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二十八日电:八月的上都河畔,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牧马长嘶,羊儿欢叫,银色的上都河水缓缓流向草原深处,绿茸茸的牧草给人以无限美的感觉。在上都河两岸的牧民新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把一桶桶鲜牛奶酿成芬芳的奶酒,制成洁白的奶酪。这是多么丰美而诱人的景色!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上都河,五年以前建起了内蒙古草原上第一个牧区人民公社。这个公社成立以后,就以自己强大的威力,改造着沉睡千年的干旱草原,战胜了连年的灾害,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生活。
这个公社原有二千多平方公里面积的荒无人烟的无水和缺水草原,占全部草场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千百年来这片干旱草原一直是黄羊野兽出没的世界,牧民们从未到干旱草原去放牧过。碰到大旱之年,上都河水干涸了,牧民们跪在河边祈神求雨,当然最后总是逃脱不了牲畜大批死亡的灾难。
一九五三年上都河一带的牧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当时就开始在干旱草原的边缘上打井挖泉。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人们打出的井总共不过一百多眼,全部干旱草原只利用了十分之三。
一九五八年,上都河一带的八个高级牧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拥有蒙古、汉、满、回等四个民族两千八百多人口的人民公社,这就是上都河公社。这个新兴的伟大集体一诞生,就鼓舞起牧民们改造自然的雄心,他们决心要为上都河畔的畜牧业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牧民们没有依赖国家的帮助,完全依靠自己的集体力量,经过连年艰苦奋斗,在干旱草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这种伟大的尝试,使得这个公社的各种牲畜年年都能稳定、全面、迅速的增长。目前,全公社拥有四万多头牲畜,比公社化前的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一倍半,比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增长了五倍多。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公社在去年支援新建的国营牧场所拨出的一万二千多头牲畜在内。
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发展生产,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劳动力。当时,公社从九个生产队抽调了大批青壮年牧民,联合组成一个强大的草原基本建设队,专门在干旱草原上打井、挖泉、搭棚、盖圈。一九五九年春天,这支建设队的男女队员打着红旗奔向干旱草原。共产党员希布格扎姆带领二十多名精壮劳力,骑马驰进干旱草原的一片低洼地带,在荒草丛中发现一眼被黄沙淹没的泉眼,他们不顾天寒地冻,接连挖了三天,终于挖出了清澈的泉水。无水草原上凿出一眼自流泉,使人们更加鼓舞起来。到公社化以后的第三年,这支草原建设队伍进一步壮大,从四面八方向干旱草原的深处进军。今年春天,老牧民拜方和二十六名青壮年牧民,带着干粮和水走向草原的中心地带,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起早贪黑,锹不离手地干,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修建了自流井,挖了引水渠,修了贮水池和饮水槽,这样,最后的一块干旱地带被突破了。从一九五九年到现在,这个公社的草原建设队共在干旱草原上连续战斗了四个多年头,总共修建了三百多眼筒井、自流井,加上公社化前修的,一共有四百多眼,平均每一百多头牲畜就有一眼井。此外,还修建了近千座大小牲畜棚圈,现在,小畜已全部有了棚圈,百分之九十的大畜都有了四种棚(暖棚,饲养棚,接羔棚和怀胎母畜棚)。至此,全公社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干旱草原已全部被利用起来。
随着大片干旱草原的全面开发,牧畜方法也大大改进。公社把新旧草场统一规划成春夏秋冬四季牧场,实行了定居游牧、按季轮场放牧,改变了过去放牧方法上的落后状态。上都河公社的发展道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着巨大的意义。现在,全自治区各牧区人民公社都在从事这项伟大的创举。据了解,整个内蒙古牧区从一九五八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来,已打新井二万六千多眼,还兴建了大批蓄水池、塘坝和中小型水库,全区共开发了三万平方公里的无水和缺水草场,供水条件得到改善的草场达十二万多平方公里,比浙江省的面积还要大。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除了干旱以外,连年不断的风雪灾害也是畜牧业生产上的一个严重威胁。一九六一年十月间,上都河公社的畜群刚从秋季牧场转回冬季牧场,无边的草原上就刮起了白毛风雪,大雪最后把一人多高的房子都封了起来。
在这场百年未遇的暴风雪面前,上都河公社的牧民们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们把青壮年牧民组成突击挖雪队,专门挖雪开道,有经验的放牧员组成的破雪放牧队,紧跟在挖雪队后面赶着畜群出牧。在暴风雪的日子里,牧民们把自己的感情、智慧、力量全部贯注在集体事业上,保护集体牲畜的安全成了每个社员光荣的战斗任务。六十多岁的牧羊老人忠乃,队干部因为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冒着风雪出牧,可是,老人在家里蹲不住,他到畜群里挑了五十多只被人们认为养不活了的羔羊,放在自己的暖棚里,日夜看护喂养,他有时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受冻的小羊,这群羔羊最后终于被他全部养大。有些病弱的牲畜在生命危急的关头,牧民们表现了热爱集体财富的伟大精神,有的用皮衣裹住牲畜,有的节省自家的黄油喂养抢救病牛,出现了无数动人的事迹。
公社党委书记对我说:“由于全公社各民族社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进行抗灾保畜斗争,这一年大小牲畜不仅没有受到大的损失,还增产了一千一百二十九头,这是历史上从没见过的奇迹。”
今年,上都河公社畜牧业丰收也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在春夏之间,内蒙古大草原上发生了严重干旱,燥热的风在辽阔的牧场上卷起一阵阵热浪,上都河的水也快要干涸了。可是当时无论走进哪片夏季牧场,水井里依然清水盈盈,欢蹦乱跳的羊群围集在饮水槽边,发出咩咩的叫声。由于进行了巨大的建设工作,在这个干旱年月,上都河公社牧民的脸上没有显出一点忧愁。
上都河公社生产连年丰收,使各族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在冬季和夏季牧场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两座敞亮的住房,房屋里摆设一新,棉被、毛毯、毡子、雨衣、自鸣钟、热水瓶等生活用物差不多一应俱全。有的生产队还给每户安装了扩音器,可以收听有线广播。公社每个生产队都办起了小学,适龄儿童绝大多数入了学。这个公社还有十三个牧民在外地读高中,有四个正在上大学。这些变化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过去当奴隶的女牧民道玛满怀热情地同我谈了她生活的变化,道玛说:“解放前给牧主当奴才,每天一早喝口凉茶就赶牛出牧了,晚上回来才喝上一餐稀饭;那时住的是四面通风的破土屋,全身的衣服都是窟窿,那个破烂样子简直使狼见了都要害怕。解放以后,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前年大雪灾还分得五百多元,现在家里养着自己的两头大乳牛和八只羊,一家六口不愁吃不愁穿,奶茶、肉食从没断过。”她还告诉我,去年夏天她生了双胞胎,高兴极了,她给男孩取名庆别力格(富强的意思),给女孩取名松吉德(女歌手的意思)。这位过去的女奴隶一边和我谈话,一边兴奋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银碗,给我斟了满满一碗新酿的奶酒,我畅饮了这碗酒,为我国蒙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来源: 196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