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发动群众减租退押斗争,我区于7月召开省党代会。8月召开省农代会。九、十两月各地委分别召开党代会或干部扩大会、农代会,负担训练班,农干训练班,有的县召开各代会。个别地方召开地富会议宣布政策,令其守法(我们认为地富会议,不应由政府召开,应由农会分别地主富农召开,以示分别对待)。省委本年内已办两期党校,参加者为县级干部,每期200人左右,内容为总结工作,解决群运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各地委办区级干校,每期百人左右,内容与省委党校同。个别地区有专门整风会议,军队和机关抽调干部约万人参加群运。部队限期明年1月底净化腹心区的土匪,玉溪、楚雄、丽江、大理、武定、宜良等区腹心地,土匪已基本肃清。回避干部已做到一部,其余已在着手,迄未接到报告。农民协会从上而下搭架子,省、县、区已普遍建立,乡有的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与改造中,专区农协除大理、丽江、保山、楚雄尚未建立外,其余均已成立。省委为解决干部思想,已发表四篇社论,解决交代政策,整理与发展农会,去掉小资产阶级圈子,提倡深入作风。省农协发了三个指示。省府颁布了五项禁令。省委于11月召集少数民族工作会议,除讨论一般少数民族工作外,还讨论了内地少数民族的减退问题。军区召集党委扩大会议,布置了半年加速剿匪,加速发动群众和部队整训工作。并拟于12月25日召开全省各代会,中心为解决减租退押。
为创造典型指导全局,省委曾增派干部到呈贡、宜良重点县工作,但成绩不很好。此外各地委除个别外亦均有重点工作。省委派两个工作组到重点县检查。
(二)通过各级农代会提高了农民觉悟,给农民运动以合法地位,达到初步发动群众的目的。农代会上一般分析了从本村到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明确“农民养活地主”,因而农民变天思想大减,减退要求极高。在腹心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亦迫切要求减租退押。农代回到村子,积极宣传政策,整顿旧农会,建立新农协,着手改造乡村政权与民兵;并广泛展开反封建斗争,如:各地在农代会后追收四九年公粮尾欠,以昆明等30余县统计,已收4000万斤。农代并组织民兵捕捉匪首与散匪,与展开反霸。对地主则普遍进行反夺佃缓交租。干部思想大都落后群众运动的发展,存在着自发斗争的现象。至11月除边远少数县份,各地均进入评产挤黑。
(三)九、十月间,地主阶级公开进行破坏,散布变天思想,暗杀农代,夺佃、抢租、逼债、勾结匪特等。农民发动后,地主阶级的威风开始受到打击,因而破坏花样已从公开转为秘密,非法转为合法。利用援朝口号说:“大敌当前,不该自己人斗自己人”。一般采取暗地分散出卖田地与破坏生产。对干部与农民积极分子用利诱、美人计、诬蔑、造谣、挑拨、放火、装穷,派狗腿活动,利用会门欺骗农民等。在丽江等地有12个地主讨小老婆,女方均系贫苦农民,这是地主阶级破坏农民运动的新花样,目的为增加地主家庭人口,减少负担,多分土地,有的并在结婚中分散一部土地与女方以收买分化农民。
(一)新区发动群众,必须切实解决干部大胆放手的思想,而大胆放手中心环节是充分运用农代会。根据此间经验:第一次农代会的时间,县以15天,区以1周,乡以4天左右为适宜,太短易流于形式,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太长则过于疲劳与影响生产。县农代人数以县人口的1%(10万人以上的县则太多,云南此种县很少),区农代以人口的五十分之一,乡农代以农民每一或二户代表1人为宜。全省大部地区均能运用农代会发动群众,这是主要方面。但小部份领导上还不放手;如丽江、保山县农代会开得很迟。楚雄有的区农代会还未开。昭通的区农代会只有代表40人等。
(二)通过农代会检查领导,批评干部,效果非常良好。这样做既教育干部,又发动群众,领导并可深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大理区这一工作做得较好,是比较有意识的;有的地区虽亦有如此做的但不够明确。为新区少出现“新贵”我们决定将这个办法成为以后农代会的一个经常制度。
(一)在组织上,首先是农协关门主义,如中农入会须候补期,入会须5个人介绍,不要妇女或只在农代会上吸收积极分子。其次是干部不纯,云龙、景东、广南三县领导为地主掌握,与我政策对抗。再有全省民兵,除少数外,领导成份极不纯,要逐渐改造。
(二)农代会交代政策不够,有曾参加省、县、区、乡四级农代会尚不知如何减租的。在政策上最严重的是排斥与侵犯中农。在借豆种、反霸、枪换肩、整顿农会,调查佃权中均有此偏向。其次是反霸面过宽,恶霸与一般地主、开明士绅不分,守法与不守法不分,反霸没有结合中心工作进行,流于清算乡、保甲长。再次各地对发展生产,重视不够,不少地方发生大吃大喝的现象。以上虽经分别指示纠正,但各地仍不断发生。
(三)干部作风上,目前有两个主要偏向:一为“漂汤油”不深入的作风,满足于表面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省委正准备发表社论提出纠正。另一种为经验主义。新老干部中都表现不相信群众,不放手,不充分运用农代会,对新区情况研究不够,拘泥于狭隘经验等亦正在纠正中。
来源: 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村工作部编:《西南区土地改革运动资料汇编(上)》,重庆, 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