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炉边去领导钢铁生产!”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党委深入领导、认真抓好钢铁生产的一个具体行动。柳州地委第一书记贺亦然同志直接领导钢铁办公室的工作;许多县委书记都亲临钢铁前线,来宾县就有两个书记、十七个委员抓钢铁和工业,经常分头出发,深入炉边;不少县乡领导干部都亲自参加建炉炼铁,日夜苦战,不出铁水不下火线。宁明县委第一书记亲率钢铁兵团上山。南宁、桂林、梧州等市委第一书记深入重点厂督战。桂林地委书记分头到龙胜、兴安、临桂等县去抓重点,兴安用白煤炼铁很快便成功了。在各个地区都有许多党委书记和干部实行“三到炉”、“四在厂”,到炉边去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在炉边办公,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钢铁生产。
为什么领导干部深入炉边去领导钢铁生产具有这么大的作用?首先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政治挂帅,动员和鼓舞广大群众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去搞生产;其次领导干部深入了实践后,就可以使领导者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去认识客观事物,使领导者对生产工作提出的意见、作出的决议和指示符合于客观实际。自从区党委发出,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工业的号召后,我区各地都紧急行动起来,一个群众性的建炉炼铁炼钢高潮已经形成。但是,在钢铁工业的大发展中,也有许多问题。如许多地方把高炉建起来后,还没有突破技术关,因而不少炉子出铁数量少、质量差;有些炉子还流不出铁水,容易烧坏。此外,燃料、原材料及交通运输等也还赶不上生产的需要。对待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如果光坐在办公室根据汇报材料来解决,不深入下去,那就可能脱离实际,不能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只有领导亲临炉边,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才能及时地洞察这些矛盾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从而正确地组织力量加以解决。陆川米场炼铁厂过去高炉生产事故频繁,每隔几天就要停炉检修。后来县委派副县长亲临前线,摸清主要是操作技术有问题,工人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冷风炼铁是不可能的,就指挥工人改进操作和配料定量方法,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工人用冷风炼铁的信心,就改变了高炉出铁不正常的状态;藤县大德乡乡委书记把办公室搬到炼铁厂,深入炉边和工人苦战,一夜之间也解决了一个月来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使铁水流了出来。可见领导深入掌握了高炉的生产规律,就能对症下药,提出改进的办法。
在大办钢铁工业的热潮中,群众干劲特别高,敢想敢干敢独创的共产主义风格日益提高,因而不断地创造出各种解决困难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比较完整,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工作上去,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有的可能不很完整,但是只要领导善于把它集中起来,通过群众的实践、总结、提高,也可成为有效的解决困难的办法,至少也可资借鉴。有些人明明知道到群众中去可以学到东西,但是又怕艰苦,不愿深入。古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我们不深入下去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实践,就不可能理解高潮中大量涌现的新事物,当然也不可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对钢铁工业进行具体的领导了。
领导钢铁工业生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工作。我们既缺乏建设的经验,又缺乏生产技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不能象“炉前摇头派”一样,缩手缩脚起来。我们可以依照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首先深入一点,亲自管理一个炉或几个炉,通过实际操作,创造典型的经验,然后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带动全面跃进。有人认为深入到炉边,就意味着孤守一点,丢掉全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点和面相对立的方面。而没有看到点和面相统一的方面。毛主席早就科学地分析过点和面的关系。他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这就说明领导干部深入炉边,正是实现点面相结合的最好的方法,因而也是符合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深入炉边,还在于它生动地体现了干部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以身作则,带头苦干。这就在极重要的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它必然促使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对完成钢铁生产任务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力量。
现在,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还没有深入下去,有的只挂帅不出马,名义上挂了帅,实际上却没有把钢铁生产认真抓起来。有的只停留在会议和一般号召上,致使很多情况领导掌握不清,很多应该解决而能解决的问题,还未得到及时解决,形成领导落后于群众,钢铁生产进展缓慢的局面。目前钢铁生产是分秒必争的时候,需要的是领导亲临钢铁前线,采取紧急措施,迅速行动,一吨不少,越多越好的完成钢铁生产任务。那种停留在会议及一般号召的现象,必须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