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农村食堂推广“营养食谱”

新华社

每顿营养多,食堂有节约,社社有储备

稷山县农村食堂推广“营养食谱”

新华社太原8日讯 山西省稷县二千多个农村公共食堂普遍推广“十天早知道,四季一目清”的“营养食谱”。减少了粮食消耗量,改善了社员的营养状况,推动了生产。主要做法是根据人体对营养素和热量的要求,科学地调整主副食之间、主食与主食这间、副食与副食之间的比例。一年来,全县基本上做到了精细混合样样有,顿顿饭的营养多,堂堂有节约,社社有储备。

十天一安排,天天变化样

1958年人民公社大办公社食堂以后,稷山县就举办了营养调查训练班,组织了专门的营养调查小组,选择地理上和生活习惯上有代表性的太阳、西位、米家湾等五个村,进行了一年四季的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和生物化验等各项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的结果证明,解放以后,农村的粮食消费量在逐年增长。1949年,每人平均食用二百八十斤,1957年就增加到三百九十三万斤。但是,由于主食单调,副食太少,加之烹饪技术不好,粮食虽然吃得多,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料却不能得到满足。

根据营养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稷山县卫生部经过重点试验,去年在全县农村公共食堂中,推广了“营养食谱”。“营业食谱”是针对不同劳动强度的人和幼儿对各类营养素的需要量,根据各类食物所含的营养元素,把主食由白面一种扩大为包括小米、高梁、玉茭、豆类在内的十二种;副食品仅蔬菜就扩大了四十多种;肉类的品种也有了改变。“营养食谱”还根据一年中随着季节、气候、劳动的变化引起人体对营养量需要的变化,拟订了春、夏、秋、冬不同的食品调配比例,如冬春人的劳动强度较小,营养素的消耗量也少,“食谱”就规定冬春吃两顿饭,并且增大苜蓿、菠菜、白菜的比例,夏秋劳动量较大,人身体中的营养素消耗较快,“食谱”就规定吃三顿,并且在增加蔬菜的同时,增加豆类食物。打出全年的“营养食谱”后,进一步做到十天一安排,天天变化样。

建立公共食堂的副食品基地

由“营养食谱”推广后,为了满足人体对各种副食品的需要,从去年开始,稷山县所有农村公共食堂都建立了自己的副食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部分食堂不仅喂了大批猪、鸡、兔、鸭,还开了很多的豆腐坊、粉坊等。在蔬菜方面,除大面积种植外,还利用地头、坟园、荒沟、坡堰等小块土地种植各种蔬菜,使社员的吃菜数量由1959年的七十二斤,增加到二百三十七斤半,提高了二点三倍,蔬菜品种也增加到三十九种。基本做到了自产自足,社员一年四季不缺菜吃。在动物性食品未能充分满足需要之前,增加豆类、调配食用,是解决缺乏蛋白质的办法。1957年全县种白豆、黄豆、黑豆、青豆二万二千零四十亩,每人每年含量达到十八斤多。实行每月每日均匀搭配、混合磨和加工食用的办法,保证社员经常吃到新嫩蔬菜、豆腐、粉条。此外,全县还有四百七十六个婴儿室、托儿所、幼儿园,喂养了一千零九十二只奶羊,充分供应婴儿幼儿的食用。

提高炊事员的烹饪技术

为了防止食物中的养料在加工过程的消耗,稷山县在推行“营养食谱”中十分注意提高炊事员的烹饪技术。全县所有民校中都增设了饮食营养班,由医生经常给炊事员上营养卫生课。县委并提出了“人人动脑筋想办法,个个当红勤巧厨师”的口号,开展了饭菜多样化运动,采取了食品展览、现场比武和吃吃看看办办的办法,大力推广了野生代粉等先进经验。一年来,全县曾在西位、米家湾、尹村、李马吴等村召开了十四次现场会议,五次比武大展览,解决了技术水平低、饭菜花样少、营养浪费大和生活单调的问题,创造出一百零六种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和二十一种汤。过去最单调的红薯、山药蛋等,现在也能作成和平糕、河涝饭、糖油饼二十余种。各地食堂还普遍采用急火快炒菜、青菜温水洗后再切,米汤不加盐,吃捞米饭时米汤作饮料等许多经验,既讲了卫生又保持了营养。在缺乏碘质地区,运用统一加碘盐的办法预防甲状腺肿大。

减少了粮食消耗,改善了社员一活,促进了生产

稷山县由于普遍推广“营养食谱”,大搞群众性的卫生营养运动,粮食消耗量大大减少了,而广大社员的营养状况却在最近一年中大为改善。1957年全县缺乏蛋白质、钙质和核黄素的人占农村人口的39%,1959年下降为8.5%,营养正常的人,由1957年的59.23%提高到91.5%。据瞿店公社西位管理区第三生产队五十个成年人的三次试点检查结果,1959年比1958年体重平均增加五点七市斤,其中妇女体重平均增加七市斤以上。因此,人人红光满面,个个干劲冲天,全县劳动出勤率,经常保持在95%以上,每个劳动力每年所做的劳动日也不断增加。1957年为二百一十个,1058年为二百六十个,1959年增加到二百八十九个。

来源:根据1960年4月9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