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肃反初期,我院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杨院长等人是领导,奔驰沙场,好大喜功,一有肃反战报,即跃身而出,不经调查,满口许下5%坏人的宏愿,回头调兵遣将,每科室党员捕风捉影,以满名额,集中火力大民主一番,这样党的威势摄服四方,除制造一批明哲保身,六亲不认,对党敬而远之,所谓顺民以外,别无好处。
肃反时真正该斗的只有2~3人,加上真正有反革命可疑的也不到10人,其余陪斩的30多人,多半是平时有些个人主义,对党不是人云亦云,昧着良心吹捧的人,或一些很久以前已作结论,但不能肯定历史问题的人。
杨院长肃反时扩大斗争面,不适当的多斗了50%以上(错斗率=(40-3)/40=93%),反而在总结会上重弹党员皆知的护身老调: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个别的,局部的,下级同志的,甚至是群众左右会场有偏差……使不服者亦消极自认倒楣,忍气吞声,今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成绩很大,为什么定质不定量,讳谈每种错误的量,拿不出运动中党员粗暴带头侵犯人权者有几人(如辱骂,无理搜捕)?捕而不问罪者几人?
变相停职反省者几人?(暗中解除职务有名无实)
剥夺政治权利者几人?(剥夺停止固有权利,如我被选为工会积极分子,还红硃笔一挥而除名)
恐吓逼供,使人语无伦次者几人?(如伪造栾忠政反革命材料,当众宣布)。
杀鸡教猴,充当鸡者几人?(技术处不应斗而被斗,以教训技术处反革命分子李×)为什么?(以上系摘自以“肃反成绩××××???,沙里淘污,倒向上级报功请赏”为题的第一次贴出的大字报)
2.肃反的错误,并不象杨院长肃反总结中轻描淡写那样简单,轻微,实事求是的党要公正的平论,重视缺点。可是相反的,肃反后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大量提拔亲信。君不见,大字报上揭发的对许多老党员提升科长不满;君不见越是肃反中严重地恶劣地恐吓公民的邵琪,大谈牛奶浇花的人,群众不满意的人却青云直上,为党所赏识和提拔。
恐吓逼供厚咀皮的人最适宜人非大豆,岂堪拖上榨油台
从大字报上揭发的,有些冒充肃反积极分子的人,手段毒辣,恐吓逼供。如国民党党棍阴魂尚在,当为逼供之术将无失传之忧而含笑,国民党会将甲乙两革命同志分置两屋,乙虽未暴露,而特务却指甲道乙已全部供出。反观我院邵琪威逼同志硬供已基本上具备共产党员标准的同志有反革命罪行。
我等不是反革命,那能榨出豆油(反革命材料)来,主持会场的党员皆学会(从杨院长处传授的?)“我们已掌握你的材料,你今天无供,悔之晚矣!”群众有的恐被戴上包庇反革命的帽子跟着起哄,地下室曾一时呼吆逼供之声闻数里!专家工作室则呼口号,壮声势吓工程师。
要不是这次领导上强调不要给肃反积极分子泼冷水,真有人想翻旧账。想看一下,一些小宗派(如有人揭发何早芬、朱江、王明理及线路室过去有人专爱偷听别人谈心的话)的专用耳目,其中有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肃反“积极”分子,他们背后对这次肃反已作结论,不是反革命分子的人,汇报了什么反革命论据和材料,把材料公布让群众评理,我想不难找到独出心裁的脏帽子,令人意料不到的主观主义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官僚主义的党员领导者有时很喜欢,以致害人不浅。
我要求:在肃反中,冒充进步,制造情节恶劣的偏差,反而报功请赏受到升级或提高工资的酬报的邵琪等人,立即降回原职原薪(也不要作更高要求,取消奖励外还给予处分),以平民愤。
我要求:杨院长、范院长,按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的要求做到“能解决的问题要马上解决”根据片面的材料作出的不正确结论,要重新审查修改,不冤枉一个好人,不多给一个黑锅。“对非党同志批评错了,可以马上道歉,肃反中弄错了的案件,原来在什么范围内宣布的,现在也应当在同样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宣布平反”。要求院长和原来各科室肃反司令对被错斗的人公开道歉,召集200人左右开鸣放会,痛诉衷肠。
我要求:电力部代表亲自对呼冤案件进行澈底检查,如杨院长有把持党务,错判“政治上的死刑”事件,要杨院长向被错判反革命分子的同志负荆请罪,深刻检讨,并在全院大会上恢复其名誉。
我要求:党保证不再说假话,不再乱捉迷藏,不再诬良为盗,要健全人事制度,不丢档案,不反复无常,不乱听一面之词,随便修改学校等已作的正确的历史结论。
(以上系以“肃反成绩×××××???,沙里淘污,倒向上级报功请赏”为题的第二次贴出的大字报)
3.肃反好象都有一套公式,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是不是杨院长的公式?郭钧说我害怕斗争,是不是也是学来的?(5月31日在技术处小组上的发言)
室主任太多了,如只懂马列主义,不懂业务,也是空架子;如不懂业务,只做思想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室里的政治室主任窝工,他们到底解决了多少思想问题。过去院所开办的业务班很少有主任参加,都愿坐着摆老资格。(5月29日在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
1.这几天人民日报的社论如果这样的再来几篇,那鸣放的风就会要刮回去。我们在中央还不觉得,但如将报纸拿到乡下小城市中一学习,那就吓坏了。(6月12日在小组座谈会的发言)
2.现在发表这样的社论(指六月八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不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
来源:《想一想,对不对》(第三集)(电力工业部整风办公室编印,195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