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谭震林、聂荣臻《关于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报告》

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西藏工委,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各人民团体:

中央和国务院同意谭震林、聂荣臻同志《关于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报告》。这个会议是开得适时的。会议对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形势的估计,以及所 提出的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方针和办法,都是正确的。会议所制订的《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山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等六个专 题方案,中央责成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农林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十九个专业和专题规划,责成国务院各有关部和各地方党委与人民委员会在全国统一安排下负责组织 实施。会议所提出的十大研究任务,应成为今后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全国性的长期的重点,必须大力促其实现,务期在今后十年内做出显著成绩,为我国农业过关提 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中央和国务院认为,为了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目前采取下列措施是适当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一、在国务院下成立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委托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农林办公室负责具体领导;

二、农业科学技术干部,必须尽可能归队,以充实生产、研究和推广普及的技术力量;

三、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应当逐步按自然区划调整;

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和推广普及工作的投资和经费,应当有显著的增加,在农业总投资中应占适当比例(这个比例应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加以确定),并须专款专用,切实保证;

五、十大研究试验任务及其所需的投资、经费、劳动工资等,应由国家科委、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会同国家计划委员会逐项作出专门的计划,在目前体制的条件下, 其中属于各部门、各地方负责的部分,应由各部门、各地方分别纳入各自的计划;综合性的重大措施,应该列入国家科学事业计划,均应切实予以保证。

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各部门、各中央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人委,今后都应该经常关心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和推广普及工作,并定期检查这一报告所提出的 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在执行中所发生的各项问题。这个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若干修改、补充和发展,以及相应发生的其他 问题,今后一律由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处理。

现将谭震林、聂荣臻同志的报告和《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其余附件,供参考。〔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九日

关于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报告

(一九六三年四月三十日)

主席、中央、国务院: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从一九六三年二月八日开始到三月底陆续结束,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将会议的基本情况和需要请示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关于会议的情况

这次会议初步总结了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研究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历次指示,特别是党的八届十中 全会的精神,是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十年规划的目标,是为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和二十至二十五年基本完成农业技术改革的宏伟任务提供科学技术根据。大家重新研 究了农业发展纲要,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更加证明这个纲要是既力求先进而又切实可行的,应该成为十年农业科学技术规划的总目标,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应该为 实现这个纲要,提出研究试验成果和措施方案。二十至二十五年基本完成农业技术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头十年期间,必须及早进行有关的农业科学 研究工作,特别是若干综合性的根本问题的研究试验,力求能够及早提供更多的科学成果,使今后的农业技术改革工作少走弯路,更加多快好省地进行。

会议研究了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状况。建国以来,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逐步开展,在一九五六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农业科学技术是其中很重要的一 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有了更快的进展。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更扎实一些。在农业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土地、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围绕着农业八字宪法,对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的各项措施,进行了许多因地制宜的研究试验,在若干单科性的工作上,取得了不少可供生产应用的成果。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科学 准备工作,也有了初步开展。畜牧、林业、水利、水产、热带作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有了重大进展。可以说,通过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五、六年来的工作,已经 初步建立了分门别类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开始可以比较大量地为农业生产和技术改革提供研究试验成果,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有了相当良好的前进基础。但是,和当 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来比较,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水平还远远不够。许多综合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试验工作,还没有很好进行;研究机构的布局和力量组织,还有待 进一步调整;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与试验基地,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加强;农业科学技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有必要根据农业发展纲要和农 业技术改革的要求,密切结合农业生产需要,认真总结已有经验,从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任务出发,制订一个十年规划,更好地组织力量,切实安排,把农业科学 技术工作引向新的阶段。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四项内容:

一、制订了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包括了 农、林、牧、副、渔、“八字宪法”和“四化”的各个方面,并已概括起来,写成了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见附件一)。这次规划的特 点:第一,为生产服务的思想比较明确。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纲要,并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也考虑到农业过关和人口增长、营养提高的关系(见附件三),提出了当 前和长远的科学技术任务。第二,全面安排,综合发展,比较全面深入。不仅考虑了农业,而且考虑到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不仅考虑了现有十六亿亩耕 地产量的提高,而且考虑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开发利用;不仅考虑了技术措施,而且考虑到经济效益;不仅考虑了生产事业的发展,而且考虑到科学水平的 提高。第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做了安排,并明确了重点,既考虑到需要,又考虑到可能。第四,明确了任务,并部分已落实。会议期 间,专业组和地区组进行了交叉研究,使大部分任务已落实到具体单位,但也有一部分还需要会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讨论了山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盐碱土改良,草原利用与改良,海滨、湖滨及河滩地利用,沙漠改造和利用,热带地区的开发利用等六个专题的当前行动计划方案(见附件二),经有关部门研究批准,便可开始行动。

三、交换了有关我国二十至二十五年农业技术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设想(见附件四)。

四、讨论了地方科委如何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和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如何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并进行了适当地安排。全国农业科学技术规划虽然考虑得 比较全面,但不可能把各地区所要进行的任务,全部包括进去,因此地方科委除了尽力组织保证国家规划在本地区实现以外,还必须根据地区特点,制订地方的规 划,作为国家规划的补充。

这次会议是开得比较成功的,大家比较满意:

第一,专家大集中,专业大交叉。这次会议集中了七百五十多位 科学家,包括一百多个学科,几十个专业,有关农业各方面各地区的主要的专家大都到了。在讨论的时候,除本学科、本专业能集中全国知名专家意见外,又根据各 方面综合发展的需要,采取有关专业与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因此比较全面深入。

第二,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会议讨论得很热烈,大家都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积极地提出了各种不同建议,一般都能联系我国实际,进行讨论。

第三,领导和专家结合。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国家科委、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二十多位领导同志分别参加和主持各方面的讨论,另外还有各 中央局科委、农办,省、市、自治区科委、科协及科研机关和高等院校负责人二百八十人,也参加了会议,和专家在一起,共同讨论,做到领导与专家结合,中央与 地方结合。

会议期间,总理报告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的几篇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文章,给予大家很大教育,更加激发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决心。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更给大家以莫大的鼓舞。

通过这次会议,不仅为国家制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科学技术长远规划,而且在今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起深远的影响。

二、十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的目标

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内容包括十九个专业和专题,即:1.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2,农业,3.畜牧、兽医及草原利用,4.林 业,5.橡胶及热带作物,6.水产,7.水利,9.气象,9.农业机械,10.内燃机,11.化肥,12.农业电气化,13.植物保护,农药及施药器 械,14,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15.土壤盐碱化防治,16.海滨、湖滨及河滩地利用,17.沙漠改造利用,19.农业技术经济,19.基础理论与新技术 应用。研究项目一千三百一十个,课题三千八百四十五个。其中重点项目一百二十四个,占总项目的百分之九点四,重点课题一千零六个,占总课题的百分之二十六 点二。由中央直属科学研究机关承担的有七千九百八十四个题次(一个课题,如有五个单位合作承担,即按五个题次计算),占总题次的百分之三十点五;由地方科 学研究机关承担的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七个题次,占总题次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九;由高等学校承担的四千五百九十三个题次,占总题次的百分之十七点六。现将规划的 主要内容、十项重大任务和预期十年后的面貌,简要分述于后。

(一)十年规划的主要内容

1.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合理与充分利用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家底”不完全清楚,尚未合理充分利用。这次规划,规定了对现有十六亿亩耕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农业区 划,作为合理利用土地,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的科学依据,也对十六亿亩以外可以利用的国土,如山地,热带地区,草原,海滨、湖滨和河滩地,盐碱地, 沙漠,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拟定了进行调查研究的规划,以便进一步摸清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产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综合利用规划。我国 自然资源虽很丰富,但近几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保护不够,利用不当,有些资源曾遭到严重的破坏。有关科学家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破坏情况,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 利用资源的系统意见(见附件五),很值得重视。

2.农业科学

这次规划的中心是十六亿亩耕地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科学任务。根据农 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亩产四百斤的地区约占总耕地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五,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一百六十三点六斤,要达到四百斤,还要增产百分之一百四十五;五百 斤的地区约占总耕地的百分之十七点二,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二百二十九点二斤,要达到五百斤,还要增产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百斤的地区约占总耕地的百分之三十 七点三,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四百三十六点一斤,要达到八百斤,还要增产百分之八十三。棉花、油料等都要有大幅度的增长,才能全部实现农业发展纲要。

要解决农业增产问题,除了应根据国力的可能尽快地进行“四化”而外,必须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总结提高农民经验和祖国农学遗产,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的成就,抓紧以下几项研究工作。

(1)合理的轮作栽培与作物配置。

轮作栽培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适应各地区和各种作物特点来实现增产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牧结合、以地养地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一个根本问题。好的 轮作栽培可以蓄水保墒,增加肥力,改良土质,防治病虫,调剂劳力。我国农民向有传统经验,但还需要研究提高。和轮作倒茬相联系的就是作物配置问题,规划中 要求根据各地区农业区划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出轮作栽培、作物配置方案,使粮食、饲料、绿肥的比重平衡,茬口倒得合适,作为一种制度去贯彻执行。

(2)育种、种子管理和引种。

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很明显,我国的育种工作也做得很有成绩,但从我国品种资源的丰富和今后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很不相适应。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应该再 多创造些适合于生产多样化要求的新品种。种子管理工作一度放松,良种混杂退化,繁殖基地没有很好解决,推广机构不够健全,工作没有很好展开。这些问题,需 要研究出一些规章制度,才能发挥良种应有的作用。十年来,我国在引进国外优良动植物品种方面,作了不少工作。这是多快好省的办法,但缺乏统一领导和严格的 检疫制度,成绩很大,流弊也不小,今后应该加强。

(3)防止自然灾害,加强气象科学研究和植物检疫、植物保护工作。

自然灾害对农 业生产的威胁很大,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很快,但在科研方面却比较薄弱;全国气象研究机构及站网还没有很好的建成,装备比较简陋,技术水平落后,气象情报资 料及农业气象的工作还远赶不上生产的需要。必须设法赶上去,着重摸清我国气候和农业气象条件,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研究人工降雨 和消雹及改善小气候的途径。

病虫害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粮食一般在田间约损失百分之十,在仓贮中还要损失百分之五左右,一九六一年螟虫 一项即损失稻谷约一百亿斤。今后必须一方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病虫传播和蔓延的研究,一方面加强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也应加强 仓贮粮食的防虫、防霉和杂草防除的研究。

(4)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华北的盐碱化,南方酸性红、黄壤和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 我国土壤改良中的大问题,严重地影响全国总产量的提高。因此在规划中:①对土壤盐碱化的形成、特点、分布及水盐运动规律与改良分区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找出改良和利用的根本途径;②研究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的水分运动,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养分平衡,物理性质的改善,提出改良红壤和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② 对黄土高原进行系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此外对其它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土壤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肥力的研究等,都列了项目。

3.畜牧科学

我国畜牧业一九六二年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而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则大体上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一点。畜牧业上不 去,农业也很难过关。目前我国畜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饲料不足,家畜营养较差,影响生长繁殖;二是家畜、家禽及毛皮兽的生产性能一般较低;三是疫病流行, 对一些疫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必须:(1)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原,特别要研究利用地下水解决缺水草原供水问题;(2)以搞好农牧结合的轮作制度、选 育饲料良种、合理利用天然饲料和工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研究,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3)在调查掌握地方畜禽品种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杂交改良、利用杂种优势 和选育优良品种等研究,以提高家畜、家禽及毛皮兽的生产性能;(4)研究家畜、家禽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每一种重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都要进行 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包括检疫)、治疗、疫(菌)苗、免疫及防治措施等八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主要疫病的目的。农牧结合的重要性, 对于农业和牧业的相互促进意义,这次被更多人所理解。

4.林业科学

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业生产水平低,木材利用率不高,供需差距很大。同时广大缺林地区的水、旱、风、沙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为了迅速改变上述情况,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着重对现有林的经营管理、荒山造林、农田防护林、用材林、木本粮油林、“四旁”植树,以及提高木材采运劳 动生产率和木材利用率等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在营林方面:重点研究合理的森林采伐方式和有效的更新技术;成林的抚育管理和次 生林的抚育改造;用材林、木本粮油林和特种经济林的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管理措施;迅速绿化荒山的方法和提高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和营造技术;森林保护的有 效方法(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防治等),以提高林木生产量和资源利用率,并充分发挥森林防止水、旱、风、沙自然灾害的防护效能。森林工业方面:重点研究改进 木林采运生产工艺过程机械化及其设备;利用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制造纤维板、刨花板、厚纸板和各种木材加工的生产工艺及机械设备;木材干燥和木材防腐技术 等,以提高木材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木材利用率和延长木材使用年限。

5.水产科学

我国海洋及淡水渔业资源潜力很大,目前海洋捕捞只 限于沿岸近海少数底层鱼虾类。远海及上层鱼类、兽类资源极少利用;海水及淡水养殖的动植物也只限于极少数的种类;中小湖泊、河道、水库尚未养殖利用。应进 行四个方面的研究:(1)近海及内陆水体渔业资源的繁殖、保护和远海新渔场的探索。这是保证增产的科学途径,缺一不可。(2)广泛应用新技术,改进渔具渔 法。目的是防止对鱼、虾幼体的损害和增加对成体的捕获效能。(3)研究可养动、植物的生理、生态,改进海水、淡水养殖技术,增加养殖种类和养殖面积。 (4)水产品加工质量的提高。着重解决鱼、虾类的保鲜问题。

6.热带作物科学

解放后,我国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从原来极为薄 弱的基础上,有了成百倍的发展,并已开始较大量提供产品。但对整个热带地区尚缺乏全面合理的综合开发规划。橡胶及热带作物良种少,栽培技术较差,加工技术 亦未过关。因此,热带作物科学研究应着重研究提出我国以海南、滇南为主的热带作物合理配置,农、林、牧等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橡胶着重引进、鉴定、推广国外 单株年产三公斤以上的优良品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具有抗性并适应我国自然条件的更高产品系。研究提出速生、丰产、节约劳动力的栽培、割胶制度。解决 制胶的快速凝固,不用或少用木柴熏烟干燥防霉的新工艺流程及设备。掌握以椰子、油棕、剑麻为主的热带作物选种、速生、丰产、优质栽培与加工技术。加强热带 农、林、牧等有关热带农业生产专业及热带气候、土壤、植物等生物、地学基础学科的研究。

7.农业“四化”的科学问题

农、林、牧、副、渔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四化”。

(1)农业机械化的科学问题。

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方向是,结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先进的作业 方法和机具,并力求以较少的机具系列和最齐全的品种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要同时加强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两方面的研究,并使两者密切结合,为机具的选型、设 计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国外机具的引进和试验工作,加强对我国群众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有关基础理论的探讨,以便从选型和设计两方面加速解决机具的品种问题。 此外还要研究农业机械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以及制造工艺、使用、维修等。

(2)农业电气化的科学问题。

几年来,农业电气化的 发展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但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备制造以及安全、经济运行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研究:①农业电气化的合理规划 和布局;②电力网、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技术;②适合农村用的发、供电设备的制造;④电能在农、副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⑤农业电气化的技术经 济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农业电气化程度迅速提高。

(3)农业水利化的科学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水利资源丰富,年径流总量达二万六千八百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也很多。但是各地雨水分布很不均匀,历来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化的任务就是要除水害、兴水利,使水旱灾害都能得到治理,保证农业高产稳收。

为了防止江河洪水威胁,减除许多平原粮、棉产区的内涝灾害,充分利用地面水与地下水资源,发展自流灌溉与机电提水,以及防治土壤盐碱化等,都要根据我国 水利资源和水旱灾害的特点,研究各项水利建设的合理布局、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问题。黄河等多沙河流的治理,更是水利科学技术上的重点课题。此外,在水工建 筑、水利施工机械化等方面,有许多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今后需要抓紧研究解决。

(4)农业化学化的科学问题。

农业化学 化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化肥和农药。化肥的规划着重在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化肥的原料、品种、生产规模及技术的研究,特别要着重抓氮肥生产的科学技术问 题(部分学者还专门探讨了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问题,见附件六)。农药的规划着重解决品种、质量及生产技术问题。研究高效低毒、以内吸和具有选择性的药 剂为主,兼及其它广谱性的药剂的科学技术问题。同时,对农产品、副产品的化学加工和高分子化合物在农业中的利用也应加以研究和积极利用。

9.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的技术改革措施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是否在经济上合理,需要进行经济分析研究。目前着重研究“四化”、“八字宪法”的综合运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不同地区的农牧结合的合理结构及相互平衡的经济效益;作物的合理布局和轮作制度的经济效益。

9.有关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近年以来,国外把许多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中,开辟了农业科学的新园地,提高了农业科学的水平,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问题。 我国基础学科在生物学和农业科学方面的进展还很落后,一般还在四十年代水平。还有不少缺门和薄弱环节,许多新技术还没有能在生产上应用。规划对这些已做了 安排,但必须作极大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变落后状态。

(二)重大的综合研究任务与研究中心的建立

这次会议认为今后除继续加强各种单科 性研究外,应特别加强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实行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在农业科学战线上打几场硬战。科学家们认为,为了农业的全面过关,必须有重点地抓住几个 关键性的地区和关键性生产问题,认真地进行综合研究,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作为“样板”,以便取得经验,带动全盘。根据我 国自然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中的问题,拟分期分批,抓以下十个问题。

1.在北京郊区建立一个最现代化的农业试验场,包括一个相当规模的人工气候室,成为全国的旗帜。组织北京地区的科学技术力量,大力进行。

2.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研究高产再高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高产区更高产树立典范。

3.在商品粮潜力大的四川盆地、松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建立试验研究中心,研究商品粮大幅度增产的科学技术问题。松辽平原试验基地,同时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试验中心。

4,在黄、淮、海平原中,选定适当地址,建立试验研究中心,以解决河北、山东、河南、皖北、苏北等省区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生产的科学技术问题。

5.在陕西武功建立研究中心,解决晋、陕、甘、蒙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和农、林、牧综合发展问题,并负责关中平原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6.以海南岛为中心研究基地,研究橡胶等热带作物和热带农业问题。

7.在江西设立研究中心,研究南方山地利用和红壤区土壤改良,综合发展农、林、牧问题。

9.根据全国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建设需要和不同林种、树种,在东北、热带及亚热带等地区,设立现代化森林的营造、管理、利用等实验林区。

9.在内蒙建立草原研究中心,研究现代化的畜牧业和草原的利用与改造问题。

10.在广东建立以南海为对象深海远洋渔业的实验研究中心,在长江流域建立大中型水体养殖的实验研究中心。

上述十大任务是我国农业中最关键问题,也是十年农业规划的最主要的目标和途径。但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学科或一个地方所能解决的,必须组织各 方面力量,在坚强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综合性的研究。目前,在这些方面,大都已有一些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国营农场、林场、牧场等,应就现有基础,在勤 俭办科学的原则下,充分发挥现有潜力,可以将这些方面的工作大大推进一步;同时,还需按任务建立必要的专职管理机构,给以专门的编制、投资和设备,组织必 要的专职的科学技术队伍,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为进行这些工作所必需的研究试验经费、投资等应由国家计划切实加以保证。

(三)十年规划实现后的预期面貌

当十年农业科学技术规划全部实现以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可以设想达到下述的目标:

1.全国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已大体调查清楚,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已基本完成;

2.在探寻十六亿亩耕地中各种不同地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科学技术途径方面,已经作出显著的成绩;

3.对十六亿亩耕地以外的土地和水域的开发利用,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案,并已有成功的样板;

4.基本摸清了我国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科学途径,在农业机械、水利工程、化学肥料、病虫防治等方面有重点地赶上六十年代的工业技术水平;

5.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有极大的增长。科学布局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关农业的基础学科和空白及薄弱的学科已大大加强。中国特有的农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装备已相当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干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已初步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三、实现规划的重要措施

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现在看来,经过重大的努力后是可能的。因为有利条件很多。首先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大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号召,引起了各 级组织的重视,加强了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其次,解放以来,农业科学技术队伍有相当大的发展,科学技术人员的政治觉悟与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 三,不少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完成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还有相当大的困难。主要困难有三:1.任 务重,力量不足,2.农业科学力量的布局上还相当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使现有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3.推广普及的组织很不健全,不能适 应需要。我们研究了这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勤俭建国的精神,提出以下的意见:

(一)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力量问题

从规划项目的落实情况看来,虽然百分之九十的项目都有单位承担了,但有很大一部分项目近期都不能上马。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十七个专业所, 共承担了四百七十四个项目,有一百九十六项不能上马,占承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四;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等十一个省农业科学院(所)共承担了一千七百 八十四个项目,有六百四十一项不能上马,占承担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九;农业机械专业研究机构缺门过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力量也很薄弱,在承担任 务上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农林院校这次分得一千万元研究经费,五百名研究人员的编制,研究力量会有所提高,但因过去研究工作条件差,一时还不易充分发挥作 用。不能在近期上马的项目大多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综合性问题。对于这个矛盾,除在这次规划任务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应作进一步调整,分别主次,分期 分批地加以安排,尽可能集中力量于主要方面而外,主要应从下述几个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1.必须根据需要和目前的可能,逐步充实农业科学研究的队伍。尤其对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水产、林业、草原、水利、土壤改良、气象、农业技术经济……等当前力量特别薄弱的专业,应尽快加以充实。加强的办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贯彻中央关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归队的指示。

解放以来,全国农业院校毕业生有七万多人,中等农校毕业的有二十万人,加上解放前培养的农业干部,总数不下三十万人。但是目前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包括 农、林、牧、渔、农垦、水利、气象等)的研究人员,连同技术辅助人员在内不过两万人左右,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技术人员,除去一部分在农业院校、国营农 场、技术推广站以及农业技术行政部门以外,还有相当大的一批,由于种种原因改行转业,到其他部门工作,这些人经过国家长期培养,同样占国家编制,不让他们 作农业技术工作,是很大的浪费。中央归队指示下达后,已有少数人归队,但因编制所限,归队效果不大。今后应继续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业技术人员归队的指示, 选拔一批适合作研究工作的人员充实科学研究部门,并大力充实农业推广和普及部门,相应地转移这些人员的编制。

(2)今后每年应补充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并改进对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的培养使用办法。

我国农业科学队伍总的说来是不足的,对其中不适合作研究工作的人员应继续进行精减外,主要应逐步地和大力地扩大这支队伍。每年必须新补充一批大学毕业 生,并同时相应的增加编制,不要以新替旧,影响新生力量的成长。研究生的分配,应优先照顾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并注意分配一些基础科学的和新技术(如物理、 化学、电于学、原子能等)的研究人员。

当前,我国专家少,新生力量成长慢,全国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高中级研究人员只有四百人左右,只相当苏联 和美国的百分之三至五,应该引起严重的注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统计,解放后十几年来,在七百五十七个一九五九年以前的大学毕业生中,只培养出副研究员六 名,助理研究员二百三十七名,还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一。地方就更要差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慢,其原因,除去农业本身需要知识范围广,科学研究工作 受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以及工作上一些缺点等以外,目前分配到研究机关的大学生质量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科学技术人员又很不稳定,往往工作三、五年 刚能独立工作,就调走了,新的又要从头培养,也是成长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今后对现有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凡适合于研究工作的,应稳定下来,以利培养提 高。同时,应加速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除高等院校以外,农业科学部门中,凡相当副研究员以上,具有一定科学水平,可以培养人才的,均应分配一定的培养研究生 任务,以尽快充实中级研究人员。

(3)必须改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工作。

高等农业院校拥有一大批科学研究力量,有教授、副教授六百多 人,占全国农业方面高级研究人员的半数以上,其中有很多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但过去由于缺乏助手和必要的经费,潜力未能发挥。这次会议已为一九六三年部 分解决了编制和经费,今后必须形成制度,才能不断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此外,有些高等农业院校的布局、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不尽合理,也影响潜力的发挥, 例如,有的省有两个农学院,专业大部相同,学生不多;有些不必普遍设置的专业,在院校之间也有重复设置的现象,浪费了师资力量。应适当加以调整、集中力 量,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抽出一定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了提高质量,应选若干重点农林院校改为五年或六年制,由全国统一招生,提高录取标 准,并加强基础理论学科及外文的学习,专门培养研究人员和其他农林院校的师资。

2.改善科学研究工作的条件。

有关农业科学研究的 物质条件,一般说来,也是比较差的。而农业科学研究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必须保证必要的条件,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有很多单位由于缺乏经费、 试验场地、试制工场和必要的工人,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国家财政体制上对于地方农业科学研究经费是“条条拨款,块块平衡”,到地方往往把农业科学经 费平衡少了,有的甚至要科学研究单位“经费自给”,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研究工作效率和质量,使现有的研究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是浪费人才的一个重要现 象。为此:

(1)在国家农业总投资中按一定比例数确定农业、林业、水产、水利等科学研究经费和投资,切实保证专款专用(根据国外资料,苏联一 九五八年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投资的百分之一点三,日本一九五九年农业科学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一)。并尽可能拨一部分外汇,进口必要的样品和仪器设 备等。对农业科学研究所需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以及其他试验研究用品,应该列入国家计划,保证及时供应。

(2)应积极帮助科学研究部门解决 试验场地和工人问题,可将适合条件的某些国营农牧场、林场、养殖场、示范繁种场或加工厂,划归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并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工人编制。为适应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应允许研究单位雇用临时工,由研究部门提出全年计划,由劳动部门一次批准。

(二)改进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

建国以来,各部门和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并且培养了技术干部,积蓄了力量。但是,从发展的要求看来,目前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和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应当针对农、林、牧、副、渔需要加强综合性研究的特点,对有关的科学研究机构作必要的调整。十余年来,某些专业研究工作中,如育种、植保、兽医等 等,均有显著成绩,但需要综合多方面力量进行的重大研究工作,则进展不大。如黄、淮、海河地区的旱涝碱治理问题,是国家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不仅直接与 土壤、水利、水文地质、肥料、农作栽培技术、品种等学科有关,而且和气象、林业、畜牧等学科有关。几年来虽然各单位都对这个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成绩,但 星星点点,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又如山地、丘陵、草原、沙漠等的改造利用,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都涉及到农、林、牧、水利、农垦等许多部门的工作,必须密切 配合,按统一的计划和步调进行试验研究,共同制定符合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规划,才有利于各种生产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农业过关,今后必须针对若干战略 性的问题,进行攻坚,这就有必要在统一领导下,把有关的专业学科用适当方式组织起来,共同作战,还须逐步建立少数强大的综合研究中心,负担起重大的综合研 究任务。

2.在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布局问题,是必须大力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使之逐步形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科学研究的领导中心。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势必多数分散在全国各地,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学术领导中心,在各门学科研究上走在前面,在学术上指导全 国科学工作,才能使各地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强大综合性的研究中心。例如苏联的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设有农业、畜牧、农业机械 化及电气化、水利工程及土壤改良、森林及农业森林土壤改良、农业生产组织及经济等六个学部。美国也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包括农、林、水、 土、甚至农产品的加工的研究。其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英、法、日、瑞典等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有类似规模的全国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 学院由于历史较短,力量较为薄弱,专业不配套,专家也很少,而且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和地方农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因此不能很好领导全国农业研 究工作。在目前,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比较成熟的措施有三:(1)从全国抽调少数专家,充实最薄弱的研究单位;(2)成立几个必要的学部,把院内专家和院 外专家联系起来,担负起学术领导的任务;(3)把下放的一批中级研究骨干尽可能调回,以解决干部问题上青黄不接的状态。至于更进一步的方案,目前还很不成 熟,以后当另行研究。

3.应当按自然区划逐步调整地方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目前我国地方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一般都是按行政区设置的,因此, 在机构及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叠,如兽医等专业,并不是因行政区有所差异,应把全国在这方面的力量按自然区集中起来,搞好几处就可以适应需要了。但 目前各地都各搞一套,造成人力物力的分散,对工作极为不利。一省之内也有类似情况。同一自然区内有几个专署往往就设有几个农业研究所,自然生产条件和研究 任务基本相同,但每个单位都包括许多彼此大体相同的专业,每种专业只有几个人,都难做出有效成果。地方农业科学机构的研究人员占全国现有研究人员百分之八 十以上,这些问题如不能尽早解决,是人力的严重浪费。因此,对各地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应采取适当步骤,按自然区划逐步加以调整,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这 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现有科学人员的作用。

(三)在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安排上,除必须加强研究机构外,还要加强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的工作,健全必要的技术服务队伍,实行两条腿走路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研究单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而且还要靠技术推广部门,因地制宜地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任何新技术、新品种,都必 须通过大量的区域试验、生产示范,明确推广的条件,并做出样板,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此从上到下按行政区建立起一套关于科学成果推广的制度和组织极为重 要。轻视研究工作是不对的,轻视推广工作也是不对的。我国现在有不少研究成果没有推广,必须大力加强推广工作。目前“三站一场”正在各地逐步恢复,就现有 情况看,技术推广渠道还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主要由于:1.县以上的农业行政部门没有三站的专管机构,缺乏统一领导和具体的组织检查工作;2.推广站的设 置偏于分散,“站”多人少,力量薄弱,缺乏坚强的骨干;3.与科学研究部门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有力的技术指导,因此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又影响已有成果 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此,各级农业行政部门都应建立专管机构,切实把“三站”的工作抓起来,县的各种农业技术组织应适当合并,统一组成技术推广总站,配 备坚强的领导骨干,并与县示范繁殖场结合起来,根据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依靠国营农场和重点生产队,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切实作好样板和技 术传授,作到使群众自觉自愿的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一定的技术专业队伍是不可少的。例如土壤勘测队、水利施工队、草原改良工作队、动植物检疫站等。它是行政 部门领导生产的有力助手,只要是必要的,而且又组织得精干,是很大的节约而不是浪费。

科学普及工作是和推广工作密切相联的工作。用现代科学技 术知识武装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大多数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还缺乏了解,在“四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所造成的许多可以避免的损失,说明科 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已十分明显。至于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当然也是重大的普及任务。目前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有两个环节:1.加强各种科学普及的事业, 特别是科学普及读物的出版、科技电影、科技展览等,供给五亿农民和农村干部以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科学食粮”,使他们逐步熟悉现代化农业的知识,逐 步成为有现代知识的农民。全国和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应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文化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业、工业、商业部门,也应结合自己的业 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例如,我们国家的广告、包装等,都应当注意科学普及的作用。2.加强县级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在农村进行科学普及工作时,首先应以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乡知识青年和农民中的技术革新积极分子作为重点,通过农业技术夜校、训练班、技术会诊、试验小组……等等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首先 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然后通过他们向广大农民进行普及。这些工作只有县级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相当健全才好进行。为此必须把县级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健全起 来,使之能负担向农村进行科学普及工作的任务。

× × ×

贯彻上述各项措施,保证规划实现,关键在于加强领导。规划的实现,需要 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组织有关的科学技术力量,在全国统一安排之下,密切配合协作,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进行切实的工作。为此,要求国务院有关 各部门、各地农业行政部门和地方科委,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切实组织力量,并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各级党委应该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应该把 讨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检查督促,并且采取措施来促进工作的进展;应该贯彻执行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针,把农业科 学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科学普及机构作为党委在农业技术工作方面的有力助手,使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这个规划, 要依靠全体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密切地联系生产,联系群众,积极参与讨论、制订重大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埋头苦干,努力承担为 农业过关所迫切需要的研究试验任务。各级党和行政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他们建立一种同志式的团结共事关系,给他们创造联系 生产实际、联系群众的条件,并且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一起,认真总结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经验,共同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事业而努力!

考虑到规划的各项任务,牵涉到许多部门、各个地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具体的安排与大量的协调,并且及时解决那些需要综合解决的问题,有必要组织一个专 门的委员会来负责规划的实现。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立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委托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具体领导,除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外, 还应吸收相当数量的担任学术领导职务的科学家参加。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1.具体安排十年规划中的各项任务,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 检查督促,定期报告中央和国务院,并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规划的实现;2.根据执行情况,对规划作必要的修改、补充;3.解决各部门、各 地方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4.负责采取措施,组织力量,执行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十大综合任务;5.负责处理这次会议中许多科学家所提出的重要建议。同时根据 需要,还应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之下,成立若干专门委员会。

报上的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六个专题的工 作方案和建议,请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予以审查。这两个文件均将由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农林办公室组织实施。其余附件,仅供参考。这个报告所请示的问题和解决办 法,如中央同意,请批转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党委、人委参照执行。

 谭震林聂荣臻一九六三年四月三十日

一九六三――九七二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一九六三年二月)

序 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必须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为此,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又进一步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多快好省地完成这一伟大而艰 巨的历史任务提供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和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及消费水平还不高。今后如按中等营养标准,即大约每人每日从食物中获得热量 2,300―2,400大卡、蛋白质70―80克,平均每人每月约需:加工粮30斤,豆类2斤,肉类2斤,蛋1斤,鱼1斤,食用植物油1斤。考虑到十年、 二十年后,我国人自有可能达到八亿、十亿左右,农林牧副渔业都必须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才能满足需要。农业除了解决吃的问题以外,还必须提供大量棉花以及 麻、毛、丝等,从多方面解决穿的问题。

二十至二十五年基本上完成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革,规模是巨大的,所包含的农业以及有关工业的科学技术问题将是极为复杂的。

我国幅员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资源繁多。全国耕地总面积约16亿亩,仅占总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11%左右,根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资料宜 农荒地亦仅4亿亩。除此以外,尚有约30―40亿亩的草原,16亿亩的沙漠,占土地面积近三分之二的广大山地丘陵,沿海43万平方里的浅海海域及约3亿亩 的内陆江河湖泊水域等丰富的土地和水域资源,尚待合理开发利用。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及农业生产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大力提高现有16亿亩耕地农、牧的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全国平均亩产粮食尚不到二百斤,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潜力很大。应根据农业八字宪法研究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增产 途径,力求尽快达到平均亩产粮食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和棉花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的指标,并使畜牧业显著增长。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发挥我国现有耕地以外的广大土地的生产潜力

必须着眼于全面开发与合理利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丰富的生物与土地和水域资源,研究改良利用草原、山地、沙漠、内陆水域、海域以及热带地区的科学途径,为全面综合地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科学根据,开辟我国农业生产的广阔道路。

三、充分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就,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面貌。近代生物学以及有关技术基础科学的发展,也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吸取世界近代科学技术成就,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高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解决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 技术改革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队伍与水平,在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并取得很多成就,但由于基础太差,仍然落后。因 此,必须大大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给予必要条件,充实力量,采取单科性的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总结提高农民生产经验、祖国农学遗产与发展现代科学技 术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现。

第一章 合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和土地、生物资源

解放以来,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地貌、气候、水文等条件和土地、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初步的了解,但是很多“家底”还没有完全摸清楚。

我国除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还有成倍的生产潜力可以发掘。此外,还有广大土地和生物资源未得到合理与充分利用。如广大山地、丘陵、草原、沙漠、海滨、湖滨、河滩、热带与青藏高原等地区,尚未很好开发。宜农荒地,亦尚未很好开发。

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完全按自然规律办事,有些地区对有些资源利用不当,甚至破坏了资源,影响了生产。例如:作物茬口安排不当,破坏了合理的轮栽与耕 作制度;灌排系统没有搞好,发生了土壤盐碱化;不适当地开荒,破坏了草原和森林,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捕捞不当,影响了渔业生产;猎取过度,野生动物减 少等。

今后,必须进一步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调查研究,制订综合性利用改良区划与远景发展规划,提出各地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科学途径,因地制宜地采取利用改良措施,力求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目的。

一、制定全国农业区划

执行“十二年科学规划”以来,在制订全国自然区划和全国农业区划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已有初步的自然区划图和全国农业现状图,还取得了许多区域性 的和单科性调查研究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今后的农业十年规划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过去对这些工作重视不够,力量太小,许多有益的资料没有系统整 理,调查研究工作和掌握的资料都很不全面。

今后应在过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以下五个主要环节:(一)进一步修正与补充部门的和综合的自然 区划,并加强三级区划以下的分区研究和各种自然资源的评价与综合研究,完成全国性与地区性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区区划及评价,(二)收集整理已有零 星资料,加强调查研究,完成主要作物、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态分布规律及适合性区划的研究;(三)修正补充已有的农业现状区划,开展农业经济 条件的分析研究,完成农业经济条件与农业现状区划;(四)开展农业技术改革条件分区评价的研究;(五)在这四个环节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完成 全国的综合性的农业远景区划。

二、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一般地区,热量资源非常丰富,除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外,平均积温每年均在2000℃以上,热带地区平均每年积温可高达8500℃以上,绝大部分地区平均无霜期均在百天以上,热带地区,除个别年分外,全年无霜冻出现,这对农业发展是一个有利条件。

水文条件则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由于我国降水多集中在温暖季节,有利于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生长发育。但是,冬春雨季降水量较少,许多地区往往形成春旱,这些地区,若无灌溉条件,对越冬作物生长和春播工作,影响很大。

对发展农业生产来说,不仅要最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还要避免与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例如旱涝、冰雹、低温、霜冻、大风、干热风等。

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和克服与避免不利气候条件,必须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不断地逐步揭露和分析我国各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特征或能量及其变化 规律;(二)掌握植物与动物对不同气候条件或因素的反应和生活要求的规律,找出并鉴定影响作物与牲畜生长发育的各种气候指标,制定各种农业气候区划; (三)探寻克服和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途径,研究试验相应的措施。为农业合理布局和稳定丰产,作出贡献。

三、合理与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宜耕地的土地资源

我国现有耕地,大部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需要大力开垦,但由于对非耕地的特点了解不够,从而使一些地区就受到了盐碱化、风沙、水土流 失、霜冻等的为害,有的甚至破坏了草原、森林,使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开垦宜农荒地,必须按自然条件办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对已耕地区和宜耕地区进行土地评价和利用改良分区的研究,提出合理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今后主要工作是:(一)在已有的土壤调查制图与土地合 理利用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土地评价的研究,探寻各种土地的土宜(适宜种植什么),研究宜耕地开垦技术和实现农业技术改革的条件,制定分区分级的土地利 用区划和确定土壤改良分区;(二)研究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生物学习性,找出它各自适合性的客观规律,制定土地合理利用区划,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改良低 产土壤、开垦荒地、作物的合理布局、建立科学的轮栽制度、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灌排制度、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等的农业制度以及因地制宜地逐渐实现农业技术 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四、综合利用山地和丘陵地区

我国的山地丘陵分布在全国各地,水、热条件与土壤特性极为复杂,发展农、林、牧 生产的潜力很大。为着合理地综合地开发利用山岳、丘陵,必须进行以下工作:(一)调查研究山丘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划分山丘地类型,作出较详 细的自然区划;(二)调查与选育适宜于不同山区的乔木林、木本粮油、果树、牧草、药材和作物的种类与品种,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地区适合性,进行山丘地区 综合利用区划,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生产的途径。在进一步完成全国山丘地合理利用区划的工作中,应首先选择自然条件好、生产潜力大的南方红、 黄壤地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综合性的调查和试验研究。

五、充分合理利用草原

我国广大草原分布在东 北、内蒙古、西北与青藏高原的半干旱、干旱和高寒地区,草原地区的土地资源,还没有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草原存在的问题虽然各地不同,但共同的主要问 题是:草原中的农牧结合问题没有适当解决;一般草原的载畜量很低,有的缺水,有的草原退化,有的虫害兽害严重。因此,必须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整理现 有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地貌等的调查资料,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制定草原土地合理利用区划,提出牧、农、林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草原土地的途径;(二) 开展草原植物生理生态学、群落学及其经济价值的调查研究;(三)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勘测研究,提出解决牲畜用水与草原灌溉的途径; (四)进行划区轮牧、打草,合理利用草原,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轮栽制度和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结合方式的研究。通过这些调查和试验研究,制定草原土 地合理利用区划,提出充分利用草原和改良草原的方向与途径。

六、大力开发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 (区)南部及台湾省全部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共约57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能够种植其他地区不能种植的热带作物。除台湾未解放外, 在其他地区则由于缺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合理布局规划,因而影响了这个地区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进展。因此,必须在过去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发展 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中心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综合调查研究。进一步调查分析各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貌等条件和土地、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经济价值, 研究热带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森林、草地等合理布局,以及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结合方式,制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以充分开发利用热带资源。

七、干旱地区与沙漠的利用改造

我国干旱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西部和新疆等地。这地区热量条件尚好,但水文条件太差,风多而强,形成了广阔的沙漠戈壁,盐碱土的分 布也非常普遍,耕地面积很小,大部土地荒芜,未能利用。我们对本区的基本情况,沙漠戈壁、盐碱土的特性与成因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有了比较全面的一般的认 识。今后,应在这个基础上,着重研究:(一)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土平衡问题;(二)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径与改造措施;(三)盐碱土充分利用途径和改良措施。

八、海滨、湖滨、河滩地合理利用的调查研究

我国海岸线长达12,000公里以上,在海滨地区有很多淤积的海涂滩地。有些地区 可以发展芦苇、林业以至畜牧业,有的也可以筑堤围垦,或利用水面、海涂发展渔业及养殖业,应进行综合调查研究。我国的湖滨资源,以长江中下游较为丰富。近 年来,由于较大规模的围垦湖滨,因而与防洪、防涝和发展水产等发生了矛盾。江河滩地,特别是北方河流的河床宽大,枯水期的水流很小,空地较多,但是,这些 河流的洪、枯流量相差很大,含沙量高,宽大的河床,常为洪水所充满,在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后,可以适当围垦。

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利用的规划,并进行典型试验。

九、青藏高原地区的综合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唯一广阔的高寒地区,约占国土的五分之一,地势高、自然条件十分独特。对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至今还没有全面掌握,发 挥生产潜力的方向不明,充分合理利用的途径不清;而且,大部分地区还是科学研究的空白点。因此需要进行综考调查,为今后改造和进一步利用这个地区作必要的 准备。

第二章 农 业

农业增产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就我国条件来看,最主要的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 量。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在现有的16亿亩耕地中,盐碱地、低产水稻田、涝洼地及其他各种类型的低产田共约4.6亿亩,占29.7%;高产和在一般年景 可保收成的耕地面积占71.3%,在这占三分之二强的耕地上也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病害、虫害,严重地威胁着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水平 很低,距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棉花的产量指标及其他各种特产的增产任务很远。就粮食的增产指标来说,400斤地区要在1957年亩产水平的基 础上增产145%,500斤的地区要增产120%,800斤地区要增产83%。

解决这个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 生产条件。既要着重使占71.3%的较好的耕地尽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进行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大面积地 改良利用低产田,逐步使之达到较大幅度的增产。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针对高产地区和大量出产商品粮、棉、油的地区,抓住效果显著、容易掌握而又带有普遍性 和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加强研究,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农牧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我国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1%,而农业过关 的国家大体上占40―50%,或更多一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肯定地说,畜牧业上不去,农业也很难过关。今后必须从农牧结合着手研究解决当前肥料、饲 料、畜力不足等问题。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以合理轮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进行下列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作物合理轮栽和几个关键性的栽培技术

一、作物合理轮栽

这是解决各种作物争地问题,培养地力,充裕肥源,贯彻农牧结合,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和饲畜量,促进农牧业全面增产的基本措施,是在一定的耕地面积中,一定年限内,生产布局的关键。这在人多地少地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轮栽制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的宝贵经验。要进行合理轮栽,必须研究作物生理、土壤营养、肥力增进、低产田改良以至气象资源利用、病虫杂草防除、劳动力调节 等方面所提出的重要而复杂的课题。近年来过分扩大了粮食复种面积,损伤了地力,减低了产量,使农牧业单产和总产量都受严重影响。

首先应着重研 究粮、棉、油与豆科、绿肥、饲料作物的合理轮作,在总结农民经验发展祖国农学的同时,积极运用和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着重研究不同地区轮作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提出以增加粮、棉、油等作物产量为主的轮作方式。应当在不同地区选择若干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进行合理利用土地和安排茬口的规划,并作出样板。同时 也要研究提出不同地区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轮作栽培措施,以提高轮作周期中各项作物的总产量。

二、研究解决几个关键性的栽培技术

(1)保墒保苗:在北方旱地或南方患旱时期,研究提出保墒保苗技术;在涝害、寒害、霜冻、盐碱等自然条件不利地区,研究提出保产栽培技术。

(2)间、混、套作:在复种轮栽多熟制的地区,研究提出作物种类、品种组合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3)经济施肥和合理用水:要进一步研究提出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适用的化肥品种、施量、时间和方法,及其增产幅度与经济 效益。对化肥新品种也要及时进行研究,作好大规模生产和施用的准备。对扩种或新种绿肥地区,要着重研究因土种植和施肥管理等栽培技术以及绿肥作物的选种留 种技术。

关于合理用水方面,要着重研究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作物的合理灌水时期、灌水量、灌水技术、田间渠系布置和灌溉管理技术;在西 北和华北灌区要特别注意在水利和农业技术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研究提出防止灌区土壤盐碱化的灌排技术;在南方和东北沼泽地区要着重研究排水技术。

(4)机械化栽培:着重研究提出华北和东北平原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商品粮和棉花基地的机械化栽培技术。在南方水稻区要研究机械化整地、播种、插秧、中耕、施肥、收获等的栽培技术。机械化栽培研究必须和精耕细作结合起来,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选育作物良种

我国已选育出了很多作物良种,对增产已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良种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过去一个时期对良种繁育重视不 够,没有很好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网和种子田制度,曾经发生许多品种混杂和退化现象;对良种区域化研究工作也注意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增产作用,还有 不少作物缺乏良种,对抗病虫、抗逆性以及品质方面的育种研究注意不够;对品种满足生产上多样化和今后发展的要求也注意不够。针对这些情况要加强研究下列问 题,并不断提出改进办法和新良种。

一、总结作物良种繁育经验,解决良种混杂和退化问题

有不少人民公社生产队和国营农场以及良种繁 殖示范场已经积累了稻、麦、棉等作物良种的繁育经验,急需总结它们的经验加以推广,并按作物和地区特点,恢复或新建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加速繁育良种,每年 或隔若干年供应生产队和国营农场种子田用,以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性能,逐步达到全国范围的良种纯化和普及。对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要加强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 良种繁育技术,并扩大推广。

二、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增产作用

一面要总结研究现有推广良种(包括地方良种)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适当予以调正,使它们在最适宜的地区推广;另一方面要建立良种区域化试验网,迅速确定新育成良种的区域适应性,并繁殖推广。

三、总结育种经验,选育适应新要求的良种

要加强自国外引种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小组出国考察,并积极进行引种和交换种子,充分利用国外成就来增加我国生产。也要加强系统选择,利用自然界产 生的优良变异系统为增产服务。同时,也要根据工作基础、作物特点和地区要求,开展杂交育种,特别是品种间杂交育种;对玉米要特别加强自交系杂交育种工作。 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要注意选育高品质的棉花,高油分的油料作物以及能抵抗或避免病、虫、气象灾害的和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粮、棉、油等作物新良种,源 源不断提供良种用于生产。

四、加强作物品种资源的整理利用

我国丰富多采的作物品种资源,已基本上收集起来,今后要着重鉴定它们的经济特性,为进一步开展育种工作提供材料。也要加强对国外品种资源的经济特性鉴定,增加杂交用的亲本材料,促进育种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加强植物保护,防止主要病、虫、杂草等

在田间和仓贮中所造成的损失

病虫害所引起的农作物损失是巨大的,稻螟、玉米螟、甘薯黑斑病、棉蕾铃病虫、小麦锈病、柑桔黄龙病等所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除此以外,稻瘟、油菜和白菜 病毒病、马铃薯晚疫病、地下害虫、果树食心虫等重要病虫害对粮、棉、油、果、蔬的增产也有着很大的威胁。据初步估计,各种病虫害在田间所造成的损失,粮食 约10%,棉花约20%,果品、蔬菜约30%,仓贮粮食所受的损失约5%。杂草在东北、海南等地区为害特别严重。

一、防治主要作物病害

我们对小麦锈病的传播规律已有初步了解,今后应着重研究关键地区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并加强菌种变异的研究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对甘薯黑斑 病着重研究防止窖藏中腐烂和秧苗传病。对稻瘟病着重研究提高栽培技术和化学防治,对稻白叶枯病着重研究传染途径和种子消毒。对棉黄枯萎病着重研究抗病品种 和防病耕作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着重研究种薯处理、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对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以及白菜霜霉病及软腐病,着重研究传播途径和抗 病品种。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已肯定是病毒,应着重研究传染途径、诊断方法和栽培防病。

二、防治主要作物虫害

对稻螟,可以利用666 或1605等农药防治,今后应着重研究稻螟发生量的预测,利用轮作栽培控制螟害,并研究提高内吸药剂治螟的效果。使用滴滴涕颗粒剂可以控制玉米螟为害,今 后应着重选育抗虫品种,并研究生物防治和提高化学防治技术。粘虫已被初步证实在淮河以南越冬,有迁飞习性,应进一步研究澄清主要发生地区的数量变动规律和 大发生的虫源,研究提高中、长期预报和化学防治效果。使用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等防治地下害虫已有成效,但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地老虎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 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棉蕾铃害虫,在主要棉区现已分别明确预测方法和化学防治技术,今后应着重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方案。

三、防止贮粮损失

着重研究谷象、米象、谷蠹,豌豆象、麦蛾、粉螨和霉菌的发生规律和粮食仓贮条件的关系、鼠害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究杀虫、灭鼠、防霉等药剂,提高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四、加强化学和机械除莠技术研究

尽先在东北垦区和华南热带作物地区,结合机械化轮作耕作栽培措施,研究提出有效除莠技术,并进行除莠剂应用的研究,提出合理使用技术。为了彻底解决草害问题,应加强害草生物学特性和除莠剂的生理效应等基础研究工作。

五、提高对危险病虫的检疫技术

为了加强对进口和调运农产品的检疫工作,杜绝危险病虫的引入,并肃清已引入的病虫,逐步控制检疫对象的传播为害,应首先调查清楚已有的,特别是新引入的危险病虫种类的分布,确定其寄生范围和传播方法,研究提出防除和消灭措施,并提高种苗检疫和消毒处理技术。

第四节加强抗拒气象灾害的研究工作

一、进一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

农业的气象灾害,包括旱、涝、冰雹、低温、大风及干旱风等。这些灾害的发生,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些灾害的出现,比较有把握可以作出短期预 测,如低温、霜冻、大风等。但旱、涝、冰雹等,预测比较困难。为了农业稳产丰收,必须在整理分析长期积累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作物的栽培经验,逐 渐摸清这些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以便作为决定各种作物栽培季节的理论根据以及抗逆育种和栽培技术措施的气象指标。

二、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抗逆品种的选育

农业上的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例如早春水稻育秧中的烂秧问题,黄淮地区早春小麦晚霜为害问题,华北的春旱问题,华南热带作物的冻害 问题,华南沿海及海南岛作物遭受台风为害问题等等。为了农业稳产丰收,必须讲求抗逆栽培技术,如采取温室、风障、温床育苗、培土、镇压、灌冬水等预防小麦 寒害,或培植防护林,或提前或移后作物的栽种日期,或利用气候上的冷尾暖头,探求有利的小气候环境等等。同时要加强抗干旱、低温、盐碱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工 作。

第五节低产土壤改造

低产土壤是指那些具有沙、粘、碱、酸、旱、涝、毒、瘦、薄等一个或几个缺点的土壤。这类土地作物不能正常 生长,产量很低,约为周围较好土地产量的一半,甚至更低。将低产土壤改造成好地,对完成农业发展纲要中粮食、棉花及其他工艺作物和特产的生产指标,有很大 作用。解放以来,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上对低产土壤的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了解了一些低产原因,肯定了一些改造措施,且在某些地区改好了一部分低产土壤,但 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由于利用土壤不善,低产土壤面积还有所扩展,例如盐碱土。

今后应该加强调查、试验和研究,提出因地制宜地改造土壤的综合措施和合理利用方案,并做出样板。

我国低产土壤类型很多,当前应着重改造几种量多面广的类型,如盐碱土、红壤和低产水稻土等。研究的办法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发生发育过程、水分动态、物理性质和结构,明确低产原因,根据它们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对盐碱土除研究以上各种共同项目外,还要着重研究盐分运动规律、临界水位和稳定水位、农业改良和土壤熟化措施。同时,水利改良措施,也占重要地位。

对红壤和低产水稻土都需要研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养分转化过程。改良措施都要采取种植绿肥的办法,并研究用石灰和磷肥所起的作用。

对低产水稻土中的沤田、冷浸田,要注意研究排水和灌溉。

以上三类低产土壤,约占全部低产土壤的一半。盐碱土都分布在粮、棉集中产区,红壤和低产水稻土都在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低产土类的增产潜力都很大,应作为先一批研究和试验改造的对象。

第六节水土保持

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红壤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不仅使这些地区的耕地产量很低,且引起洪水灾害和淤塞河床、水库。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山坡耕地亩产只 四、五十斤,在南方只一、二百斤。其中一部分可以修梯田,如进行适当的耕作栽培,产量可以倍增;另一部分以还林还牧为宜。解放以来,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做 了大量调查、试验、研究和总结农民经验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应根据“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入手,从长远利益着想,在合理利用土地、做好水土保持的基 础上,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结合,发展多种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方针,着手治理。

水土保持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应由农、林、水、牧各方面密切配合,同时还需要研究经济效益。关于水土保持区的资源利用、造林、治水、经济效益和综合研究等,分见于有关章节。这里仅就西北黄土高原和南方红壤地区有关农、牧方面的研究解决办法分述如次:

一、西北黄土高原地区

这个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早,基础较好。今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水土保持的典型规划:由于各个社、队所处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不同,农、林、牧的比重也不一样。今后要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典型规划,通过若干典型,总结出规划的一般方法。

(2)促进水土保持地区的农、牧业增产措施:从当前生产出发,研究利用各种科研成果和工业支援农业的生产资料,如保土的耕作轮作、化肥的使用等,在保持 水土的前提下使基本农田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腾出一部分不宜耕种的土地还林还牧。在现有牧坡上要研究提高产草的数量和质量;还牧的土地,要播种特别适 宜而又容易繁殖的牧草品种,保证牧草品质产量,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梯田修筑技术和生土熟化:保持农田水土最基本的办法,是修筑梯田和维护田埂。但这项工程的工作量大,且要有持续性,因而要研究各种省工的措施,包括工具在内。新修成的梯田,要促使土壤迅速熟化,及早发挥梯田的作用。

二、南方红壤地区

这类地区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还未大量开展,但群众利用红壤丘陵地种植花生、苎麻、茶、水果等的先进经验,却很丰富。今后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结合群众先进经验,确定有效技术措施。

此外,不论西北和南方,对于土壤侵蚀原因和规律、小流域内泥沙来源和运行规律、侵蚀地貌等,也要系统研究,使今后水土保持规划和技术措施,都能不断提高。

第七节发展园艺和特产

一、提高果树产量、品质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选育

我国一般成龄果树的产量很不稳定,新果园的幼树生长发育很差。应着重研究克服主要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的整套果园管理技术,并研究以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培养 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管理技术,使幼树生长正常,及早结果。目前果树优良品种不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应先采取见效快的办法,如株选、芽变选择等,在充 分利用我国丰富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二、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目前蔬菜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也不稳定。主要 原因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病虫害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特别严重。此外,蔬菜罐藏加工研究还未展开,温室、温床栽培开展不快,也都需要研究解决。首先, 应进行大中城市蔬菜良种区域化试验研究,整理出一批良种,特别是异花授粉的蔬菜良种,并研究提出良种繁育技术,解决大面积生产的推广问题。其次,要加强自 国外引种的工作并选育适合加工出口和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第三,在北方进一步提高温室、温床栽培技术,调节淡季供应。

三、研究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制茶工艺技术

我国茶叶生产至今还未恢复到解放前最高水平,近一、二年来产量、品质又都有下降。主要原因是茶园面积的80%为老茶园,树势衰弱,品种混杂,生产性能较 低,加以有些地区采摘过度,树势受到削弱,产量下降。在制茶技术上,缺乏一套科学的制茶工艺技术。为了迅速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必须改造老茶园并提高制茶技 术。应着重研究老茶园更新、补植、换种及更新后的管理技术及茶树经济施肥、修剪和采摘技术;提高块红茶、分级红茶、眉茶等外销茶类品质的制茶工艺技术及相 应的成套机具。

四、研究提出老桑园更新技术、蚕新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

全国老桑园产叶量逐年下降,新桑园产量也低,应研究提出改 造、补植、更新技术,以提高桑园的单位面积产量。现有蚕品种的抗病性和品质尚不够要求,蚕的脓病、软化病、寄生蝇病为害严重,使产量不稳定,应进一步研究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控制其为害。同时积极研究有关推广柞蚕、蓖麻蚕的科学技术问题,制定无病蚕种和养殖技术规程。

五、研究提高蜂螨防治措施和改进中蜂的饲养方法

我国现有蜜蜂群数量少,质量低,增殖也不快,因而单位产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严重,饲养技术落后,特别是占全国蜂群三分之二的中 蜂,还沿用土窝老法饲养。应着重研究重要传染病,如寄生螨、幼虫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同时研究改进饲养技术,特别是中蜂的饲养技术。

第三章 畜  牧

农牧结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农牧业又相互促进,并能把一部分农副产品,用以饲养畜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我国西 部、北部草原的主要途径是,以牧为主,综合发展农、林、副业,在广大的山岳、丘陵和滨海地带也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但目前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生产中的 比重太低,耕畜和畜产品都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今后应从“料、水、繁、种、保、管、舍、工”八项措施着手,大力发展畜牧业。当前影响家畜发 展和畜产品生产率提高的突出原因是:饲料不足,家畜营养较差,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家畜的生产性能一般较低;家畜疫病仍广泛流行,对不少疫病尚无有 效的防治方法;畜牧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牧区劳动力更感不足,草原改良工作做得很差,甚至利用得很不合理,于是大量发展畜牧业还 受到限制。今后十年,在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上,应着重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原

我国饲料不足,但草原辽阔,而 且目前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生产潜力很大,应充分利用草原的饲料发展牧业。现已利用的草原,也利用不尽合理,有的由于乱牧、乱垦、饮水点不足或分布不合理, 已引起草原退化;还有大面积缺水草原未能很好利用,仅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四个省(区)的纯牧区就约有八亿四千万亩草原因缺水不能很好利用,应加强草 原水利的研究,解决供水问题。此外,我国一般草原的产草量低,质量差,与国外改良草原比较相差悬殊,急需改良提高。今后十年内除开展草原调查外,主要的研 究任务如下:

1.从草原植物生物学和经济特性研究着手,研究不同类型草原的合理载畜量,放牧方法和制度,以及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合理利用方法。防止草原退化,发挥草原潜力。

2.调查掌握草原水利资源,研究提出缺水草原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井群布置以及机井的综合利用方案,解决缺水草原的供水问题,提高草原生产力,扩大草原利用面积。

3.改造草原,提高草原生产力。针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特点,引种高产优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地方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研究牧草混播和以牧草为主的轮作制度,并进一步研究提出建立人工草场和饲料地的技术措施。

完成上述任务后,将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在草原建立人工草场和饲料地等问题提出一套技术措施,提出缺水草原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案,为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饲料的增产和合理利用

目前,由于农牧结合的不够好,在作物布局上,对饲料生产安排不注意,各地的饲料供应与家畜、家禽和毛皮兽的增长不相适应,普遍感到饲料不足,而且饲料的 质量差,严重地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天然的饲料资源虽很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于人、畜较少的山区,尚未很好开发利用;还有一些工业副产品 由于含有毒和有害物质,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现有的饲料也利用的不尽合理,缺乏科学的配合方法,没有根据不同种类的家畜、家禽的营养需要进行配合,饲料 中的营养成分未能为家畜所充分利用。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

1.研究提高农牧结合的轮作制度,合理配置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农牧结合,相互促进,既持续增产粮食又增产饲料的原则下,解决饲料问题。

2.引种和选育适合当地条件的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特别是豆科和含淀粉、粗蛋白较多的块根茎饲料作物和牧草,增加每亩土地的饲料单位产量。

3.研究提出山区、水塘野生饲料(如橡子、水草等)和抗菌素的菌丝体、苍耳饼、木薯渣等含有毒、有害物质,而养分较高的工业副产品的处理利用方法及利用抗菌素、尿素等工业产品促进家畜生长和饲喂家畜的方法,充分利用饲料资源,扩大饲料来源。

4.研究制订适合我国生产特点的家畜饲养标准,根据家畜营养需要,合理搭配利用饲料,发挥饲料的最大作用,提高饲料报酬。

完成上述任务后,可因地制宜的提出基本上解决不同农区饲料问题的办法。

三、提高家畜、家禽、毛皮兽生产性能

提高家畜、家禽、毛皮兽生产性能是提高产品生产率和质量及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可能相差数倍,例如我国的粗毛羊每年只生产一公斤左 右的粗羊毛,而优良品种的细毛羊每年则可生产四、五公斤细羊毛,无论数量、质量都相差悬殊。我国大部分家畜、家禽、毛皮兽的生产性能较低,不仅产品生产率 低,产品质量也较差,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解放后虽进行了大量的杂交改良工作,生产性能已有很大改善,但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还急待研究解 决。我国一些优良地方品种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生产性能较高,有的很低,亟需整顿提高。现有的少量优良种畜也尚未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主要的研究任务如 下:

1.调查研究地方畜种、禽种的特性,总结家畜杂交改良效果,进一步提出杂交改良的方式方法,以迅速提高低产畜、禽的生产性能。从全国来 看,对绵羊应着重研究改良为毛肉兼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的问题;对马应着重研究改良为乘挽兼用的问题;对黄牛应着重研究改良为乳役兼用的问题。

2.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畜产品生产率是一个捷径,国外已广泛采用,而我国仅刚刚开始研究,尚未很好应用。因此,必须开展畜、禽经济杂交的研究工作,明确适应各不同地区条件的高效益的猪、禽经济杂交组合,利用杂种优势,增产畜产品。

3.研究掌握家畜,家禽、毛皮兽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开展家畜、家禽、毛皮兽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以及獐、鹿、紫貂等毛皮兽的引种驯化工作,尽快地将现有各畜禽的优良品种群培育成新品种,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4.研究改进羊、牛、马、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精液稀释保存方法,扩大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加速畜种改良。

完成上述任务后,将可提出各地利用杂交方法迅速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技术措施,并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家畜、家禽和毛皮兽的新品种。

四、控制和消灭畜禽主要疫病

畜禽疾病之中,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害最大,每年死亡畜禽不下数千万头(羽)。为了避免这件重大的经济损失,保障牧业发展和支援农业增产,农业发展纲要 规定了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牛瘟、口蹄疫、牛肺疫、猪瘟、猪囊虫、羊痘、羊疥癣、鸡瘟等八种疫病。此外,目前广泛流行的布鲁氏菌病、猪气喘病、马鼻 疽、鸭瘟等也应及早控制和消灭。十年内,兽医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为消灭这些疫病提出科学根据和综合防治措施。当前应特别着重研究耕畜疾病的防治,保护耕畜的 健康。同时为了大力配合人医在不长的时期内消灭人畜并患的日本血吸虫病,十年内兽医方面也应着重研究这一问题。

每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研 究,可以分为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检疫)、治疗、疫(菌)苗、免疫和防治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但这两类疫病的研究重点略有不同。寄生虫病应以流行 病学、诊断(检疫)、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为重点;传染病应根据消灭牛瘟的经验,着重研究有效疫(菌)苗和诊断(检疫)方法。疫(菌)苗的研究应以弱毒苗和 死苗同时并举,而以弱毒苗为重点。为了使疫(菌)苗的研究得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对于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抗元化学和结构及变异规律的研究成为必要。大量生 产疫(菌)苗的工艺规程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方法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使兽医方面最关键性问题之一,疫(菌)苗的研究从理论、生产到应用,配套成 龙。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疗牲畜疾病中,积累起来的丰富而宝贵的兽医知识和技术。中兽医学在理论方面有其独特体系,在治疗方面有疗 效好又简易的针灸疗术,在广大农村和辽阔草原上有容易得到的多种有疗效的中药草,并有千百年来许多民间兽医创造的多种验方。因此,必须重视中兽医研究,继 承发扬祖国中兽医学。中兽医研究应以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上的意义和脉诊、色诊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生理、病理的关系,系统研究中兽医针灸技术、疗效及作用机制 和整理验证民间验方、单方为重点。

在治疗畜禽疾病的各种药物中,化学药品的需要日益增加。有些化学药品不仅能治疗寄生虫病,还可以有短期预防 寄生虫病的效用。兽医化学药品研究应列为重点。研究的方面有二:一为合成国外已有而我国所必需的化学药品,如治疗锥虫病的纳嘎宁、治疗焦虫病的拜尔 ――29493,治疗鸡球虫病的噻发喹那塞林等。一为研究创制国内外所无,而国内又必需的化学药品,如治疗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化学药品。化工部及卫生部的化 学药品研究单位应承担起此种研究任务,同时兽医研究单位逐步培养研究人员,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兽医仪器和医疗器械在过去无人研究,无专厂制造,许多兽医教学单位、研究单位和兽医院很缺乏必要的新的精密兽医仪器和医疗器械,今后应加强仪器和医疗器械的研究,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制造厂。应由轻工业部指定工厂承担研究和生产的任务,大力支援兽医事业的发展。

在今后十年内,完成了上述兽医科学技术规划,不仅将显著地提高我国兽医科学技术水平,而且对主要的畜禽传染病可以提出有效预防疫(菌)苗,正确检疫方法 和综合防治措施;对十种主要畜禽寄生虫病提出正确诊断方法、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和综合防治措施;并对十几种普通病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法。

五、加强畜牧业的机械研究

我国畜牧业生产目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亟需用机械来代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劳动力缺乏的广大牧区尤为重要。如绵羊剪毛季节性强, 是牧区生产最紧张的时刻,许多地方由于劳力不够,不能及时剪毛,而使很多羊毛脱落,损失很大,另外以手剪剪毛留的毛茬较高,影响产量和质量,采用电机剪 毛,不仅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四、五倍,同时每只绵羊可多剪三两左右羊毛,还可增加羊毛长度。在饲料生产和加工方面,广大牧区由于劳力不足,很多事要做而不能 做,如需要饲草但不能打贮足够的饲草,同时不少地区打草季节正是雨季,往往收贮不及被雨打湿霉坏,损失很大;农区的青饲料加工也需要很多劳动力,许多地方 由于加工粗糙,影响饲料的充分利用。在缺水草原由于地下水位低,打井困难,至使大面积缺水草原尚未很好开发利用。此外,兽医生物制品的生产,目前亦多为手 工操作,影响生物制品质量的提高,因此,畜牧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畜牧机械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今后十年必须大力加强。主 要研究任务如下:

1.选型、试制适合牧区综合利用的拖拉机作为各项作业的动力,还需选型和试制相应的饲料、牧草生产、加工机具,如青贮饲料联合收割机、牧草联合收捆机、悬挂式割草机(单刀、三刀)和搂草机、干草集垛机、压草饼机、青鲜饲料切碎机等机具。

2.饲养管理和畜产品初步加工方面,在引进国外成功机具的基础上,进行选、改、创的研究,选型、试制电动剪毛机、羊毛压捆机、牛奶分离机、流动药浴设备、电牧设备、消毒车、防疫车和移动式挤奶装置等。

3.开展草原打井和提水机具的研究,提出打深井机、打筒井机、新型深水水泵以及风力水车、风力发电设备等机具的设计和试制品。

4.加强农牧场畜牧机械化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研究,提出乳牛场、养猪场饲料管理(饲料加工、调制、喂饲、饮水、管理,厩舍清洁等等)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机械化方案,以及相应的机具。

第四章 林 业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担负着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改善自然条件、减少自然灾害、保护农田和草场的任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产 品生产水平低,特别是木材生产供需之间差距很大;同时广大缺林地区,水、旱、风、沙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 国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并有广大高寒地区,树木种类丰富,生长迅速。大力发展林业生产,以保障农业丰收,满足工、农业用材的需要,同时积极营造木本粮 油林及纤维林,为解决吃穿用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潜力是很大的。

改变上述情况的主要科学技术途径是:

一、经营保护好现有森林,提高现有林的生长量

东北、内蒙古和东南林区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林区的自然条件适于森林生长,林区基本建设基础较好,无论当前和长远都是我国供应 木材的主要基地。十年内应着重研究解决这些林区森林的采伐方式、更新和抚育技术,以及永续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掌握这些林区森林火灾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蔓 延规律,制订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有森林中约计有4亿亩的次生林,这些森林生长很差,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不到4立米,经过正确的抚育改造可以大大提高 森林生长量,为最近的将来提供大量木材。但是如果采伐不当,取材过度,便会使森林遭到破坏。为此,必须在五年内分别对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地区的次生 林制订以提高森林生长量为前提的抚育改造技术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了适应生产要求,十年内,通过调 查研究,总结经验,结合林区具体情况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订出一套技术措施,并分别地区作出典型,制订施业案,加强技术推广,在各林场贯彻执行。 要求达到大幅度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森林资源利用率。

二、选育优良树种,提高速生用材林及木本粮油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1.提高用材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在全国特别是森林少木材用量大的黄河流域及华中地区,大力营造速生用材林,使其短时期内生产出大量用材。

速生树种以扬、柳、洋槐、油松、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按树、竹类为重点。

良种、适地、适宜密度和防治病虫害,是使林木速生丰产的四个基本环节。选育良种,首先要选择自然界优良类型,并制订出繁育良种和种子调拨、贮藏、检验的 技术措施,划定优良母树林的标准和经营管理制度,以期短时期内给生产提供大量的良种,十年内使最主要的速生树种在重点造林地区所用种子基本上达到良种化。 五年内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上述主要树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和生长发育特性,制订出各树种适地适树标准和提高造林地土壤肥力的途径和技术措施,以及各树种速 生丰产的适宜密度和抚育间伐的制度。制定出杨树、油松、落叶松、马尾松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提高木本粮油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增产木本粮油途径,第一是提高现有林的产量,第二是扩大新林面积。木本粮油以油茶、油桐、核桃、板栗、栎类、栲类为重点。

提高现有林的产量,应列为五年内的重点。提高现有木本粮油林产量的关键是加强土壤管理,改善树木营养(包括间作、垦复、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及气象灾害,五年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条件制订出土壤管理制度,和防治主要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技术措施。

扩大木本粮油新造林面积,提高新造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关键在于选育良种和掌握树种乃至品种的生态特性,作出栽培区域规划以及改善林地特别是瘠薄山地土壤 和水分条件的技术措施。五年内对油茶、油桐、核桃、板栗选出一批优良类型,使1967年以后重点造林地区所用种子,基本上达到良种化,初步制定出各树种的 栽培区域规划和山地栽培的技术措施。

三、加速荒山造林,提高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技术及其防护效益

以细致整地为 中心的荒山造林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成功,问题在于需要大量劳力、造林进度缓慢,为了加速荒山造林,必须进一步寻找省工、高效的荒山造林途径和 技术。为此,五年内以黄河中游半干旱地区为重点,研究掌握荒山的立地条件特点和自然植被的发生演替规律,找出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封山育林的可能性和促进成林 的技术措施,以及适宜造林的树种;研究适于播种造林的立地条件和播种造林技术;对于当前不宜于造林的荒山,找出恢复森林植被的途径和现阶段应发展的植物种 以及植被建成的方法。

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一般造林技术已经基本解决,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盐碱地、流沙地和干旱瘠薄坡地 等造林困难地区的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以及提高各种防护效益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规划设计。十年内以黄河流域、沿海和西北地区为重点,研究选育抗逆性强的树 种,造林困难地区的土壤特性、土壤改良途径和造林技术;研究各种防护林的配置和经营技术与气象水文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为各种防护林的规划设计和制定经 营管理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提高“四旁”植树的质量,改善农用材的供应

农用材包括薪炭材的需要量大,品种规格要求多,供应 地区分散,今后主要依靠“四旁”(村旁、路旁、河旁、宅旁)植树加以解决。五年内针对农用材的不同规格要求,选出一批优良树种,对群众经验加以系统的整理 和总结,为因地制宜推广提出科学的依据。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农用各种特殊林产的培育,如薪炭林、杈子林、条子林、用材树木、棕榈和竹类培育,制订出一 整套的技术措施。

五、提高营林和木材采运生产机械化的水平

当前我国营林和木材采运生产大部分为手工作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现 有一些机械设备多系国外进口,型号多,不配套,因而劳动生产率很低,成本却很高。提高营林和木材采运机械化水平的捷径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就国内外现有 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经验,加以引进、选择和改进。1963―1967年内以“引、选、改”为主,着重解决山地整地、造林和抚育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机具,和木 材采运生产机械化及生产技术问题。十年内根据采运工艺的要求,相应地研究解决伐区准备作业、辅助作业和集材作业的设备、新型的采伐与牵引机械设备以及贮木 场作业全盘机械化和部分自动化设备;同时研究林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修建、施工和养护的机械化问题;并研究木材水运生产中的高流速木材阻栏设施、木材过坝方 式和设备、编排机械及机械化编排、排型结构及木材水运生产技术问题。

六、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年限

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 木材使用年限是缩短木材供需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提高木材利用率方面,综合利用采伐加工剩余物是一个关键。前五年,着重解决纤维板的生产技术,研究试制 较高吨位的热压机,解决高速磨浆机的配套设备,并相应地解决有关刨花板、厚纸板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改进小规格材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扩大小规格材的用途,进 一步提高碎料胶合技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木材胶合剂的研究,寻找和试制新的胶合强度高、原料来源易、成本低的胶合剂。延长木材使用年限的主 要途径是木材防腐和木材干燥。木材防腐方面着重研究解决提高现有防腐剂的质量,试制适合我国资源情况的高效能复合防腐剂,进一步提高高压浸法、简易防腐的 能力和浸法技术;探索用高分子单体压入木材组织后进行聚合,使产品具有坚固耐用,难燃难折,不腐不蛀的性能;木材干燥方面,前五年着重研究提高已有的简易 干燥法,改进高温炉干燥技术,研究效率高、资源省的瓦斯干燥法以及各种新型干燥法。此外,通过木材改性处理以提高木材质量的技术措施,如以压缩木作锚杆代 替坑木等,也须进一步加以研究。

为了使木材得到充分的和合理的利用,还必须进行各种用材规格标准的研究,此外,对于木材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和新产品的创制,以及有关木材加工工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等,亦须作适当安排。

七、十年内对紫胶虫的放养、繁殖和寄生植物的栽培管理,也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提高紫胶的产量和品质。

第五章 水 产

我国渔业产量解放后迅速增加,但未持续上升,近几年来反而连续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捕捞过度,远岸和较深海区及中上层鱼类利用得极少; 海水养殖仅限于极少数的种类,许多可供养殖的动、植物尚未能养殖利用;淡水养殖仅限于池塘等小型水体和少数鱼类。因此,要稳步增产,十年内在科学技术方 面,必须首先解决下列问题:(一)如何避免可能破坏资源的人为措施,科学地有效利用我国内陆水域和近岸海区的渔业资源?(二)怎样才能迅速地开发利用远岸 的和较深的海区以及中、上水层的渔业资源?(三)海中许多可供养殖的高产、高营养的动植物,怎样才能很快地养殖起来?(四)中、小型湖泊、水库、河道水 面,怎样才能很快地养殖利用起来?这些重大关键性的问题,应采取下列科学技术途径解决:

一、摸清我国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和游动规律,以及影响繁殖的主要因素,找出保护和增殖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保证资源永盛不衰的基础上科学地计划捕捞。同时,大力开展远海资源调查,探索新渔场

近数年来经验证明,仅仅增加渔船和提高捕捞强度,不能确保捕捞量的增加。相反,海洋和内陆水域因捕捞过度,损害了资源,产量大减的事例比比皆是。必须迅 速摸清资源情况,找出有效地增殖、保护措施,并在较远较深海区大力探索新渔场,使增加渔轮后,确能取得不断增加捕捞量的效果。资源的增殖、保护和新渔场的 探索,是目前确保捕捞量增加的两条可靠技术途径,缺一不可。但在不同水域,又须依据资源及其利用程度的具体情况,斟酌轻重缓急,分别对待。

1.黄、渤海区小黄鱼、对虾在渔汛期内的动向及集群地点,已能根据对海况的分析,进行经常性预报,有效地指导生产。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提高 预报的准确度。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捕捞过度和对资源的损害所引起的产量下降。所以必须着重研究小黄鱼、带鱼、对虾、毛虾等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游动规 律、种间关系、捕捞方式和强度对发源的影响,资源增殖途径及确切可行的有效保护措施。渤海是重要鱼、虾类繁殖肥育基地,尤须首先作为试点,依据鱼、虾类幼 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数量变化,来估计成活率,找出有关因素和成活率的关系,并据以设计试验,提高成活率,来壮大资源的补充群体;同时,还必须研究在人工条件 下培育鱼、虾类种苗,向海中放流来增殖资源。这些科研工作,虽然在国内还是空白,现有技术力量及设备条件也太差,但为确保资源的永盛不衰,必须积极开展。

黄海中泗渔场减产严重,大沙越冬渔场尚未充分利用,都应作为重点调查海区。

2.东海中央区的渔业资源,我国尚未利用。所以,东海的资源调查,应着重探察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特别要注意、鱼类)。数量变动的研究,应以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等为主要对象。

3.南海富有底层及上、中层鱼类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可开展多种作业,并可常年作业。目前除北部湾外,在广阔的南海,我国尚无渔轮作业。近二十年内, 这将是我国海洋渔轮捕捞增产的重要海区,急需进一步摸清资源情况。应首先在南海北部着重进行底层鱼类资源的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底层鱼类的群 聚形成和数量变动的规律。南海南部的渔业资源普查,以及鲣、鲔,旗鱼等上层鱼类和海兽的探察,也要积极开展。十年内还应继续向外扩展,开始远洋渔业资源的 调查,为远洋渔业提供科学根据。

4.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衰退迹象比较普遍,极应以大、中型湖泊、水库、江河为重点,迅速进行细致的调查。着重调 查水质、生产性能、经济动物和饲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可经常维持的最高产量,以及水利工程与工业污水对资源的影响。提出有关增殖、保护和科学地经营管理提 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

二、广泛应用新技术,改进渔具、渔法

我国渔具改进已有初步效果,必须在此基础上,参照各国高效能的渔具优点 结合我国捕捞对象和渔场的具体情况,继续对绝大部分的现有渔具及使用技术水平,积极加以改进。至于损害资源的落后渔具,更必须根据它们的实际性能,分别加 以淘汰或改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上和空中侦察鱼群的新技术,应即广泛采用,并在应用中研究改进。要利用探鱼仪器的鱼群映象和水下电视等,研究鱼群行动规律 和瞄准捕捞技术,并根据捕捞对象对各种网衣和声、光、电、色、味等物理刺激的反应,和它们视距、听距、游速、冲力等进行试验,改进渔具渔法,提高渔获效 能。

黄、渤海以改进定置渔具和双拖网为重点。东海和南海,应着重试验研究灯光诱捕、深水围网、中层拖网、流网及钓鱼技术,以推进远海、远洋渔业和多种作业。

植物纤维渔具材料的防腐处理方法,目前仍需继续研究改进。但化学合成纤维必须大力推广应用,及时解决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尽早实现我国渔业网具“胶丝化”,这是我国渔业技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大力进行高产、高营养及珍贵品种生理、生态的研究,改进养殖技术,来扩大养殖种类和养殖面积

1.我国浅海、滩涂、港湾目前只养殖利用约百万亩。产量超过一万吨的种类只有海带、蛏子和牡蛎,蛏子和牡蛎,是目前海水养殖动物增加产量的主力,应在粗 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它们生理和生态的需要,提高养殖技术和选择养殖地点,积极扩大养殖面积。海带养殖,已试验成功,使用物资少、成本低、能抵抗海中 波浪的简易养殖方法,应在推广中继续研究改进。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研究生理、生态的基础上,研究试养更多的优良品种。紫菜、对虾的养殖,和珍珠贝的插核培 珠及养殖等,必须首先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技术过关。对鱼、鲻鱼、泥蚶等已有了一些蓄养、粗养的经验,对遮目鱼、比目鱼类、贻 贝、扇贝、西施舌、杂色蛤、鲍鱼、海参、裙带菜、鹅掌菜、羊栖菜、江篱、石花菜及单细胞藻类等,也有了一些试验研究的基础。对这些可供养殖的优良品种,都 必须深入研究,找出它们生活各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据以设计试验,得出人工养殖的方法,使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大进一步。

2.我国池塘养鱼,在 总结丰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研究,技术及理论都日益有所提高。池塘已普遍养殖利用,单位水面产量较高。因此,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小型水面势将成 为淡水养鱼增产的主要基地。所以,对不同类型的几千亩至万亩左右的中、小型湖泊、河道、水库等必须在有关生产性能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提高鱼产量 的有效方法,来扩大养殖水面。同时,还要培育并移殖驯化成长快、生活力强、繁殖力大的优良品种,来扩大鱼类养殖和放养的种类,这对各种类型水体的增产都可 起重大的作用。

四、积极提高水产品的加工质量

绝不能允许捕来不易的水产品变质、变坏。目前我国冷藏主要是采用缓慢冻结的方法,冻 鱼质量不高。鲜度保持的时间往往短于渔轮航程或车、船运输的时间,部分鱼类变质现象较普遍。必须加强改进保鲜方法、延长保鲜期限的研究。主要研究快速冷 冻、抗菌素等药物冰藏和冷却海水的保鲜效果和工艺条件,以及冷冰、冷藏的最适工艺条件。在保持鲜度的基础上,改进群众大量腌制、干制的技术,提高质量,并 扩大熟食品的加工品种。

五、渔业机械化及半机械化

重点改进劳动量大、效率低的操作方法和手工工具,实现近岸捕捞渔船动力化,操作 半机械化和养殖、加工的半机械与机械化。对远海机轮渔业及部分国营加工企业,则要求完成机械化或现代化的技术改造。我国养殖增产潜力很大,技术过关后劳动 力的不足,将更是发展养殖的重要限制因素,特别需要大力研究试制机械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如蛏子翻埕、布种,牡蛎投石,海带干燥,各种海水养殖品的收获和 淡水养鱼的一系列的繁重操作等等),逐步实现海、淡水养殖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第六章 热带作物

我国两广、云南、福建南部,热 带、南亚热带地区,经初步勘查约有四千万亩以上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适宜于发展国防及工业急需的橡胶、剑麻,高产木本油料椰子、油棕,耐旱木本粮食木薯 以及热带药材、香料、饮料、香辛料、果树、绿肥、牧草、贵重用材等。解放后,我国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事业,在原来极为薄弱以至空白的基础 上有了很大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国家及人民的需要。当前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中,尚有不少重大问题亟需解决,如热带地区综合开发和作物布局尚未做 出全面规划,橡胶育种、栽培、制胶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提高。其它热带作物的研究基础很薄弱,热带气候、土壤、植物等生物、地学基础学科,以及热带农、林、 牧业等有关研究还未相应建立和发展。因此,热带作物研究应以橡胶为主,以选育良种为中心,研究抗性、速生、丰产、质优、高工效、低成本的良种培育、栽培、 收割、加工技术及其有关基础理论。加强热带农、林、牧业及热带生物地学的研究,为多快好省地全面综合地开发我国热带地区服务。主要研究任务为:

一、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进一步调查及定位研究我国热带地区植物、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资源情况及自然条件特点,鉴定落实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提出以海南、滇南为主的热带作 物合理配置、布局方案和农、林、牧、加工工业及其它经济部门发展比例关系。制定热带森林、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保护办法及利用,改造风、寒、旱、瘠等不利自 然条件的有关措施,为热带地区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根据。

二、橡胶树良种选育、栽培和加工技术及其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继续引进国外抗性高产新品系,结合我国不同类型的植胶区及风、寒、旱、瘠等自然特点,进行适应性鉴定及推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更优良,单株产量5公斤以上的新品系。研究提出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及胶园抚育机械化技术措施。

研究制定增加产量1/3或节约劳力1/3的割胶制度与化学刺激增产技术,以及防治白粉病、割面病和根病的经济有效措施。

初步掌握我国天然胶乳及生胶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性质。改进现有烟片及浓缩胶乳生产技术,提出连续制胶的新工艺流程及设备,节约烟片干燥熏烟木材用量1/3或不用木材干燥的技术措施,试制风干胶片、褐绉片、木素共沉胶、接枝橡胶等新品种。

三、热带木本油料及硬质纤维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引种、选种、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

研究提出椰子、油棕选种及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椰子油、棕油及橡胶籽油,出油率高、质量好的小型加工方法。

硬质纤维着重解决剑麻高产、抗叶斑病的栽培技术和叶渣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途径。

其它热带作物亦应根据生产需要进行选种及栽培的研究,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我国存在的特殊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同时,应大力加强热带作物,特别是良种的引种试种工作。

四、加强热带农、林、牧、水利等有关热带农业开发问题的研究

热带农、林、牧、水利有其地区特殊问题,是热带地区综合开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热带粮食及畜牧业应着重研究提高水田单产、水旱轮作技术,热带旱地粮 食作物与热带绿肥、牧草、农牧结合不断提高地力的栽培轮作制度,热带林业着重研究提出柚木、轻木等贵重用材林及防护林、薪炭林营造技术,热带作物防护林 带、林网的合理规划,调查提出热带地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热带作物溉灌方法及经济效益,以及水能电力网的规划方案。

五、加强热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

热带生物学、地学是发展热带农林生产的理论基础。着重研究掌握热带土壤的基本性质、类型及肥力消长的规律;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木本油粮(如油瓜) 的调查研究栽培驯化;研究热带作物生长发育、抗寒及胶乳等次生物质生成等有关生理机制;制定热带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橡胶寒害、风害规律与地形小气候的关 系,以减轻自然灾害,为改进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水利化、化学化

农业技术改革主要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既要齐头并进,又要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它们的具体任务和方向分述于下。

第一节农业机械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结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先进的作业方法和机具,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力求以较少的机器型号系列和最齐全的品种满足最多种的需要,同时加强机器运用和修理的研究。必须既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方法的研究,又 加强农业机具设计、制造的研究,并且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农业机具的选型、改进、创造提供科学依据。要学习和采用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努 力吸取国外成熟机具和我国传统农具的优点,加强试验工作,健全研究、设计、制造、运用、修理的体制,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引用国外机具必须针 对我国具体的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结合机械化方法的研究,进行选型和必要的改进。为解决适应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殊机械化问题,还有必要系统 总结我国群众的生产和实行机械化的经验,探讨有关基础理论,创造所需要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机具。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研究,还应当特别强调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协 作,在共同解决重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一、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寻找不同地区实现机械化的科学途径

为了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必须在总的农业区划之下,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并探寻不同地区实现机械化的途径,为有计划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制定各地区的农业机器系统,统一规划农业机械的制造、使用、修理的体制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要进行不同地区有关机械化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情况的调查测定,并分析现有主要农业机器的地区分布和利用状况;分区评价机械耕作、收获、排灌等主要作业 和畜牧业、林业的机械化条件,制定农、林、牧业机械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国内外农具和农业机械化的经验,提出分区实现机械化的步骤和途径。

二、拖拉机和配套机具

在已选定生产的八种拖拉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平原旱作地区各种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及垦荒所需的拖拉机;基本解决水稻耕作及热带重要经济作物垦殖管理 所需的拖拉机;初步解决重点牧区主要作业和林业集材所需的拖拉机。并为这些拖拉机选型配齐与研究配齐东北垄作、黄淮平原、西北灌溉平原、南方水田和热带作 物地区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成套的机力田间作业农具,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施肥、脱粒机具,小麦、玉米、水稻收割机和联合收获机,以及粮食、棉花、橡胶、 蔬菜、果树的高效率、高射程和远射程的植保机具。进行拖拉机开荒、清理荒场、治理坡地、修筑梯田、水利施工、开沟筑渠及改良盐碱土等附加装置的选型与研 究,为拖拉机配齐运输挂车和卸装工作的附机,以及机械化半机械化运输工具的研究改进。

探索山地田间作业的动力型式和对机力农具的要求,完成沤田、稻麦两熟和种双季稻地区绳索牵引机与配套农具的研究工作。

三、动力和排灌机械

根据我国资源条件,我国农用内燃机燃料以柴油为主。整顿柴油机现有产品、制定我国内燃机统一系列。同时,大力发展植保机械、自走农具、林副渔机具的配套 内燃机以及农田排灌急需的小马力内燃机和利用自然能的动力机械。整顿与发展农用水泵,特别是要补齐低扬程小流量、低扬程大流量的水泵系列,解决井灌区和牧 区急需的深井提水问题,研究改进水轮泵、内燃水泵、潜水泵、喷灌泵、射流泵、拖拉机悬挂水泵和传统提水工具,并完成系列设计。

四、半机械化农具和林、牧、副、渔业机械

丘陵山区田间作业应重视半机械化机具,选型和研究改良农具和新式机具,如山地犁、耙、播种机、收割机等。一般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需要依靠改良农具 和新式农具,对新式步犁、水稻插秧机、甘薯植秧机、畜力收割机等予以研究改进提高。选型和研究营林、伐木和集材的动力机械;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机械;以 及磨面粉、碾米和甘薯、棉花、油料、茶叶等收获物的干燥、加工机械。为牧区解决草原凿井、提水、供水机械,牧草收获、青贮机械,畜产品(毛、乳)收集、加 工机械;为畜牧业选型与研究饲料加工、调制机具和设备。

五、研究农业机器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研究制造农业机具的材料和工艺

农业动力和作业机具种类很多,数量很大,应当将各地需用的机具型号加以整理,力求以较少的型号系列满足最广泛的生产要求,实现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标 准化,以便于制造、使用和维修。这项重大的技术工作,必须在提供大量机械产品以前,就及早打下基础。首先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内燃机和拖拉机的系 列型谱和各项有关的技术标准。

六、研究农业机器的运用和机械化农业企业的合理配备与技术管理问题

正确配备机械化生产所需的机具设 备,管好、用好机器,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延长机器寿命,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机器制造的必 要根据。为此要研究动力机与作业机组的配套问题和合理运用问题;研究内燃机、拖拉机和其他重要农业机器技术状态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制定技术维护制度;研究 机械化农业(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公社等)机具设备的配备原理和方法;研究各项机械作业定额和作业计划的制定方法,以及机群运用指 标、机群调度等问题。

七、研究农业机械的修理体制和修理工艺

当前排灌动力和拖拉机约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故障不能使用,问题十分严 重。在正常情况下,每台农业机器在全部作业寿命中用于修理的工时、资金花费也要数倍于制造的花费;同时农业机器的数量很大,使用分散,使用的季节性强,对 修理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此,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修理终是农业机械化事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为做好修理工作,要研究与机器构造特点和使用特点相 适应的修理体制和修理网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换件修理法在我国应用的条件;研究农业机器的磨损规律、报废极限和配件消耗定额;研究制定国产内燃机、拖拉机 的修理工艺规范和曲轴、缸体、行走系统等主要零件的修复工艺;研究农业机器技术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以及有关的仪器设备。

八、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的研究

为了能够根据我国条件,解决我国所特有的精耕细作农业的机械化科学技术问题,为农业的技术改革奠定科学基础;并在十年内逐步从仿造国外机器为主,过渡到 以自行设计为主,争取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加强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结合我国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 作物特性,研究探讨各项主要作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农业机械设计理论;要研究国外农业机械化的新理论、新技术,并根据我国条件加以发展;在研究方法上 要掌握田间快速试验方法和综合测试技术,以加速提供农业机器产品。

第二节电气化

我国以排灌用电为中心的农业供电,近年来发展很 快,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实践证明,电力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具有简单、可靠、经济、便利等优点。今后除在已供电的地区内整理和改造电力网,并发展农 副产品加工和生活上的用电外,还要发展新的供电区域,并推广电能在农产品贮藏、禽畜饲养、种子处理、育苗、干燥等方面的应用。电力耕作将在部分农田内采 用。此外,还要对农业、畜牧业等一些生产过程,进行综合电气化和自动化的试点工作。农业电气化的不断发展,为农业采用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 础。

我国1962年农业总用电量达到12―13亿度,比1957年增加了十倍以上(其中排灌用电占60%),但平均每个农业人口用电量仅2.4―2.6度,相当于苏联1936―1937年的水平。

我国几年来发展农业供电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在电源和电力网的布局、线路建设以及器材和投资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不合理现象;不安全情况严重,事故多,供电的可靠性差,电压质量低,发电和用电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但实现农业电气化,需要解决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因为向农业供电所需要的设备、杆线等,分布在广阔的面积上,经常受到各种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使用和维护的 条件都差,运行和修理力量也较弱,因此,它们必须简单、坚固、可靠、耐用,但投资又必须适合农村经济条件。农村发电站、变电站和线路的设计及运行必须能保 证适当的供电质量和较低的供电成本,使用电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用电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用电的代价。而且农村用电的负荷密度低、供电距离远、利用率低、供 电成本一般要比城市供电高的多,这又是农村供电需要面对的困难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电气化的工作中,除尽量利用城市和工业区供电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 经验外,还必须进行针对农业供电特殊条件的科学技术研究。

一、研究农业电气化的技术经济问题

为了合理规划、制定各种技术政策和选择正确的技术方案,必须研究农村电源的合理布局、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农业电负荷特性及提高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途径等技术经济问题。

二、提高供电质量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减少事故和改善电压质量

提高供电安全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是:解决小型水轮机的振动、气蚀、磨损以及农村火电厂的水处理等影响安全发电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改善电气设备的电气绝缘, 发展简单、可靠的电路控制和保护装置,提高发电与变电设备、线路施工和检修工艺水平。提高电压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研究变电所和输、配电线路的调整电压和补偿 无功功率措施,制造质量良好的静电电容器,以及发展农村发电设备自动调整速度和电压的装置。

三、节约有色金属和木材,是降低线路投资和加快电力网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为此,应研究利用大地作为高压线的导电体,采用三相和单相的混合供电制,研究代替铝线的新型导线,发展轻型钢筋混凝土电杆等。

四、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的方针,是目前农业供电的主要方向

必须编制小型水、火电站的典型设计,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电,开发当地的特殊能源(如潮汐能、风能等)。

五、电气设备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

在电气设备的制造方面,实现产品的系列化以及部件和备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发展成套的、工厂组合的设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快安装,便利维修和备品的供应。还要研究适合于综合利用的移动式电动机,在适合条件下发展机电合一的装置(如潜水泵)等。

六、水电站的集中控制、自动化与小型火电站、线路施工的机械化、半机械化

根据农村发电站和变电所容量小、数量多以及输、配电线路长的特点,应在保持投资经济、运行维护简单的前提下,发展农村水电站的集中控制和自动化,小型火电站输煤、除灰的机械化,线路施工和检修工作的机械化、半机械化,从而减少建设和运行所占用的劳动力。

七、研究耕作与其他农、收工艺的电气化

还要适当地研究电力耕作的技术问题,脱谷场、畜牧场、养禽场等农牧业生产工艺过程的综合电气化和自动化,电能在农业生产的特殊应用等,为农业电气化的更高阶段提供技术准备。

第三节水利化

我国地域广大,河流众多,年径流量总计达26,800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也很丰富,水能蕴藏量为5.4亿千瓦,发展水利事业条件良好。但是,由于我国 自然条件复杂,雨量的分布在地区上和季节上都相差很大,无论在湿润的南方或半湿润、半干旱的北方,都受着干旱的威胁;在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 有农业。在雨量不均匀的条件下,许多河流的洪枯水量悬殊,加之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南方或北方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自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至 1937年的2183年间,曾发生水灾1037次,旱灾1036次。水旱灾都很严重。解放后,大力兴修水利,成绩很大,各地防洪、除涝、抗旱能力都有不同 程度的提高。但是,水旱灾害的威胁还很严重,许多地区防洪除涝标准还低,灌溉设施还不完善,尚难保证农业稳定生产。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同一地区,常是旱涝互现,而且又常遭受洪水的威胁,所以水利化应当包括除水害与兴水利两方面的内容。

一、防治洪水灾害

我国防洪工作有悠久的历史,近年的实践经验也极丰富。在大量兴修水库调节洪水以后,有的地区对于几千年来借以防御洪水的堤防湖泊洼地,放松了管理,应当 引为教训。防洪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措施,综合治理,不可偏废。在修建了水库以后,提高了防洪标准,但是,对于堤防仍须经常维修加固;对于湖泊洼地,应当在统 一规划下研究合理利用方案;不可盲目围垦。长江干支流在控制性大水库兴建以前,要积极研究利用堤防与湖泊洼地的防洪方案;研究荆江段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 研究干支流水库陆续兴建后,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的方案。对于其他大江大河,如松花江、珠江等,也应进行相似的研究。对于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应因地制宜地研 究各种有效的防洪措施。

泥沙问题是我国许多河流治理工作中的难题。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仍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当研究黄河上 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与运行方式,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及其他控制洪水措施的问题。我国许多河流有含沙量大,河床 变化剧烈的特点。因此,这项研究就成为我国水利科学技术上突出的重点。

为了保证防洪工程的安全与经济合理,对于洪水计算及洪水预报须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预报期。为了提高山区生产和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应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物与工程综合措施,并积极推广。

二、减除涝灾

我国的低洼易涝面积共有3.8亿亩。过去洪涝灾害不分,统称为水灾。近年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治理以后,内涝灾害才显得突出,虽然没有洪水凶猛,但是却比较 频繁。如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长江中游等许多商品粮食产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

减除内涝工作安排不 当,则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而且工程量大,排水又须有出路。因此,除涝工作应经过统一规划,本着上下游兼顾的精神,采用各种办法尽量排泄,并充分利用自然 的低洼地带滞蓄。至于排涝措施,则应以自流排泄为主,不能自流的则采用机电排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应继续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内涝成因与发生规律。除涝工 程量很大,应研究经济有效的措施。

三、灌溉

灌溉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由于有的渠系配套不全,进行大水漫灌,引起不良后果;有的放松了水利管理,制度废弛,工程破坏,效益降低。

当前灌溉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完成已成水库及渠道的配套工程,及早发挥灌溉效益。研究水库的调度方案、灌溉制度及灌溉技术。

在开发农田灌溉或牧区灌溉时,对于地面水及地下水均应统筹使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积极调查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水与深层水),摸清储量、深度及水质。对于引黄灌溉及引汉济黄等工程,应结合黄淮海地区旱涝碱淤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

在平原易涝易碱地区进行灌溉,应同时研究排灌结合的方案。对于灌溉方式,则应采取自流与提水并举,因地制宜,经过经济比较后确定。提水工具应土洋并举,研究改进人力畜力提水工具。有条件发展机电排灌时,要经过统一规划。

渠道渗漏是浪费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应积极研究渠道防渗措施。

四、防治土壤盐碱化

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2.6亿亩盐碱荒地。有些新灌区的土地发生盐碱化;有些 改良后的盐碱地又重新发生盐碱化。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认为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 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为此,应当继续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并总结群众经验。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 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促使土壤脱盐,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如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 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五、水工建筑

水工建筑是控制河流,兴水利,除水害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践中,我国水工建筑技术有 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许多河流峡谷深、流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也非常复杂。必须进一步研究岩石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和地震问题;土质地基的砂砾石地基的防渗加固问题;高坝的型式问题,包括混凝土坝的结构型式、土石坝的填筑方法等问题;高速水流、高压阀门等重大技术 问题。

六、水利施工机械化

我国幅员广大,需要兴建的水利工程很多,所以土石方与混凝土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必须逐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走向综合机械化施工。

首先应研究试制一些当前急需的中小型施工机械,如土石方开挖填筑、河渠疏浚、混凝土平仓等方面的机械。其次,要抓紧解决当前施工工序衔接的机械化,组织机械联合作业,逐步向综合机械化、连续化发展。

七、水利化规划与水利管理

水利规划及其经济论证是制定水利战略部署和确定工程规模的依据。要根据我国水利资源和水旱灾害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研究各项水利建设的布局、规模和发展速度,并研究结合我国具体条件的经济效益论证方法。

水利管理是过去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好、用好是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应加强研究工程的运用维修、水源的调度使用等问题。

第四节化学化

利用化学和化学工业的最新成就为农业的全面综合发展服务,是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化学化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化学肥料与合成农药,同时农副产品的化学加工和综合利用,高分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是农业化学化的重要内容。

一、化肥

我国化学肥料生产的基础很薄弱,用量也少。解放后虽有很大的发展,但至今仍是品种少,水平低。必须积极研究掌握以液体、气体原料制合成氨,制造新氮肥品种以及其他化肥制造的新技术,以促进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

1.氮肥

(1)合成氨的原料。积极掌握以重油或原油和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制廉价氢的技术。近期,无烟煤、块煤和焦炭,仍然是制合成氨的主要原料,但目前我国 合成氨厂多采用固体层煤气炉,只能使用较大块煤和焦炭,不能使用碎煤碎焦。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碎煤比例将更增多。应即着手研究采用富氧空气连续气 化小颗粒煤焦的方法,改造现有的煤气炉,便能气化10―25毫米粒度的碎煤和6―16毫米的碎焦。同时也要研究粉煤气化炉,以扩大使用煤焦的范围,更经济 的利用资源。液体原料方面,采用重油制合成氨用量少,生产经济,运输方便,是发展的重点。近期应首先掌握原油气化的技术。随着炼油工业的发展,逐步转向利 用重油为原料。在研究掌握油气化的时候,要考虑到既能使用原油,又能使用重油。气体原料方面,天然气是制合成氨经济的原料。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集中力 量采用新技术将沪州天然气化工厂建起来,为利用天然气制造氮肥打下基础。利用钢铁厂的焦炉气制造合成氨,同时生产钢渣磷肥,建立钢铁化肥联合企业,是一个 值得重视的方向。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应安排一个钢铁化肥示范厂(如石景山钢铁厂建化肥车间),以掌握技术,为将来向这一方面发展做好准备。

(2)氮肥品种。我国应采取多品种的发展氮肥路线,而以发展硝酸铵和尿素等高浓度氮肥为主。同时要结合资源和地区条件,也适当地生产一些硫酸铵,氯化 铵、碳酸氢铵,石灰氮和液体氮肥等。硝酸铵的生产技术有把握,应为最近几年内发展的重点。尿素既是高效氮肥(含氮46%),又是饲料,也是有机化学的原 料。应该在目前已经掌握的半循环法的技术基础上,着手研究全循环法的生产技术。硫酸铵采用硫酸直接中和合成氨的生产方法是不经济的,今后要靠焦化工业和石 油工业的副产回收,和有机合成工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副产而得。氯化铵从联合制碱的方法生产是经济合理的。在有食盐资源的地区,结合纯碱工业的发展,应该适当 地生产这个品种。碳酸氢铵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我国大跃进的产物,它是中小型合成氨厂的适当产品,在进一步研究解决干燥、贮存和施肥等的问题后,可以适当地发 展。石灰氮在南方酸性土壤施用很适宜,同时有杀虫、除莠等作用,在有廉价电源地区,也可以发展。液体氮肥,包括液体氨、氨水和其他氮肥的水溶液,在生产上 简化了氨加工的工序,节约投资,成本较低,在解决了运输、储存和施肥机具的条件下,发展它是经济的。

(3)合成氨厂的规模。我国合成氨厂的规 模应当是大型与小型相结合,而以大型为主。大型厂如用固体原料,规模以年产氨10一20万吨为宜,在靠近煤矿的地区建厂,可以稍大一些。用液体或气体为原 料,规模可以大于20万吨/年。为了今后多快好省地建设合成氨厂,在目前已能完全自制2.5万吨/年合成氨设备机组的基础上,应既研究制造5万吨/年或更 大型号的设备机组。至于建厂布点,以固体和气体为原料的合成氨厂,宜建在原料基地附近;以液体为原料的厂,由于运输量较少,除在油田附近建厂外,也可以在 海边、江边及铁道沿线布点。

合成压力在目前在300大气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造新型的高压压缩机和副产蒸汽的高效能合成塔等。对于更高压力的合成设备也须进行试验。关于加压气化、加压气体净化、运输高度自动化和生产控制自动化等新技术,应积极研究掌握。

2.磷肥、钾肥

我国各地土壤性质各异,作物种类繁多,对磷肥的要求也是多品种的。我国磷矿的分布特点是大矿多偏在西南地区,各矿岩石类型不同,高品位的富矿较少,中品 位和低品位的矿多。这就产生磷矿产地、加工地区和施肥地区之间的长途运输问题,以及针对各个矿区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问题。总的来说,为了节约运输, 在现有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含五氧化二磷18%)的基础上,要求今后生产更多的高浓度磷肥,如重过磷酸钙(简称重钙,含五氧化二磷45―48%) 和磷酸铵(含五氧化二磷52―54%,并含氮20%)。同时结合矿区情况,也适当地生产一些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磷氮复合肥料等。

磷肥的生产 要酸法和热法同时并举,但以何为主?要作技术经济研究。酸法主要用硫酸处理富矿,制萃取磷酸,再制重钙或磷酸铵。要研究萃取副产的磷石膏制造硫酸或硫酸铵 的问题。酸法还包括研究以硝酸,盐酸等处理磷矿。热法主要是利用廉价水电,在矿区附近以电炉处理中品位磷矿制黄磷,再逐步制磷酸、重钙或磷酸铵,这可以节 约中品位矿的运输量。热法还包括用高炉或电炉制钙镁磷肥,用转炉炼钢所产的钢渣磷肥和用天然气、重油、焦粉、煤粉等制造的脱氟磷肥。这些磷肥用于酸性土壤 较为适宜。低品位磷矿在我国分布较广,可研究制成磷矿粉就地施用。

钾肥和微量元素化肥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点。钾肥应首先组织力量,从地质 和石油钻探工作中,寻找地下可溶性的钾矿。同时,开发青海含钾盐湖资源,并研究浙江、安徽等省的明矾石综合利用制造钾肥、硫酸和炼铝工业的原料氧化铝。微 量元素(硼、铜、锰、钼、锌、钴等)化肥对农业生产很起作用,应研究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和硼的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废气等制造微量元素化肥的技术。

3.化肥肥效试验

化肥田间试验工作是推广化肥的先行。这对我国将要发展的新化肥品种更为重要。应及早安排典型示范试验,有些品种如重钙、磷酸钙、氯化钾等目前国内尚未生产,可先进口一批,在重点地区进行试验,找出对各种土壤、作物的施肥方法和经验规律。

二、农药

根据最近国际上的估计,全世界农作物由于虫、病、莠和鸟兽的危害,每年平均损失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但这是完全可以夺取回来的。夺回的程度,主要看人们采用的武器是否犀利,它的品种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使用配合是否恰当,以及其他综合措施等。

农药,最主要的有五大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莠剂、杀害鸟害兽剂和生长调节剂。杀虫剂占的比重一般最大,约为农药总量的百分之五十,除莠剂和杀菌剂均在 百分之二十以上,最后两类占的比重甚小,约为百分之一、二。这不仅由于昆虫种类繁多,身体组织有巨大差别,需要较多品种来应副,较大数量去处理,而且因为 昆虫能产生抗药现象,一种药不宜经常使用,必须有几种同样效用的药交替使用或者混合使用。

农药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药剂品种多样化,有少数较大的骨干,辅以数目较多但吨位不大的其它品种。我国情况复杂,估计原药品种须有一百到一百五十个,才能对各种需要应副裕如。

2.发展高效低毒的农药是一个重要方向。新药和旧药相比,在效能上有重大差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保护一亩作物需要的药量常为数公斤至数十公斤,到了五 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机磷和其它高效药剂陆续出现,一公斤原药可供数十亩、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之用。强调低毒的必要性,是由于国际上近年来所采用的品种绝大多 数是高效高毒的,推广后人畜伤亡事故非常严重,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改变,也正在改变。

3.发展具有内吸性的药剂为主兼及其他,如防治 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的药剂等。内吸性药剂,是指那些与作物(包括动物)接触或者内服后散布到全身,杀死体内外的害物而自身安全无恙,并且维持药效在一定 期间。这种药剂比触杀性的好得很多,因为有些虫钻到根内、果心、核中、树皮下或叶子里,或者那些生长在牛的脊皮下,羊的肺部、其他牲畜禽鱼的肠胃中,普通 药剂无法达到的,都可以用内吸剂杀死。内吸剂很快地被作物吸进体内,维持有效日期可以是三、五天,也可以是几个月。在这期间内,新来的害物仍然被消灭,所 以作物的保护就更全面了。在雨季亦避免了药物的损失和保证了防治效果。

4.着重发展具有选择性的药剂,和适当发展广谱性和多种用途的药剂。广 谱性药剂,是指一种药剂(如杀虫剂)可以杀死多种的虫,有选择性的药剂,只能杀死一类的虫甚至一种虫,而对其它的虫则没有毒害。多种用途药剂,是指既能杀 虫又能杀菌,或者既能杀死害鸟害兽,又能杀虫,还能除莠等等。广谱性和多种用途,可以少生产几种药。但虫类有害虫亦有益虫,菌类当中有致病之菌和为人服务 之菌,不应一概斩尽杀绝。如滴滴涕和六六六都是广谱性杀虫剂,近年来广泛使用之后,红蜘蛛就变得十分猖獗。它们不能杀死红蜘蛛,而将红蜘蛛不少的天敌消灭 掉了。在除莠和杀菌方面,广谱的危险性就更大,如果作物亦受伤害,就失去农药的意义了。

据此,农药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1.杀虫剂应以有机磷、有机氯(特别是高效低毒的)作为骨干,配以其他合成类型和植物来源的药剂作为辅助和补充。牲畜用药剂,过去重视不够,需要加强。并注意探索诱引剂、不育剂、增效剂等新型辅助剂。

2.杀菌剂原有基础甚差,应积极增加国外已著成效的品种和创制新药。铜汞制剂近期还不能放弃,它们的代用品要进行研究,对内吸而又具持久性的杀菌剂和高效的保护剂(或称化学免疫剂)应努力研究。

3.除莠剂在国内若干地区,如东北、西北、华南的热带,都有迫切需要。过去对大量六六六无毒体和焦炉煤气副产的原料,未加利用进行生产,现在又有石油炼 制工业的废气残渣,扩大了多种原料的供应,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应生产若干标准品种。重点研究则应放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和向下传导深入根系的药剂。

4,植物刺激剂、抗生素、赤霉酸、激动素、石油废料的环烷酸衍生物,以及近来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可调节作物的成长(加速或延缓),改变它们的 生长形态及适应环境的性能(如抗旱、耐盐碱等),改进质量,增加收率;促进家禽家畜的生产,或使多长肉、多生蛋、多泌乳。它们的出现为农药开辟了新的途 径,提出了新的前景。以前农药只是植物保护的一个部分,后来逐渐成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农业的化学保护部门,现又超越了这一领域,进入了人类控制和掌 握生物生长进程的理想王国。目前虽已取得了不少的初步成就,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作用,但总的说来仍然是东鳞西爪。应进一步组织植物生理、动物生理、生物 化学、有机化学、农、林、牧、副、渔科学工作者联合作战,深入问题的核心,取得成果。

三、农产品和副产品的化学加工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1.使易腐败的物质得到保存,特别是保存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旺季来到时的大量蔬莱。

2.将副产品和废料经过加工制成有用之材,包括将不适宜作饲料的秸秆加工改制成饲料。

3.利用聚合物改良土壤的结构,防止养分的流失。

4.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保温、保湿、协助幼苗提前发育成长,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应用塑料薄膜,对防止水稻烂秧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些方面,都应加强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八章 加强农业技术经济研究

农业生产,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的实施和试验研究成果的应用,都需要研究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科 学研究的任务,除了要继续加强对所有制、收入分配、消费积累、财务、成本、价格等方面的研究(属于这方面的研究任务,列入社会科学规划)外,必须大力开展 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应该为党和国家在采取和制定既有技术上的合理性,又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的各种农业措施和农业政策方面,提供有 科学的经济分析和数据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刚刚开始,今后十年,从以下十二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农业生产合理配置的技术经济研究;

二、农业四化的技术经济研究;

三、农业八字宪法的技术经济研究;

四、粮食和棉花、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合理布局的技术经济研究;

五、农区和城市郊区农牧结合的技术经济研究;

六、牧区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牧农结合的技术经济研究;

七、山区农林牧结合的技术经济研究;

八、森林采伐更新的技术经济研究;

九、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产养殖业的技术经济研究;

十、橡胶等热带特产作物的生产及热带地区开发的技术经济研究;

十一、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十二、典型地区、典型场、社的综合技术经济研究。 第九章加强有关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

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农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渗透,不断地促进和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引起了农业生产重 大的技术革新。近几十年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渗透,对推动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这方面的新成就很可能深刻 地引起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变化。因此,我们除着重研究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外,对于基础农学、生物学、地学等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如动植物生 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等)和现代物理学、化学及技术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等方面,必须 作出适当安排,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近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是需要的,而且对于 今后开辟新的农业增产途径更为必要。

目前基础农学的许多重要分支和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如农业动植物的遗传、生理、生态以及生物统 计、草原学、免疫学等等。在基础较好的学科方面,如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兽医等,目前也只是在应用技术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而在系统资料的积累,如亲本 原始材料的系统研究,寄生虫、真菌、病毒等系统调查研究,还是残缺不全。基础理论工作做得更少。其他学科更为落后,如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化肥,但各种化肥在 不同地区、不同土类、不同作物的增产效果,也还提不出系统资料。农药农机虽有较大的进展,但目前也还停留在仿制阶段。总的说来,基础农学的底子很薄,工作 开展很少,研究方法一般比较陈旧,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运用还没有很好开始,至于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一方面较落后,一方面还没有很好发挥支援农业 的潜力。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们对于生产中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在科学队伍方面,老科学家的人数就不多,更少有人能够集中精力在基础理论工 作方面,同时,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都迫切要求提高。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不少人基础较差,又没有及时专业化,成长不够快。农业科学研究条件一般的较 差,现代装备甚为缺乏。初步估计,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科学在应用技术方面大体相当于40一50年代水平,而基础理论工作一般还要落后,只相当于 30―40年代水平。因此必须作重大的努力,才能缩小差距,在十年内打好巩固的基础,赶上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加强有关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农业动植物育种方法的革新,建立在不断地深入了解动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上。必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牲畜家禽等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研究细胞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基础的特性,研究农业动植物的起源和演变等问题。

二、提高栽培技术和开辟新的增产途径。应当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过程与其产量及品质的构成;作物抗旱性、抗寒性、抗盐性的适应过程和生理指标;作物与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光合作用及其与提高产量的关系。

三、为提高土壤肥力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必须研究:土壤的结构和矿物质、腐殖质等的特性;研究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的基本特性及其运动规律;土壤中主 要营养元素的转化和养分供应状况;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解与转化;作物根系代谢和矿质营养;生态条件与微生物和藻类增加土壤肥力的关系;固氮机制等。

四、为提高饲养动物的体质和生产性能,提供理论指导。必须研究:畜、禽、鱼、蚕的生长、发育、营养、消化、生殖或泌乳等作用的生理生化过程;生态特性;合理配制饲料和利用饲料补充剂(包括激素、维生素、抗菌素等)的理论依据。

五、为提高病虫杂草防治水平和农药的创制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必须研究:主要植物病原物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害虫和啮齿动 物的生理生态和种群变化规律;杀虫、杀菌、杀草剂和抗菌素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农药的内吸机制,害虫的抗药性。

六、为提高饲养动物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必须研究:畜、禽、蚕、鱼主要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寄生虫的形状和分类;有效化学药物和抗菌素对防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作用机制。

七、为提高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必须研究:森林土壤及土壤微生物;森林与水文、气象的相互关系;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树木遗传;木材构造及木材性质等基础理论。

八、为了深入地了解我国自然条件和土壤、生物资源,必须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基本资料。调查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区系;寻 找新的有用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调查研究植被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调查研究土壤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加强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农业 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

第二节大力研究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一、研究掌握新的育种方法和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利用植物雄性不孕 培育杂交种,利用染色体转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利用辐射引变创造新品种等等。研究赤霉素和光敏感色素等对植物的刺激控制作用;研究各种选择性的化学除莠剂 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研究改良土壤物理结构的塑料土壤改良剂;研究防止水面蒸发的聚合物;研究农业动植物及其产品保护和保鲜、保藏用的新的化学药物和抗 菌素,以及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等等。

二、大力开展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研究同位素、超声波、红外线、电子技术、水声学技 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刺激农业动植物生长,粮食及其他产品的贮藏,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水域生产力,利用电子技术、水声学技术进行捕捞等等;研究应用 物理原理和电子技术,为测量农业动植物生理过程和生长环境提供简易的和精密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包括各种观测仪和自动记录仪等等;应用雷达等新技术,探索人 工影响局部天气的途径;研究高度人工控制下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和技术。

第十章 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与研究中心的建立

为了加速我国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力争农业早日过关,并奠定亿万人民吃、穿、用的百年大计,必须由国家直接抓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集中力量,做出成绩,以便推广应 用。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主要是:(1)探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与措施,充分发挥商品粮集中产区的增产潜力;(2)克服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大幅度提高 产量,例如,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处中原,是对全国农业过关举足轻重的地区,但水土流失,旱、涝、盐碱危害,生产水平低的局面,长期以来未获解决,必须尽 一切可能迅速扭转,使农业产量提高,使世世代代免受其害;(3)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充分利用我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例如,草原、森林、山地、 热带、江湖海洋的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促进农业早日过关,大大增加吃、穿、用的物质财富;反之,违反自然规律,不仅当前生产遭到破坏,而 贻患无穷。

针对这些问题,解放以来,也曾进行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根本解决。问题在于过去工作常常是各县区、各部门、各学科单独 进行,力量既不集中,认识又不一致,甚至彼此牵制,相互矛盾。而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应该从一个区域的整体着眼,依靠多种学科共同研究,通盘筹划才能完善解 决。因此,必须由国家统一领导,组织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并建立专业科学技术队伍,通过综合的考察、研究、定位试验和典型示范等工作,切实做出成绩,以便 国家根据科学成果拟定发展生产和改造自然的全面规划,逐年推行,按期完成,以便在一定时期内根本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面貌。从科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这也是一 条把科学家最适当地组织起来,最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和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根据上述精神,十年内应该进行以下十个方面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研究,并分别建立研究中心:

一、建立现代化农业试验基地

首先在北京郊区建立现代化农业试验基地,并建设相当规模的人工气候室,把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电机、机械、水利、土壤等科学的成就,充分应 用,来一个高度现代化农业生产,通过这个试验基地来创造我国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措施,找出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途径。这主要利用北京各部门比较充裕的科技 力量与现有试验研究基础来筹办。

二、建立高产的试验中心

为我国高产地区树立旗帜,指示方向,以太湖流域选点较为适当。应组织江苏以及上海、杭州的科学研究力量组成这一研究试验中心。

三、充分发挥商品粮集中产区的增产潜力

松辽平原、四川盆地与珠江三角洲向来是商品粮的集中产地,近年来产量虽有减少,但潜力仍然很大。松辽平原不少国营农场已有十多年机械化垦殖的丰富经验, 应进一步发挥机械化的综合作用,提高生产率,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大力克服春旱秋涝,土壤肥力降低等不利因素,逐步提高单产,有条件地区还可继续开垦, 扩大耕地。四川盆地与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提高单产潜力巨大。应迅速实现适合当地特点的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改革,充分利用与培养地力。为此, 应在上述三个地区选定一、二个农场,集中当地科学技术力量,做出样板,逐步推广。

四、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灾害

黄淮 海平原目前虽受旱、涝、盐碱威胁,农业单产水平不高,但灾害一经根治,农业生产必将大幅度增长。由于平原耕地辽阔,人口密集,这个地区粮食、棉花生产的发 展必然对全国农业过关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造平原的自然面貌,事关六个省市,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远近兼顾,从整个区域全面改造出发,从旱、涝、盐碱 根本治理着眼,拟出整体改造规划,采用根本性的治理措施,修建永久性的灌溉工程。并先在黄河下游灾害威胁最重的地区,建立试验基地,首先组织京津地区及冀 鲁豫三省的科学技术力量进行综合试验研究,并应尽早在该地区建成科学研究中心。

五、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问题是根 治黄河和发展陕、甘、晋、内蒙古南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个地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恢复坡地植被,结合工程措施增加保持水土的能力,并总体规划农、林、牧业 的综合发展。这一问题涉及本区国民经济的安排,必须首先研究,做出结论。为了全面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应从现有一条沟,一个村的试验研究,扩大到以县或专区 为单位,较大范围的典型试验规划。在陕西武功建立研究中心,由国家给予大力支援,在黄土丘陵区进行大面积的示范试验。

六、草原的改良与利用

为了发展农业,必须增加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为大家所公认。而发展畜牧业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北部与西部的牧区,这里草场广阔,以经营畜牧业为主 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展牧业大有可为。因此,应集中力量,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与改良草场,以提高载畜量。同时,逐步建立人工饲料基地,发 展为畜牧业服务的种植业,促进草原畜牧业的科学经营。目前内蒙已决定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为基地进行重点试验研究,应进一步调动国内各有关方面科学研究力 量予以加强充实。

七、亚热带山地、丘陵的综合利用

我国广阔的亚热带山地、丘陵,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植被生长迅速,是山地综 合利用的重点。但如不合理的开发,不仅不能发挥自然潜力,反而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邻近地区及广大河湖平原的肥沃农田。因此,应通过调查研究和典型 试验,因地制宜地拟定山地、丘陵合理利用规划,以便逐步实施。只要利用得当,几年之后便可见效。应首先在江西建立试验基地,建成研究中心,打下基础,再在 南方其它各省开展工作。

八、热带资源的综合开发

我国热带地区资源富饶,是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唯一产区。但面积狭小,应当十分珍 惜。这个地区的开发利用,必须由国家统一掌握,全面规划,合理经营。在优先发展橡胶的前提下,结合南亚热带山地丘陵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配置其它作物和 农林牧业,使之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以加速橡胶等热带作物的发展。应以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为基地,组织国内有关科学技术力量,进行综合研究。

九、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建立新的森林资源基地

为了根本扭转由于森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所造成的少林地区四料俱缺、沙区风沙为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局面,必须在全国各地有计划地多、快、好、省地营造用 材林、木本粮油林、特种经济林和各种防护林,研究其规划布局以及树种选择、选育良种和速生丰产培育技术,以迅速扩大森林资源。对现有林(包括原始林及次生 林)和新造幼林,应加强保护及扶育技术的研究,以减少林木损失,大幅度地提高森林生长率。同时还应积极研究提高营林及森工各项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为此,应 在东北建立以现有林为对象,以研究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森林采伐、更新和扶育技术为主的试验基地;在长江流域、亚热带地区,建立提高人工林的经营和造林技术 为主的试验基地,利用南方优越自然条件,迅速扩大森林资源。

同时,应结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草原改良试验、黄淮平原防治旱、涝、碱的试验以及开发热带、南亚热带的综合研究试验,积极进行各该地区造林的研究试验,并在有关的研究试验基地附近,建立必要的林业研究试验基地。

十、水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迅速增加水产产量,必须抓住增产的关键问题,首先应当进一步调查资源,以东海、南海为重点,探索新渔场,并为发展远洋渔业奠定基础;同时着重进行有关扩大养殖水面和增加养殖种类的研究。

以上十个方面,是保证农业过关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的目前已有基础,有的正在酝酿,可分期分批进行。

为了保证上述任务的实现,建议按照这十个问题分期分批地组织几支由国家综合主管部门领导,以某几门学科为主的科学队伍。这些科学队伍的作用应该是:

1.统一制定综合研究计划。

2.组织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力量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研究,根据需要组织综合考察、典型试验、定期观测、地区规划等等。

3.建立现代化综合试验基地,既是试验研究场所,又是大面积生产示范的样板。

4.逐步建成学术中心,进行重大的基本理论研究。

5.根据科学成果,拟定改造的整体规划,提请国家决定后,逐年实施。至于有关增产的技术措施,可及时提供生产部门参考推行。

这些科学队伍的组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特邀科学家。由国家综合主管部门从科学家中委任一批学术委员,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科学队伍的学术领导工作。

2.协作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

3.基本的科学技术与工程施工队伍。科学家可以从基本科学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干部做为长期的助手。

这些科学队伍的仪器装备、基建设备、经费预算、人员编制等由国家综合主管部门直接拨给。

参加起草本纲要的科学家:

丁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竺可桢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刘春安 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朱济凡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所长

朱树屏 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

过兴先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何 康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

沈其益 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吕 炯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金善宝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郑万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季 良 河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罗 新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副主任

赵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俞启葆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

张含英 水利电力部副部长

马溶之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

陶鼎来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唐 川 吉林农业科学院院长

陈凌风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

席承藩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顾复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院长

陆钦侃 水利电力部规划局副总工程师

康 迪 西北农学院副院长

曾德超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制造系主任

杨石先 南开大学校长

杨允奎 四川农学院院长、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鲍国宝 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谢为杰 化工部生产司副司长

戴松恩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

来源: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刊印

注释

〔1〕 附件《关于六个专题的工作方案和建议》(印《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问题工作方案》、《关于发展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几 个问题的建议》、《草原利用问题工作方案》、《土壤盐碱化防治工作方案》、《海滨、湖滨、河滩地利用问题工作方案》、《对我国沙漠改造利用的意见》), 《人口 营养 农业》,《关于20―25年农业技术改革的远景设想》,《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关于我国今后二十年 氮、磷、钾化肥发展比例的意见》,本书从略。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