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公社炉头生产大队,共有119户,508口人,691亩土地。这个生产队居住集中,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过去盛产毛猪,在当地比较有名。
解放后十二年来,这个队在发展毛猪生产方面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从历史上来看总的说可分为两个时期:50~~57年间为私养时期;58~~61年间为公养时期(只有一段时间少数家庭曾养毛猪)。在私养时期,炉头生产队不足百户,而它饲养的存栏毛猪每年达270头左右,平均每户近三头,58年底实行公养以后,这个队的存栏毛猪逐年下降;58年下半年养有130头,59年86头,60年72头,61年4月份只有7头。为什么炉头生产队的养猪数量,从多到少,发生了这样急剧地变化呢?我们分别召开了小型的社员、队干部座谈会,并访问了这里的养猪能手、供销收购干部。兹将炉头生产队发展养猪生产的经过,以及存在的问题,汇集如下:
(一)炉头生产队发展养猪生产的经过:
50~~57年间,炉头生产队的养猪生产虽然有时也略有增减,但一般是处在发展或者稳定的时期。据调查,解放初期,这个队共有九十八户,其中:贫农55户,中农36户,地主5户,富农2户,那时,地主、富农、上中农养猪较多,贫农养猪很少。由于贫雇农养不起猪,或很少养猪,这个自然村在发展养猪生产上,受到了很大地限制。据统计,解放初期这里养有存栏毛猪150头左右,平均每户养猪1.5头。50年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民养养猪的数量也跟着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地大发展。自51年起,这个村的养猪存栏数,即达270头左右,而实际饲养数有300头以上,比解放初期猛增一倍。那时,除了少数孤寡无条件养猪以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例如,雇出身的鲍盖明,解放前从来没有养过猪,土改后养了四头猪(其中两头大肥猪春节时杀了400多斤肉)。51年以后,由于养猪数量大大地增加,这里广泛地发展了:开“豆腐坊”的副业生产,绝大多数的妇女都从事这种劳劳。据调查,解放前这个自然村有20多家“豆腐坊”,到51年时这里50家“豆腐坊”,占全村总户数的50%。那时,农民开“豆腐坊”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猪饲料,他们以剩下来的豆渣、豆浆养猪。一个妇女劳动力,每天可以做15斤黄豆的豆腐,剩下来的豆渣、豆浆可以养三、四头毛猪。用这种饲料养猪,毛猪生长很快,只要10个月就可以长成200斤左右的大肥猪。当时,这个自然村每年出售的商品猪达180头左右,由于猪大膘肥质量高,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农民称这个时期的毛猪生产,是“黄金时期”。
50年至57年间,这个队在私养猪方面也曾发生过一些变化。一个是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一个是56年旱灾时期。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一户养七、八头毛猪的情形不存在了。例如,中农邵金世七口人,统购统销以前每天做45斤黄豆的豆腐,11头毛猪,统购统销以后因为豆腐坊停止营业,只养五头。但是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虽然—户养七、八头毛猪的情形没有了,而一户养三、四头毛猪的还是很多的。由于农民养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积肥,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很快地改变了那种依赖“豆腐坊”养猪的习惯。据社员回忆,粮食统购统销以后,54年至57年间,解决猪饲料的办法,有四个方面:
第一,农业社分配口粮时,统一安排猪饲料的供应。社员养一头肥猪每年供应90斤精饲料(黄豆、料豆、大麦);养一只母猪,每年供应180斤精饲料。
第二,54年社员的基本口粮标准是500斤,而实际分配结果达700斤以上。过去初级社的社长鲍盖明说:55年,我们初级社分配口粮,后超余7000斤稻谷。社员都要人民币,不要多余粮,怎么也分配不下去,社里无粮库,真作难。”由于社员的口粮吃不完,剩饭喂猪的情形是极为普遍的。
第三,粮食统购统销前后,粗饲料很容易购买。康糟、米康、酱糟、酒糟要多少买多少,什么时候买都很方便。
第四,这里习惯大量种植红花草。春季粗饲料晚时,这是养猪的好养料。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统购统销以后,炉头生产队养猪数量,依然达250头左右。
到56年时,炉头生产队加入了高级农业社。这年遇上了一个特大旱灾,83天没有落雨,粮食减产。这个社“三定”包产指标为36万斤,实际产量32万斤,减产4万斤。除去征购任务、社员口粮以后,整个高级社只安排了5万斤猪、牛饲料,比预定计划减少50%。由于粮食减产,口粮较紧,56年底社员排队争购猪饲料的现象发生了。到年底养猪数量下降为150头左右。原因是社员出售肥猪以后,不再购进小猪。因此,数量减少了。高级社的干部研究了56年毛猪下降原因以后,57年初提出了解决办法。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按养猪头数,分饲料地到户。具体作法是,养一头毛猪分配给三分旱地(生荒、熟荒、地角),由养猪户自己耕种,年终分配时,社务管理委员会不再安排供应猪饲料问题。这个决定贯彻执行后,对发展养猪来说,引起了积极的效果,大大刺激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据统计,仅一年的时间57年底炉头生产队的存栏毛猪又猛增到270头左右。然而时间不久,到58年初又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养猪头数再次下降为150头左右。原因有两个:第一,57年初,养猪饲料地下放到户以后,社员在饲料地里用工多,占肥料多的现象普遍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集体生产。五七年开展整风反右运动时,批判了“分饲料地到户”的办法,认为这是“发展资本主义”的表现;要坚决“割掉私有尾巴”。因此,根据上级的指示,全部收回了分配给社员的饲料地。第二,57年年终结算时,这个社上交国家征购任务、留下种子以后,在分配社员口粮时,又缺少10万斤粮食。因为高级社支不出口粮,於是在决定收回社员饲料地的同时,并决定将饲料地里的农作物,全部抵为口粮。抵补的办法,按饲料地的面积,作物生长的好坏,经社社员评议出实产量,收多少,抵多少,在分配社员口粮时统一扣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办法的后果很不好。一个是从分配中挤掉了猪饲料;另外,这一年的分配结果是谁养猪多,而耕种的饲料地也就多,在分配口粮时,什粮抵作口粮的比重,也就愈大。结果养猪多的社员吃了亏。大大挫伤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
以上情况,是炉头生产队50~~58年上半年间,私养毛猪时期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58年10月1日,这个队加入了石梁人民公社。从此时起到现在,这三年当中,炉头生产队的养猪特点是“公养”时期。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接连实现了“吃饭不要钱”,“开办公共食堂”“工资制”等,一系列的措施。这时,社员的经济生活状况,引起了根本地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发展养猪方面来说,由于缺乏经验,当时采取了简单的办法。公社成立后决定将社员私养的毛猪,全部折价入社。并先后成立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养猪场。这个措施实行后,到59年初,私养毛猪的情形不存在了。据社干部的反映,当时农民所以勉强同意“私养”变“公养”有三个原因:
第一,公社实现了“工资制”、“吃饭不要钱”,有的社员认为,生活有了保障,不必要“私养”毛猪了。第二,“大办钢铁”,“开办公共食堂”过程中,社员的锅灶损坏了不少。由于“生活集体化”时,如“托儿所”、“食堂”、“敬老院”等占用了不少私有房屋,社员居住条件起了变化,社员们认为自己养猪条件不具备了。第三,自56年以来,猪饲料难以解决。因此,当公社号召社员将私养毛猪折价投资给公社时,大多数社员也只得勉强同意了。据统计:59年初,炉头生产队养猪场,先后接受社员投资的毛猪达91头。但也有一部份社员不愿意将成肥的毛猪折价入社,趁58年大办钢铁、中秋节、庆祝公社成立等机会,宰杀、出卖了40多头。到59年初,生产队过春节时,集体宰杀了12头,出售给国家16头,大队养猪场调去20头,公社农业中学调走2头;这时加上生产队养猪场繁殖的一部份小猪,炉头生产队尚有存栏毛猪86头。当时100斤以上的肥猪没有了,除去6头母猪外,其余都是50斤左右的小猪。
59年6月份,这个公社贯彻了“郑州会议”的精神,提出了“公私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养猪方针。他们把养猪场饲养的毛猪,除留几头稍大一些的交食堂“公养”外,其余全部折价给社员改为“私养”。当时下放到户的毛猪,大小共有82头。但是过了两个月,公社传达了反右倾的指示,批判了右倾思想,这个队又把下放到户的毛猪,全部收回。这样翻来复去,变化太快,饲养不稳定,毛猪又死亡了一批。到六○年1月份,从户里收回53头毛猪,加上食堂饲养的毛猪,炉头生产队只有72头了。
到60年时,养猪的条件更加困难。由于“五风”作怪,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年终决算时,除去征购的任务、种子粮,社员口粮每人平均只有357斤。到阴历正月15日,这个队的公共食堂就断炊,至於猪饲料问题,根本无从谈起。副业生产队长(管理养猪场工作)包世江说60年的饲料供应困难极了,好的时候每头猪每天平均只有三斤野草、四两皮康。一般的时候,只有两斤野草。”因为饲料困难,毛猪不断死亡。到61年初,只剩七头了。这年过春节时,炉头生产队出售给国家的两头毛猪,合地只有117斤;食堂自宰5头毛猪,合计只有190斤。春节时,炉头生产队的社员,每人平均分配到五两猪肉。社员编了一首打油诗说“一年到头没吃肉,过年分了五两皮包骨,开水下锅煮,左翻右拣,还是一根皮包骨”。
(二)为什么公养毛猪时期,愈养愈少?
总的说来,自58年以后,这个队在发展养猪生产上,只强调公养,忽视了发动广大社员私养部份。基本上没有贯彻中央指示的“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不仅如此,就是在发展公养方面,也没有抓好。在座谈中,社员们认为公养时期,毛猪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五风”作怪,这是破坏发展养猪的主要原因。
58年公社化后,这个队的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据统计:58年平均亩产634斤,59年平均亩产516斤,60年平均亩产454斤。而公社上报的实产量很高。结果,除去征购、留种子以后,社员口粮都支不出去。按三定口粮标准,这里规定每人平均480斤,而实际分配:58年479斤,59年329.8斤,60年357.8斤。因此,社员们反映:“人都没得吃,怎么能管猪吃呢?”大队总支副书记鲁水土同志说:“去年公社领导干部,虚夸养猪成绩。向县委报告公社养猪二万八千头,而当时实际上只养八千头。县委表扬了公社。赵书记来公社亲自检查,召开现场会议。公社领导人,不仅不纠正错误,反而制造假现场,布置生产队编造养猪帐册,欺骗领导。当县委决定在余家山生产队召开现场会议时,公社命令各生产队支援余家山,单炉头生产队就调去18头。这种虚夸风,对发展养猪极为不利,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生产队长蒋炳林说“上级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母猪,增加繁殖,这是正确的。然而,不根据实际出发,瞎指挥。公社要求20斤重的母猪打针催情,与公猪交配。有人提出怀疑,领导上就提出“反保守”。结果,新留的小母猪都配坏了,反而造成损失。
第二,只空喊发展养猪口号,不认真解决猪饲料问题。社员们说:“58年大跃进以来,我们公社修好了三座大型水库,整修了全部渠道,不怕旱不怕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稻田是自流灌溉。这时,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关键是“多施肥多打粮”,可是领导上,只号召“每亩养一头猪”,“公社办万头猪场”,“大队办千头猪场”、“生产队办五百头猪场”,什么“召开现场会议”、“推行定额管理”,采用“人工催情繁殖法”这许多口号,办法多的很;但是,独独的没有认真解决猪饲料问题。”炉头生产队,检查了一下58年以来的粮食收支帐目。从粮食总支出方面,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成立后,从来没有安排饲养肥猪的精饲料。这个队,在粮食分配中:58年留下260斤,59年拨2030斤,60年拨1500斤,这些饲料,给耕牛吃还不足,那还有养猪的饲料。副业生产队长包世江说“公社要我们养猪场实行“定额管理”,每头肥猪养成200斤,每头老母猪一年生十几头小猪,减产赔偿超产奖励,这些办法都很好。可是不供应饲料,饲养员怎么能实行“包产”呢?公社指示,养猪场死猪30%,就要判场长的徒刑,这种命令怎么执行呢?据生产队的干部说:“58年公养毛猪以来,生产队也讨论过解决猪饲料的办法,例如发动社员打猪草,种秋萝卜喂猪,到城里采购康皮,但始终没有落实。到60年时,养猪场一天只供应每头猪二斤野草,烧柴也无法解决。在精饲料方面,因为粮食生产年年不能完成计划,社员口粮都支不出去,当然无法安排饲料了”。
第三,收购任务大,挫伤了生产队养猪的积极性。
来源:浙江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