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日讯 上海电影制片厂部分导演、演员最近在大字报、座谈会上,暴露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有些演员接受任务以后,所考虑的不是主题思想,而是看自己担任的角色重要不重要,将来海报上有没有他的名字,留给观众的影响深不深。不管演什么样的人物,都想尽办法打扮得漂亮些,以突出自己,甚至不顾戏的发展情节,不愿拍侧面镜头。
有些演员演戏依靠所谓看家本领。高博说,他有自然、舒服、吐字清楚、声音爽朗等多年积累起来的条件,演什么角色都能让人看得舒服、听得清楚,这就使自己有恃无恐。韩非说:就凭我一副漂亮面孔、清晰流利的口齿和轻松愉快的表演,就可以吸引观众。苏曼薏过去认为自己身材线条美,会唱黄色歌曲,有从交际花、舞女身上模仿来的一些眼神、媚态作为自己的表演资本,解放后对此一直恋恋不舍。
不少演员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刘琼最崇拜贾莱柏,平时一举一动,连抽香烟的姿势也要学他。韩非最崇拜卓别麟,他看了“马兰花芳芳”,非常欢赏,感到有许多东西可学。赵丹(党员)红专规划中提出表演要赶上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主角。许多演员认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没啥可学,并且流传这样的话:“盖叫天的表演经验是符合史坦尼体系的,因此是可取的”。
张瑞芳(党员)自我检查说,她在演“凤凰之歌”时,到农村体验生活四十多天,大部分时间蹲在家里打扑克、讲故事、玩,最多学习和她们打成一片,体会她们的思想感情。冯哲(党员)在被批判艺术第一、技巧第一的倾向后,这次讨论中仍认为:“演工农兵不一定要了解工农兵,有技术,刻苦钻研,就能创造出工农兵的形象和性格”。他举例说:“上官云珠政治上落后,又没有参加过海南岛人民抗日斗争,但在“南岛风云”中扮演护士却很成功”。
上影传达了周总理在电影工作座谈会上的指示后,部分演员对搞纪录片有抵触情绪,片面地认为一搞纪录片,演员就没事干了。有人对总理批评“凤凰之歌”是个人主义的影片,思想也不通。曾导演“女蓝5号”的谢晋说,他是把“凤凰之歌”作为自己学习的道路的,现在这部影片受到批评,使他感到走投无路。
——原载1958年6月6日新华社《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