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8年6月8日最后验收的结果:
湖北省襄阳专区光化县崔营乡“幸福”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生产队有11亩地,平均每亩收了小麦3,215斤。
这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这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大胜利。
这是小麦生产上的一面大红旗。
这个大喜事、大胜利、大红旗的出现,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地打破了各种各样的迷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谁给小麦扣了一顶帽子,叫做“低产作物”,多少年以来,可怜的小麦一直戴着这顶不好看的“帽子”。现在,崔营乡幸福社的人们,帮小麦出了一口气,把它的那顶不好看的“低产作物”的旧帽子摔到汉水里去了。“三千二百一十五”就凭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也可以给小麦换上一顶好看的新帽子,这就是说,从此以后,小麦应当被算为高产作物了吧。
其实,在过去,把小麦叫做“低产作物”,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过去的事实就是这样,一亩地收上小麦二、三百斤,也算是好事,要是有谁在一亩地里收了四、五百斤麦子,他一定要笑得收不拢嘴。如果说,一亩地能收一千斤小麦,许多人是想也不敢想的。就拿幸福社这十一亩地来说,去年平均每亩也只收了五百多斤麦子,谁知道今年一跃而为“三千二百一十五”呢?
“三千二百一十五”,这的确是童话般的奇迹。在这个大跃进的年头,该出现了多少童话般的奇迹啊!管它奇迹不奇迹,反正这是事实,谁能够毫无根据地怀疑这不是事实呢?
说起来有一点象笑话,听说有一位专家居然面对着活生生的事实发生“怀疑”了。这是发生在另外一个地方的事情。这位专家和农村干部、农业社员一起看小麦的收成,他看到一块麦地,伸了四个指头,这就是说,他认为这块麦地每亩只能收四百斤麦子,可是,实际上收了一千多斤麦子。他看到另一块麦地,伸了五个指头,这就是说,他认为这块麦地每亩只能收五百斤麦子,可是实际上收了二千斤麦子。这位专家亲自参加了这两次的验收工作,他和农村干部、社员一块割麦,一块捆麦,一块打麦,一块过秤,一千多斤和二千斤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可是这位“专家”却发生了“怀疑”,他喃喃地说:“照我的计算收不了这么多的麦子,……”天哪,这是怎么回事?!不相信事实,而相信自已的所谓“计算”,这难道就是“专家”的“科学态度”吗?这位“专家”,对于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千多斤和两千斤的事实尚且发生了“怀疑”,那末,他对于我们的“三千二百一十五”,当然是更加怀疑了。说到这里,我们对于这位“专家”的“怀疑”也不免发生了一点怀疑:为什么这位“专家”发生了这种令人不可理解的“怀疑”呢?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世界上的小麦亩产量有高于“三千二百一十五”的纪录,如果事实也是如此,那末,我们是否可以说“三千二百一十五”是目前世界小麦亩产量的最高纪录呢?也许某些“专家”还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中国人也能创造世界最高纪录吗?”中国人也是人,为什么中国人就不应当创造世界最高纪录呢?为什么中国人就不可能创造世界最高纪录呢?事实上,中国人不是已经在许多方面创造过世界最高纪录吗?说中国人什么都不行,中国人什么都不如洋人,中国人在任何时候只能走在最后面,不能走在最前面,这不仅是妄自菲簿的表现,而且是洋奴成性的表现。应当砍掉妄自菲簿,应当肃清洋奴性!“三千二百一十五”,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人用自已双手创造了奇迹。中国人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更多的奇迹。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付奴隶相吗?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因此,我们说,“三千二百一十五”,不仅是小麦生产的一面大红旗,而且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大胜利,不仅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大胜利,而且是中国劳动人民所亲手创造的破天荒的大喜事之一。如果还有人怀疑的话,就让他去怀疑吧。他们有怀疑的自由,我们也有不顾他们的怀疑继续大胆地创造奇迹的自由。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本书上写过小麦亩产3,215斤的字样。书本上没有的事,我们居然做到了,这对习惯于照书行事的人,确实有一点“蹩扭”。在“照书行事”的人看来,书上的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书上说一,我们不应当“二”;书上说“东”,我们不应当“西”;书上说怎么办,我们就应当怎么办;书上没有说过的,我们就不应当办。可惜的是,这种“照书行事”的人,到处碰壁。前面说的那位“专家”,对于现实生活所发生的“怀疑”,就是一例。这位“专家”是读书人,他在书上没有看到过的事,他就不相信。这也许是因为他不懂得或者不完全懂得一条简单的道理:书是人写的,书是已有的经验的总结,书里头有外国人的经验,有古人的经验,也有同时代人的现成的经验;但是书里头没有“三千二百一十五”,因为“三千二百一十五”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直到1958年6月8日才最后被人们所认定。还来不及写到书里头就先和人见了面,这是新事物的特征。“照书行事”的人,不仅创造不了新事物,也发现不了新事物。看来,“照书行事”的人,也是怪可怜的。书,本来是有用的东西,因此,我们提倡读书。但是我们不迷信书。古人早已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只是照书行事,做了书本的奴隶,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发明创造,那末,我们就要落在生活的后面。我们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善于写书,我们将要把“三千二百一十五”写到书里头去,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后人,不要迷信它。在现在,“三千二百一十五”是新事物,谁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出现“四千……”“五千……”等等更新的事物呢?世界是前进的,事物是发展的,人们的思想应当尽可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对于只是“照书行事”“迷信书本”的人,可不可以给他扣一顶教条主义的帽子?可以。这顶帽子对于这些人恰好是不大不小。
“三千二百一十五”当然也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一些年老的农民看到了新事物常常说:“祖辈几代没有见过”,或者说:“我活了几十年也没有见过”。老人们“没有见过”的事情,越来越多,多到数不清楚的程度了。这说明今人比古人高明,活人比死人高明。“三千二百一十五”,不过是数不清的例子当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三千二百一十五”的出现,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创造世界的奇迹。
“三千二百一十五”的出现,鼓动我们继续努力写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史诗。
“三千二百一十五”的出现,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做出前人所不敢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