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摘要)

1953年暑假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曾一度出现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升学问题的紧张状态。经过中央指示,各地党委和政府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使1953年暑期的紧张情况缓和下来。但在今后几年,若不作未雨绸缪之计,问题仍是十分严重的。今后4年高小毕业生的人数估计将达1,700万余人。按我们初步估算,初中只能吸收500万人升学,还剩1,200万人不可能升学。今后不仅小学毕业生大部分不可能升学,就是初中毕业生也大部分不可能升学。初中毕业生年龄较高小学生大,要求升学也更迫切。因此对处理1954年初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产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比较注意,但对处理高小毕业生问题,则有些省(市)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盲目乐观情绪,这是必须加以克服和防止的。

毛主席早已指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今后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运动的发展,生产建设正要求着不断供应大批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劳动后备力量。一般说,初中毕业生经过半年训练后可达到一级技工,3、4年后可升为五、六级技工,优秀的将来还可升为技术员、调度员、工长等。高小毕业生经过一年训练可达到一级技工。至于没有文化的工人,要经过2、3年才能达到一级技工,他们再要上升,就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工矿企业应首先吸收16岁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和高小毕业生训练成为这类新的技术工人。山东、东北等地去年还动员组织了一批高小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这些青年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后,对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及改良农业技术,都能发生积极作用,他们当中有些人已变成生产能手或生产模范,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先进分子。因此,高小和初中毕业生逐年增加,对国家建设事业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是人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好现象。那种只从学校眼前的困难出发,认为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增多是“包袱”的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认为在过渡时期,应该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应该是属于国民义务教育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初中将会在城市成为义务教育(但暂时还不可能实现)。因此,今后高小和初中学生毕业后,去从事生产劳动是理所当然,升学的只能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占一小部分。同时,应肯定今后工厂招收工人和学徒,必须尽可能招收中、小学毕业生;在农村必须注意吸收农村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工厂和农村的党政组织,必须注意培养这批新青年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加者和生产战线上的积极分子。

目前动员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去从事工农业生产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思想上的障碍很大。这就是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思想从中作梗。这种思想同时也暴露出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一个严重的原则错误,这就是在教学改革中,在教师思想改造中,没有提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对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不够,特别是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的忽视,对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也规定的不够明确,因而使很多教师仍有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观点,并给学生灌输了这种错误观点。

要解决这一思想障碍,有效地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按1953年的经验,必须明确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大力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对以前已参加或未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也必须结合总路线的宣传,针对他们的思想情况,深入地进行教育,以提高其觉悟程度,安定其生产情绪。否则,作不好他们的工作,对今后动员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工农业生产,将受很大影响。

关于动员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如何进行宣传教育问题,各种应立即根据中央宣传部的宣传提纲,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广作宣传,形成一种新的正确的社会舆论,在学校内,亦应根据此宣传提纲和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首先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纠正他们忽视劳动教育的思想,鼓励和指导他们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像进行其他政治思想教育一样,应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当作一种长期的经常的细致的工作来做,不应把它当做突击运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根据最近一些地方的反应,1954年应届毕业生思想仍然很混乱,情绪已开始紧张起来,应督促指导学校针对学生思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说服教育。但要防止另一偏向,就是片面强调中、小学毕业后只是去从事生产,把升学看作是不光荣的事。现有中、小学教科书,联系生产劳动太少,我们今后改编教科书,应纠正这个缺点。目前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已选编和颁发了一些有关劳动教育的临时补充教材。

目前进行社会宣传工作,应着重宣传动员农村高小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今后随着农业生产合作运动的发展,可适当地宣传动员一些城市初中毕业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在有条件的城市,应动员中、小学毕业生进工厂做工和学工。同时对于部分群众因不能升学,就叫自己的子女退学回家的现象也应加以注意。针对这种思想,就必须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文化不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都要求工人农民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道理。总之,必须认清此项宣传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不能企图一朝一夕作完,也不能千篇一律,只讲一个道理,而应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有领导、有步骤地实事求是地进行。

根据1953年经验有如下几点,可作参考。(一)党委重视,逐层动员。如辽西省,在学生毕业前后,从省委、人民政府到工矿、农村支部,层层动员。通过人民代表会议、干部会议、家长会议、毕业生座谈会、家庭访问和学生个别谈话等方式,并运用党报、团报等宣传工具,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效果很好。(二)要充分依靠中、小学教员和基层干部的力量。首先打通他们的思想,然后通过他们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要打通他们的思想,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应首先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以明确责任。(三)通过模范事例,利用真人真事进行教育,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思想问题。

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组织工作,使宣传教育与组织措施结合进行。在进行组织工作时,根据1953年的经验,有下述两点必须注意。(一)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各有关方面(企业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及工会、青年团等)取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1953年辽西省的做法,就是一方面从学校了解毕业生的具体条件,另一方面从各用人部门了解他们具体要求,尽量照顾学生就近从事生产或工作,结果全省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82%以上。相反的例子也说明:如果不取得有关部门的合作与支持,这一工作也难进行。(二)对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必须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不仅在他们从事生产之前应进行教育,就是在从事生产之后,还要由厂矿或农村党、政、工、团各方面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组织他们进行业余文化学习,吸收他们参加工厂或农村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并吸收他们参加技术学习,给他们以各方面的关心、教育和帮助,以巩固他们的生产热情,发挥他们在生产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发展观点来考虑,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要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今后中学教育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条件作适当的发展。怕发展初中变成“包袱”的想法是不对的。

各地区应充分发挥潜力,在大、中城市,在必须办好的一部分中学里,根据可能条件,除毕业班外,可用三班两教室或四班三教室等办法办理二部制,其余初级中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办一部分半日制的二部制。同时继续发动厂矿企业办理整日制或半日制的中学,主要吸收各该单位职工子女入学,并允许私人办学。除师资应由教育部门酌予协助外,经费则由各单位自行解决。现在尚未接办的私立中学除有特殊情况者外,一般暂不接办,但需加强对他们的领导。

师资不足是今后中学发展的主要困难。解决的办法,除积极培养与补充新的师资外,还要发掘现有的潜在力量。在这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各省(市)已经讨论了一些解决办法。并从全局观点出发,各大区同意了1954年全国调剂师资的方案。1954年师资缺额虽基本上可以解决,但今后的困难仍然很多,特别是高中师资的来源更为缺乏。今后教育部门解决师资供应问题,由于力量有限,只能解决本部门办的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及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的师资,至于其他系统所需的中等学校师资,只能予以可能的协助。

至于解决中学校舍不足问题,除大、中城市办理二部制和有计划地在适当地区(首先是工人住宅区附近)新建一些校舍以及拨款修缮一些旧的校舍外,应注意发掘潜力,使现有校舍更能合理地使用;对军事部门、政府机关、企业系统占用学校校舍,应作适当处理。

关于各种补习学校、补习班等,1953年在解决高小毕业生学习问题和缓和他们因升学面引起的紧张情况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这类学校的问题很多,因此,应加强审查、管理和群众的监督。除允许私人开设补习学校、补习班之外,各地还可根据可能条件举办广播讲座、夜中学、函授学校、自学小组以及采取其他多中多样的学习方式,给不能升学的高小与初中生(主要是城市)以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们建议青年团应有计划地组织领导这些不能升学的学生进行自学,各地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关,亦应给这些青年、少年以学习的便利。

今后几年内,初中和高小毕业生的学习和从事生产建设问题,是一个人数庞大牵涉到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建设的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决非教育部门所能单独胜任,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和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分工负责,共同做好这一工作。我们意见,所有高小毕业生的处理问题,完全由地方负责解决;初中毕业生除按中央各部门的需要由中央进行调剂外,其余亦应由地方负责处理。

1

来源:

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