些流言,真如冷水浇头,凉了半截。当即开会检查。会上空气沉重、紧张,谁也不想讲话。大家在痛苦地思索着始料所不及的严重后果。

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立即批判这种流言、给他们撑腰,认为他们鸣放是健康的、正确的。这才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出现了11日大鸣大放的局面。

现在看来,机械系教师鸣放,不仅是健康、正确,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机械系主任王铭勋教授说:“在我们东工说,这是‘星星之火’,它唤起了人们压抑着的热情和希望。”

这样的估计可能是恰当的。11日,很多外系教师参加座谈以后,激动地表示:东工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回去一定也大鸣大放!

13日起,各系都鸣起来,放起来了。

但是,它的影响还不止在宫墙之内。当报纸上发表消息以后,在全市高等院校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好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水,激起了翻滚的浪花。

各校的教师们纷纷要求鸣放。沈阳农学院副教授张信达说:“听到东工的消息,大家都跃跃欲试。”药学院副教授刘德仪说:“我们希望东工的风吹到药学院来!”

事实上,这阵风已经吹到了各高等院校。本星期内,各校都先后动起来了。现在,沈阳高等院校再也不似冬日之沉寂,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风光。

 (光明日报5月24日第3版)

来源:《批判光明日报参考资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编,195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