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加林,男,三十五岁,云南建水县人,地主兼资本家家庭出身,学生成份,一九四三年四月入党。历任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组织部处长等职,一九五六年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谢加林是郑敦、王镜如反党集团的骨干分子,是未经改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抱着个人做伟大事业的不纯动机入党的。入党后,拒绝党的改造,一直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想当城工部长,地委宣传部长,达不到就与党离心离德。谢因公外出,别人代理其职务时,就对党怀疑不满,以为党看不起他,不尊重她,不把他当个地委委员。当上地委秘书处长后,又不合“兴趣”。任宣传部长时,仍然不满说:“一切工作有地委书记抓,我落得个清闲,干多少,算多少”,工作消极不负责任。谢加林在整风鸣放中煽风点火,向党进攻。反右派斗争中,又支持包庇右派,破坏反右派斗争。在历史上也是站在地主、资本家的立场,处处为他们着想,征粮时怕侵犯工商业,对地主则强调“说服”。谢执行的郑、王反党集团的一套干部路线,在过去收编伪保安营时,也把许多特务分子安插在我军重要岗位上。他的反党是一贯的,由来已久的。除其主要反党言行与郑、王一摸一样外,他与郑、王反党头目以及反党骨干分子梁家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九五七年春谢到思茅后,即与梁家互相吹嘘,梁家写给昌恩泽的反党诗,谢甚为欣尝,并为之传颂,继续为梁家拉拢昌恩泽,以便更好的为梁家服务,并为梁家的“精神爱人”“棉花姑娘”题字留念等等。他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干了许多反党的勾当。
整风开始,谢加林在郑、王反党头子指使下把省委的反右派重点,当成了反党的据点。郑敦到广播电台,王镜如控制党群大口,谢加林则分掌人民出版社,谢在出版社等地完全按照郑、王意图进行反党活动。谢煽动出版社的右派向党进攻说,“现在是大变动时期,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内部矛盾突出了”,“大家不要顾虑,要抱着主人翁的态度。国家和党有错误,应该提出意见”,“我们没有什么根本利益不一致的地方,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决不报复”。到处找右派谈话,鼓励右派,颇得右派的信任和尊敬。组织部出现了反党大字报后,郑敦、王镜如、谢加林、臧野农开了秘密会议,谢等坚决主张不批判,要保护右派的积极性。以后谢又将出版社右派的言论加以总结和提高,提出了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猖狂向党进攻。反右派以后,谢又以没有右派,挑拨离间,人人过关,组织干部下乡,混淆大是大非,为右派辩护等阴险的手法,以图保存右派实力,破坏反右派斗争。谢离开出版社后才反出了右派,右派分子还来找谢保护。谢到昭通后,仍抗不执行地委关于反右派的指示,使右派反不下去。
谢不提工农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而强调“必须克服轻视知识、轻视技术的倾向,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潜力”,他在组织部所依靠的也是一批未经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反、坏、右分子。肃反时文山地委拟定刘振江为阶级异己分子,谢不同意说:“地委也有缺点……”。不同意开除抽大烟的女流氓出党,对右派分子苏澂、李茂奇等十分赞尝,还准备将李提为副处长。学习“八大”文件时,以谢加林为首的,成立了“提高研究小组”,其成员全是右派分子。因此,在他们领导下,放出了大量的反党言行。省委党校的四个教研室五个正副主任及实际负责人中,有四人是有严重问题的,对这些人,谢都极赞扬。省委决定加强党校的干部配备,谢则执行郑、王指示,强调党校潜力大,不给配干部,而将自幼受法西斯培养的李耀东提为党委副书记,陈尔弼(反革命分子)、童泽民(坏分子)安插到文化学校,并吸收童重新入党。国民党区党部执行委员郑汝馨,谢也一贯吹嘘。使右、反、坏分子篡夺了党校、文化学校的一定的领导权。反之,他却丑化和打击老干部和工农干部,诬蔑农民干部“放债、买田、雇工、出租土地做生意,抢购粮食者占三分之一强”。四级干部会期间,与郑、王一起要打击王静同志,发动干部处同志攻击阎南君、李清祥等同志,诬蔑阎“机械,头脑简单”,“田芳春蜕化了”,企图将老干部致于死地。此外,谢借口干部地方化,说内地民族自治县要配民族干部来当第一书记,“要把是否能联系民族群众,真实地反映民族群众的意见与要求,作为挑选与考核民族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与郑、王同出一辙。在稳定提高干部的方针提出后,一九五七年谢受郑、王的指使到思茅后与梁家一起布置地委组织部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技术干部和民族干部,并规定了调整第一书记的三个标准是:(1)不称职;(2)文化低;(3)历史不清。要对全区的县委第一书记作普遍的调整。阴谋把老骨干撵走,由地、富、反、坏、右来篡夺党的领导权。
省党代会后,攻击省委不虚心,不民主,并参与臧野农向省委写的“最后通牒”,在整风下放到昭通工作时,又拒绝执行地委对反右派斗争和生产大跃进的指示。
谢加林的态度是极不老实的,开始说自己没有个人主义,最多只是思想问题,第二次检查虽戴了帽子,但具体事实全部否定,并说,不是有意识的反党,他还有正确的地方。领导小组三次要他写书面检查交代,抗不执行。
中共云南省委批准:开除右派分子谢加林的党籍。
原载 《关于清除党内右派分子的决定汇编(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厅编,一九五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