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区实行棉田管理工作包工到户效果良好

新华通讯社、郭万里

新华社武汉讯 湖北省荆州地委在棉产区普遍推行棉田管理“包工到户,连续操作”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其具体作法是将棉田分厢(有的是分块)划到户管理。除了播种、施肥、治虫等几项个人力所不及而又适合集体操作的活路,仍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力以外,其余适合个人操作的间苗、定苗、锄草、整枝、拣花、拔梗等活路,教承包到户,连续操作。由队分段安排,检查验收,按质量记工分。社员凭工分参加生产队统一分配,超做工分进行将奖励,完不成工分定额予以扣罚。

荆州地区推行棉田管理包工到户,是从1960年开始的,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它符合客观情况的需要:(1)适合棉花生长的要求。棉花有一百八十多天的生长期,每项技术措施都要连续进行若干次,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管理责任制,来保证活路的数量和质量。(2)适合社员的要求,棉田活路大部分是由妇女劳动力承担。妇女受家务牵扯较多,包工到户以后,就可以以户为单位安排出勤,更好地解决公社活路的矛盾,比原来包工到作业组的方法更方便社员。(3)适合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社员觉悟程度。在大量手工操作的情况下,这种办法可以解决生产管理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包工到户”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个人计件问题;二是“连续操作”使生产责任制更加明确,有利于发挥社员生产积极性。同时,适合基层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过去棉田管理要制定四十多个定额,执行起来困难很多。现在只需要二十多个定额就可以了。

荆州地区推行棉田管理包工到户以来,在生产上已收到显著的效果:

一、能挖掘劳动潜力。包工到户以后,户的生产责任感增强了。多年不参加田间劳动的老人、学生也参加了生产。许多男劳动力在做完自己负担的农活以后,还主动帮助妇女进行棉田管理。据调查,包工到户后辅助劳动力的利用率,一般都比原来提高30-50%。社员称这种办法是“杨家将一齐上”。天门县甘驿区周口大队第五生产队,去年棉田一百四十三亩,有底分的妇女劳动力三十五人,包工到户以后,实际出工的达到五十一人。去年全队皮棉单产平均达八十四斤,比前三年中单产最高的1958年还高二十三斤。

二、能够保证农活质量。因为是连续操作,第一次如果质量没搞好,每时一次还是该自己吃亏。过去棉田间苗是磨洋工,今天你搞明天她搞,几次还不能定苗,包工到户后只要一两次就可以定苗;过去拣花毛糙,花的质量混杂,剥梗花多,包工到户后这种情况也少了。

三、能够提高工效。包工到户解决了个人计件问题,比较彻底地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所以有利于提高工效。据荆州专区有关部门反映,由于包工到户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今年棉花苗期尽管雨水很多,但草荒消除情况比前几年好。

同时,实行包工到户以后,社员根据生产需要自己安排生产,避免了干部的瞎指挥。

荆州地区在推行棉田管理包工到户的工作中,也曾碰到两个问题:(1)户与户有时生产进度不平衡;(2)社员只顾自己承包的生产任务,队里不容易统一调配劳动力搞其他临时活和杂活。对于这些问题,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解决的办法。

来源:1962年8月6日新华社《内部参考》。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