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全国团代大会和整风精神相距十万八千里

中国青年报、王亚生

(王亚生:中国青年报记者部副主任)

在全国团代大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由平常销售的五十万份,一跃上升到近一百五十万份,显示出青年们对这次大会抱着多么大的热诚。可是,如果把最近几天的这份报纸,和国内其他报纸摆在一起来读,却不免使人惊讶,使人感到非常不协调。会场以外,全国人民正在热烈的探讨内部的种种矛盾,大胆的批评党和国家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而报上反映的大会却如此沉默,似乎和全国人民不是处在同一个时代。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份报纸在大会开幕前、后的变化。开会前,这份报纸曾以相当的篇幅反映了青年和代表们对团的工作的意见,讨论过一些团内的矛盾。开幕以后,祝贺、经验、文件几乎占据了整个四个版。争论和分歧的声音消逝了,尖锐的批评成了长篇发言后一个不痛不痒的小尾巴,成了装饰品。似乎人们在会外谈的是一套,在会上谈的又是另一套。

这份报纸是团中央的喉舌,它所表现的令人不愉快的矛盾,忠实的反映了这次大会本身的矛盾。

如果说,在预备会议期间,代表们的思想还比较的活跃,还勇于提出批评的话,在大会开会以后,就来了个突变。“体会文件”、“学习文件”,在许多代表团中成了压倒一切的口号。代表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似乎就是推敲文件的深意,回忆自己的经历以证明文件某些论点的正确,假如还有什么争论的话,也是被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人快乐的称赞这种现象为:“政治思想领导加强了!”而对有些还在议论纷纷的代表团,则轻蔑的评论为:“领导薄弱。”

如果说这种景象博得所有代表的赞许,那倒不见得。一位铁路局团委颇为含蓄的谈到这次大会精神,“一个字:灌。先让大家争鸣,再来统一思想不是更好吗?说实在话,这样搞的结果,尽管方针明确了,但思想贫乏,并没有多少提高。”

你要到代表团中去走走,只要稍微深一点的接触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代表牢骚满腹,闷在心里,离所谓“畅所欲言”还远着呢!这似乎已经成了规律:同三、两个知心朋友,或级别相当的人在一起时,是可以“畅所欲言”的;一到小组会上,说的话就要打番折扣,至于大会发言,则是推敲而又推敲,琢磨而又琢磨——有人喜爱这种精神状态,称之为“慎重”。但是这两个字似乎不能解释得令人满意。有一位团省委书记在谈到党、团关系时,用了三个比较,来形容党领导团的缺点:“抓中心,比较忽视部门;抓干部,比较忽视组织;抓一般,比较忽视特殊。”而据他自己说,实际状况是:该省区以下干部全部被党统去,不剩一个,县一级也被统去四分之三。对于这种严重状况,在团代会上只以三个轻描淡写的“比较”,来形容,人们可以想见这书记的心情?难道仅仅是为了负责而必须的慎重?是不是还有其他?

批评不开展的不正常现象,似乎也引起了大会一些工作人员的不安。18日下午,大会发言组一位同志埋怨的说,到当时为止,他只收到两篇纯粹是提意见的稿子。他拿放在桌子上的稿子:“这篇有点片面、偏激,我正在改。”这是一篇辽宁省一位作勘探工作的代表的发言稿,对团对勘探工作不关心提了些意见。应该感谢这位发言组的同志,他的确认真的修改了些不通的语言。但是所谓“片面”、“偏激”也只不过三、四处。其一是:“我们勘探队的业余生活非常枯燥”,“非常”二字被改为“比较”,其二是:我们衷心希望团中央解决问题(大意),“衷心”二字被圈去。其它两、三处也差不多,不过是些“非常”,“很”等“激烈”字眼,而且被他一律改为“比较”。尽管这位发言组的同志一再声明:如果代表不同意修改,还可以恢复原样,可是却令人不能不怀疑,这样办法的后果是鼓励了批评?还是压抑了批评?

代表们之所以没有把心里的牢骚在大会上公开说出来,除了个人顾虑以外,似乎还有一些其它原因:怕问题揭露多了,会影响国际友人的观感。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反驳道:“难道国际友人就不能理解真正的民主生活?表面的一致、统一,人家倒不见得真正欣赏。”也有人怀着老太婆般的慈善心肠,想“体谅”团中央,怕损伤领导威信,但是另一些人却以为:“把领导机关的优、缺点同样让群众知道,破除一些盲目崇拜,使领导在群众监督下工作不是更好么?”……

可惜,这些争论并没有在代表中展开,没有人引导。连多少反映了些代表们心里话的“情况简报”(大会油印刊物),也只是在少数代表中传阅。看过这份“简报”的人都了解,它并没有多少“机密”。它只有一个“危险”,要是每一个代表都读到,就会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将大会这种开法的议论多将起来。

试想想,党中央是用怎样的精神支持批评,广开言路!以“党指向那里,就奔向那里”而自傲的青年团代表大会,究竟“奔”到那里去了?有些“善于体会领导意图”的人,把这次大会说成:“巧妙的体现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精神。”可是有人认为,如果大会缺乏民主空气,如果不揭露和研究团内外的矛盾,如果不严肃的开展批评自我批评,你纵有再“巧妙”的解释,也搪塞不过去!

人们有理由问:团代大会为什么和我们的时代竟相差得这么远?

 王亚生

(原载1957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英勇前进》,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