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整风到处点火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李德康、叶莉莉、沈天明、孙文星、赵志建、周建懋

“请政教科的老师和我们一起‘鸣’,一齐消除‘三害’。”

“老师:你何不大胆的‘放’?

“大力支持教师放。”(中文科16班)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有苦水,为何不放鸣?”(语专(一)4肇秋)

“亲爱的×××老师:请你大胆的鸣放出心底的话,我们坚决支持您”。(中文科21班)

“亲爱的不鸣不放的党员,你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战士?还是可怜的‘三害’的奴隶?有些党员不鸣不放,这是组织性、纪律性强吗?这种组织性是什么?这些党员们什么东西封住你的嘴巴?什么力量使你们沉默,什么秘密使你们哑口?”(政教科墙上的标语)

“以往运动中历史系科团总支委员都积极带头的。为什么现在不鸣不放,原因何在?希望历史科团总支委×××的回答。”(李德康、叶莉莉、沈天明、孙文星等同学)

“政教科在历次运动中总是全院最富有朝气的班级,真不愧为100%是党团员的班级,也不愧为学习政治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出乎意外的是:这次政教科黑板报竟没有参加联合版,我们怀着警界的心情到三号楼二号楼观看了政教科的黑板报,总以为政教科的黑板报是会比联合版“放”“鸣”得更为出色的,但是亦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期的政教科黑板报显得特别空泛而乏力,内容只有三篇:1、编委会的启事,2、编委会的结束语,3、编委会的迎考,其中只有启事提到了鸣放问题,也只是说明了政教科黑板报要结束了,如要鸣放可投到联合版,而联合版至今未收到政教科同学的只字来稿,这不禁使我们怀疑,政教科同学是否至今还对鸣放有愿虑呢?还是对鸣放不感兴趣呢?继而一想,他们是念政治的;这又怎样来理解呢?也许大概是考试期近,是不是应该安分温课了呢?

当然我们没有资格强迫政教科鸣放的,但是我们总觉得在今天全院轰轰烈烈的鸣放中,如果缺少了政教科这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必竟是有些可惜的,而事实上是不是政教科真的没有什么可鸣的呢?

党团员同志们又为什么不愿争取在帮助党整风发挥巨大的先锋作用呢?因此,我们在此热怀的希望:政教科的大哥大姐们,再也不能无声无息下去了!”(历史系三年级三班赵志建、周建懋)

“政教科教师黄云深向肃反进被斗的人及平里有意见的同志进行煽动:对某职员说:‘你的历史问题一年多还没有一个结论,应该向党委提意见,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要说出来,假如你有愿虑,可以跟我谈,我负责给你反映’。”

“团委在鸣放中表现不太好,提出要‘站稳立场’。鸣放是是非问题,不是敌我问题故要从共青团员带头鸣放,不应公开强调‘站稳立场’”。(政教科)

要成立“鸣放委员会”,要成立“鸣放刊物”,威※党委“要管复延期”……(六月六日自由讲坛)

“共产党员们不要做哑吧,不要乱压制。”(中文科(3)班姜红元、潘思华)

“党员和学生会各级干部在以往的运动中都是起带头作用的,今天本院‘鸣放’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开始了,请向与党组织联系密切的党员和我们信任的代表我们同学的学生会都怎么啦?请学生会主席答复。”(中文系六班同学)

“鸣已两天了,放已两天了,团员在彷徨,党员骂胡搞,为什么隐姓埋名的团员不少,抛头露面的团员更少?”(虹人)

“共产党一向光明磊落,今天党员为啥蹬在黑暗的一角?见到黑板报大字报摇头摆脑、鼻息干虹霓,直冲云霄。”

“在鸣放中不响的人要求入党,却是投机分子没有党性。”

2.反对整风工作两不误的方针。

“若要放得好,必须延期考!”(中文科十班全体同学)

“支持十班!既无热衷鸣放,就得延迟期考,如不延迟期考,无异压制鸣放!”(中文科七班)

制造谣言企图取消毕业考试:

“华东师大毕业生只考一门,为什么我们要考四门?我们觉得两点:

一、汉语可不考,因每遇到练习课,教师有成绩可查,考也无实用价值。

二、现代文也可不考,因上学期已考过,本学期的材料极少,平时也抓得紧,通过质疑和课堂讨论,可了解成绩,实习是文学和汉语的真正考试,我们反对再一次形式主义的考试!”(未具名)

“我们的领导实在好,既要我们鸣放好,又要我们考得好。请问:究竟鸣好?考好?”

哀歌:

“整风整风,学习送终,身在教堂,心在整风。多件抑制,无用无用,考试前夕,怎能整风。根据心理学观点,哀歌诗人驳,整风学习两不课。”(××)

以“春风”何来迟为题:来反对鸣放

“已是初夏季节,现在※吹来了‘春风’,当然这不是说在初夏吹来了春风不好,而问题是春风为何在我们来说多么紧张与宝贵呀!但也在这时‘时令老人’带来了春风。叫我们‘放’和‘鸣’,放和鸣同学们都愿意的,但问题是愿了温课迎考就会影响鸣放,愿了鸣放也必然影响温课迎考,这又是鸣放声中产生的一个新矛盾,所以我们要问‘春风何来迟’!”(历史一班)

“党内没有民主,党委在‘鸣放’过程中要手腕,用‘釜底抽薪’和‘调虎离山’之计来压制‘鸣放’。”(中文科十班刘耀华)

“要鸣不考,要考不鸣”(中文系6班徐庆祯)

 来源:《鸣放言论选集》(上海第一师范学院,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