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整风运动的右派言论

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师生

“自由论坛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少数的,这样方式帮助党整风很好,这是宪法上规定的言论自由真民主。”(中文科十六班胡仁)

中文科5班孙文浩把整风当作“革命”,以为这次整风是“革命开始了”,他又“把革命分成二种有文的和武的,文的革命就是章伯钧的修正主义”。

政教科教师黄云深在党委还没有布置整风之前他就不向党委请示,抢在党委前面布置群众“鸣放”,号召大家大鸣大放来帮助党整风,意见“越尖锐越好”,说:“必要时可召开群众大会,并要党委、行政向大家表示态度。”“我们学院里现有宣传工具已落在其它高等学校后面了,大放等大鸣已落在其它高等学校后面了,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必须利用我们现有的宣传工具,例如黑板报、快板,必要时还必须用大字报来动员支持群众鸣放。”

他认为这些人(指右派分子)过去受过委曲,或者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这样讲讲,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些言论也有些事实根据的只要有一点是正确,党就应该接受。

“行动起来,向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轰击!

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扼杀了群众积极性,他们必须撵走!

这是个别单位存大,我院难道就没有!最近同志们揭露了一部分没有揭露的还多,多得很,序幕刚拉开,“放得很不够”。

同志们集中火力把它们轰下来。

工会会员的初步措施

1、于最近的召开部分教职员工座谈会,倾听大家的呼声。

2、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意见箱,广泛吸取意见。

3、出报报,没有保留地揭露。

4、督促党委和行政定期检查改进。

工会会员站在群众的一边,坚决和群众共呼吸,同步调,而对党委和行政与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作不调和的斗争,别顾虑放炮吧!”(工会黑板报)

“把我班写的关于教学质量的大字报贴到66路公共汽车上去,让大家都知道。”(中文科21班花月初)

“院党召开了许多座谈会,收集了三百多条意见,一条也没有改。”(中文系六班徐庆祯)

“我班级干部不鸣不放是因为上面布置好的,你们选我做代表,我保证满足你们的需要,革命史,中国文学考试内容减少,就是我们争取得来的。”(沈公岩)

“政治是骗人的,立场观点是人制造出来的,有制度就有压迫,就是是束缚个性,就是社会悲剧,主张绝对自由。”(××)

“这两天报纸真有看头,以后都是这样就好。

像北大那样搞起来才算民主,就是资产阶级国家也没有这样民主,假如报纸肯注销来,那就更民主了。”(中文科5班孙文浩)

“历史系教师程应镠指示外文系教师陆福遐起草的计划时说:要在否定一切的基础上帮助党整风。”

“关于由论坛的问题,我想起在西南联大时搞一二九相似,我是一向向鼓励学生大放大鸣的。”(中文系教师李宗蕖)

“毛主席说过:‘小民主不行,搞大民主’你们不领导,毛主席来领导搞大民主,中国的制度要大大的改变一下。”(中文系六班学生徐庆祯)

“要鸣要鸣得透,像现在这样的鸣放空喊口号一无用处,我们应该去见柯庆施,一定要见柯庆施,小干部出来不要理他,见柯庆施不成功的话,就上北京上中央。”“请愿要见大干部,小干部不能解决问题。”(同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有言论、集会、示威、游行等一切的自由,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难道在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就没有自由吗?没有合法的权力吗?要鸣得透‘放’得光,我们就要自由,我们要自由,正义的人们,我们想念正义的人们会支持我们,我们要求改革学制的签名处,在阅览室门前,如果你们要签名的话就去吧!”(大字报摘录)

“请愿是通过代表向有关方面交涉,进行说理要求,解决问题以达到群众的合理要求,这有什么不好?这也不等于闹事,只是派出代表和有关方面进行说理,根本不是无理取闹,也不造反整风的原则。”(大字报摘录)

“今天是真正民主的一天,以后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语文科五班学生孙文浩在‘自由讲坛’上高呼)

“马列主义教研室如果不立刻采取正确措施考虑同学意见,我们就将罢考。”

“罢考!同学们对马列主义考试问题提了很多合理要求,如不尽早答复,这门课程的学期测验我们将拒绝参加!”(中文系九班学生)

诬蔑党中央对整风运动意见有分歧,反对党领导整风。

“这次整风中只有毛主席和其它几个人同意,中央委员会大部分都不同意,因为中央保守思想严重,所以人家都不敢提意见。”(历史科5班周孝俊)

中文系六班徐庆祯提议“上书到北京”他提出“自己办报纸(因为解放日报不刊登他的稿子)形式不拘,建立自己的组织,随意用什么名称均可。”

政教科学生周澄民反对党支书×××当座谈会的主席:“第一,不要当主席,党仍是领导;第二,在鸣放过程中支部书记应很好的记下同学的意见,所以主席可以换一人。”结果把主席(党支书)撤下来了。

“鸣放为什么要党来领导呢?学生会搞的自由论坛不好,走掉的人太多了,由学生会领导不好讲话。”(中文科9班史长贵)

“一定要使广播室为学制改革委员会服务,不给学生会领导。”(中文科19班李震生)

 来源:《鸣放言论选集》(上海第一师范学院,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