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县偏僻山沟里的江垱村,在粮田总面积比去年缩小42%的情况下,水稻总产量比去年增产3.8倍;平均每亩产量达到1,897斤6两,比去年增长7倍;同时还发射了两亩山田万斤稻的“卫星”。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不仅由于它的增产速度是惊人的,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实行了耕作制度上的大革命,改变了过去山区生产广种薄收的落后现状,说明了少种、高产、多收方针的完全正确。推广江垱村的先进经验,对保证明年全省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尤其是在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基础上,今后的耕作制度是广种薄收好呢?还是少种多收好呢?从江垱村的情况来看,少种多收比起广种薄收有很多好处:第一,只有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才能在人力、物力上保证做到精耕细作,逐步实现耕作园艺化,使每一丘田都象试验田那样,在单位面积产量上来个连翻几番的大跃进;第二,腾出的田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级济,增加公社收入,改善社员的物质生活;第三,可以减少社员的劳动负担,解决劳力紧张的困难;第四,便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前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如果全省普遍推广了江垱村的经验,坚决贯彻少种、高产、多收的粮食生产方针,那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而且将使整个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少种、高产、多收方针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和好处,可是,目前有些人还担心少种不能高产、多收,依然相信他们过去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对这些思想上有顾虑的人,必须耐心地帮助他们认清耕作习惯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形成的,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刀耕火种来进行农业生产,那是极原始的耕作习惯。以后个体经济势单力薄,无法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长期不能提高,因而形成个体生产者的耕作习惯,就是通过广种来增加总产量;通过广种来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绝收,但是,在解放了的国土上,我们经过了几个大革命,生产关系改变了,生产力有了空前的提高,现在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集体的力量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改善生活,就完全需要也完全可能充分发挥各种田地的潜力,继续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这样,原有的土地利用问题,就需要通盘安排。于是,“少种、高产、多收”这一方针就随着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的新形势而产生。只要把这些道理交给人们充分的讨论,就会很快的明白。因为广大群众对“少种、高产、多收”的生产方针原来就有此迫切的要求。
还有一种人倒很拥护“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但他们只对砍掉一些低产田感兴趣,而对少种后如何保证高产、多收考虑很不够,反而松了一口气说:这样一来,积肥、水利等任务可以大大减轻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少种、高产、多收”的目的,不是为了丢掉低产田的包袱,也不是为了减少生产建设任务,更主要的是便于精耕细作,促进单位面积产量的高速度上升,便于扩种多种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后,各项有关的粮食增产措施是不能有丝毫放松的,以肥料说,不但每亩施肥数量要比过去多,而且质量要高,还要深入研究什么样的田该施什么肥?和什么时候施多少肥?力求做到农业生产工厂化。其他水利、深耕、种籽、密植等措施亦然,否则就不能达到农业更大跃进的要求。红专公社江垱生产小队就是以这种积极态度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的。这个小队地居崇山峻岭之中,晨昏云雾缭绕,连不用钱买的太阳光也不可多得,条件可说较之平原大大差矣。但是他们埋头苦干,没有肥,就通宵不睡觉地积;深耕时,全队18张犁犁断了14张,还坚持干到底;没有太阳就把山塝削了两三丈,叫高山低头,让阳光普照,结果创造了万斤稻的状元田,几千斤的大面积丰产片,和几倍、十几倍的增产幅度。这种不畏艰难的共产主义革命干劲,堪称全省典范。各地都应从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取得宝经,只有艰苦的劳动,坚决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才能保证少种之后,取得高产、多收的巨大成就。
全省各地人民公社都应在粮食生产上走建阳红专公社江垱生产小队的道路,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展开大辩论,不断与右倾保守思想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坚决在农业耕作制度上来次大革命,有步骤地缩小粮食种植面积,保证在少而精的耕地上,创造出高而多的丰产“卫星”田、“卫星”片。同时也要准备把一部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的田地,逐步改种油料、棉花、甘蔗、黄麻、烟叶、以至林木、花果、牧草,让农业生产上百花齐放,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