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诬蔑党在整风期间迷迷糊糊,没有力量。廖若平曾说过:“党的整风,主要是整党,在整风运动中,党员是被告,整风期间,党是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是‘当局者迷’,因此,整风主要靠民主党派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我们民盟今后要单独开会,由盟来独立的召开各种座谈会,很有作用。”又说:“党在整风中被动是合乎规律的,党在整风中是迷糊不清的。党这次整风,是因为党内无力量,要借群众的压力来整风。”还在民盟盟员中传达省盟右派分子的指示说:“我们这样做是代表党执行党的政策。”
2.强调知识分子与党的矛盾。廖若平对戴望峰说:“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与党的矛盾大,高等学校现行制度(指党委制),必须有所改变。毛主席已经要民盟与九三学社草拟方案交中央讨论,我昨天亲自听了汇报(廖在省盟召开的干部会上所听的汇报)知识分子和党的矛盾问题,不仅高等学校有,中、小学也普遍存在,而且矛盾很突出,也很尖锐。”又对高维岳等说:“××××学院在鸣放中省委派了干部去领导,结果大家哭丧着脸,象祭祀死人一样,什么话不讲就散会。”说党领导的教育事业还不如国民党统治时期,廖若平对徐淦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有钱、有人、有房屋才办学校,现在不同了,没钱、没人、没房子,是以革命手段来办学校,这样怎能办好学校呢?”
3.挑拨盟组织与党的关系。据张克栋揭发,廖若平在民盟内部说:“党对民盟是不重视的,事先不与民盟研究,一些事情仅是拿来贯彻。”对民盟支委李金声说:“学委会主委副主委没有民主党派负责人。”意思是说党包办学委会,没有让民盟去领导。他提议增加学委名额,多吸收中年和青年教师参加,企图改变学委成分,以达到篡夺领导权的目的。
4.打击学校党委、领导,诬蔑学校党委、领导是“外行”“不务正业”。廖若平对戴望峰等说:“我们学校领导力量真是不强,×书记是搞银行的,×校长文化水平很低,×××校长有大专学校经验,但他又不管事,只眷下×副校长,但他是学工科的,不是学文科的,也只办过中等学校,实行两级制,他既不抓业务,也抓不到业务。大会,小会,里里外外,忙于开会,叫做不务正业。”又对徐淦说:“在大专学校工作是不简单的,没有搞过大专学校的经验,就不会办好大专学校,我们学校除了文史两科调来的教学人员外,可说都是外行,这样怎能办好一个大专学校呢!学校领导一天到晚只知道开会,脱离教学,上上下下,不务正业,楼上楼下都是外行。”
廖若平在湖北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说:“肃反中最大的偏差不是个别人受到打击、委屈,而最大影响是人与人的关系搞坏了。生产关系是基本的,但还有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自然关系,使我们生活丰富起来,有人情味,人情搞坏了。对敌人要大义灭亲,但灭亲不一定都大义。”
廖若平对高维岳说:“华中工学院民主党派联合会对储安平党天下的言论发表了同情、支持的公告,很好!很有力!”又对李金声说:“李维汉部长在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说各民主党派人士提的意见,有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还待研究(指章、罗、储等的右派,反动言论),既然还有待研究,就是还没有研究罗,那么,怎么下‘是错误的’结论呢?”6月15日省盟开了一次扩大省委会议,这时“人民日报”社论已经发表了,会上批判了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等人的反动言论,廖若平却为他们打掩护说:“这显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暴露,小资产阶级思想要改造。”
廖若平湖南长沙人,现年52岁。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长沙有名的大盛绸布庄的经理。廖于1924—1927年间在上海大学中文系肄业。从1928到1937这十年中间,他除了在华中美术专科职业学校和长沙私立协均中学任教以外,还做过远东电影院经理,给电影院画大广告,负责宣传和选片等工作。在1938年到1945年之间,他到过沅陵、衡阳、昆明、重庆等地。在沅陵,仍搞电影院;在衡阳和朋友一道,开过布力士鞋作坊;在昆明,他一家还做过药棉纱布生意,做过衬衣买卖;在重庆,当过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教员。1946年由重庆复员到上海。在上海时,他教书是正业,做影片经纪是副业,没事在三马路万沅湘绣庄(他家有股本)打牌。
从以上经历可以看出廖若平在解放前虽然也教过书,但教书对他来说只是幌子而已,其实他从事商业活动许多年来从未间断过。由于他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加上长期以来经营商业,因此,资产阶级一套买空卖空,投机诈骗的技俩,在他身上表现得相当突出。
解放以后,经戴望峰介绍到湖北教育学院戏剧科当教员。不久又调进湖北教师进修学院任语文科主任,进修学院改成师专后,廖继续任语文科主任。
1951年10月廖在教育学院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区分部主委,湖北省支部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1956年又当选为汉桥区人民代表。
廖若平不学无术,在评定副教授学衔时,遭到群众否决,他于是迁怒于党,说党对他的支持不够。去年评薪时,起初他被评为七级,不满情绪更大。右派头子马哲民曾亲自出面为他的薪资提级问题奔走营谋,廖于是对马感恩,而对党愈加仇视。这次在大鸣大放中,他忠实地执行马哲民的指示,在武汉师专燃起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火,从廖若平的阶级出身,思想意识各方面来看,可以说不是偶然的。
来源:《右派言论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