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华关于镇压反革命工作给毛泽东的报告

河北省容城县、王育华

[王育华:中共河北省容城县委书记]

敬爱的毛主席:

河北省容城县133,466口人。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捕反革命分子254名。捕前先组织县各机关干部学习了“惩治反革命条例”。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干部漫谈,搜集了各村反革命分子的罪恶事实,经县委一一研究,确定了分两批逮捕。连去年积案在内共处死43名,上报死刑未批回者89名,判徒刑者51名,释放后交群众管制者21名,未结案者69名。运动以来,社会秩序安定了,群众生产情绪高涨了。

运动进行中,我们大力开展了宣传工作。党委宣传部及其他宣教部门、公安、司法机关,成立了镇压反革命宣传委员会,在5个较大庙会上,组织了反革命罪行、罪证展宽会,参观群众122,164人,用扩音器在集市、庙会上,广播45次,群众达13.3万多人,输过放映幻灯10次,观众3,582人;11个村剧团演出“刘胡兰”、“一贯道”等镇压反革命与取缔道会门节目62次,观众6.5万多人;全县122个村庄,每村都在墙上写了“惩治反革命条例”一片或两片。另外党委宣传部印宣传品150份,法院印反革命分子名单及罪恶事实100份,判决书4,200份,布告495张。宣传中教育启发了群众,提高了觉悟。午方西庄张老永说:“他们(道首)光说蒋介石是正根,闹半天他们和蒋介石都是一流人。”谭城李瑞波说:“这些反动家伙们,和日本、土匪、国民党勾结着,可把老百姓毁透了;政府要再不杀他们,老百姓不知还要受多少害呢?”

在杀反革命分子时,我们召集了全县范围的公审大会四次,参加有组织的群众102,100人,登台控诉的64人。小型的六处,参加群众1.3万人。控诉时,东牛北庄王铁圈手指着反革命杀人犯张震说:“就是这小子把我弟弟王皂尔绑在树上,一刀一刀的活剐了,剩下的骨头架子在树上挂了好多日子,那时我连尸首都不敢弄,今天到了你还血债的时候了!”胡村13岁的小三哭着说:“我父亲是姜萼(特务)杀的,要求政府给我爹报仇!”一贯道徒杨瑞珍控诉道门破坏土改说:“道里说:‘谁分了地主的土地,就是欠下了冤债,分一份将来还十倍,八路军长不了。’”台下群众听了后都咬牙切齿。午方西庄崔永山说:“这些人真该死,一听他们作的事,真叫人脊梁骨发冷,不崩了这些坏根,剩着干什么!”群众们指着死尸说:“这些家伙们没有屈死了,他们造的罪恶人人知道,人民政府可给人民除了大害。”

此外,全县122个村庄,都开了控诉会,县直接领导了24个,所有控诉的群众,都是悲愤交集,痛恨反革命,感激政府。一致喊出:“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

5月12日召开了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来时,各村群众纷纷嘱咐说:“你们去了劲头可足点!”到会代表101名(有被害家属17名)。会上印发了反革命分子罪恶事实,交给代表讨论,晚会上演出“一贯道”作了启发,批转了部分代表说:“道门烧香,练武没什么”的错误认识。在讨论道会时,就与剧中的道首作例子。控诉时王家营刁大娘咬着牙大喊着说:“我两个儿子在天津作买卖,回家娶媳妇不到四天被特务抓去,灌了三个死,用开水浇,身上、脑袋上、脚心里都钉了钉子,又扔在火里,烧糊了还杀了!”整个会场上只听到哭泣声。镇压反革命的烈火,燃烧着每个代表的心。

经过宣传、公审和控诉,群众觉悟提高了,都以宣传行动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只法院的意见箱中,5月19(日)一天就收到32件控诉书,前后共收1,500份。检举信82件,检举90个反革命分子。群众纷纷要求当堂对质,南关反革命分子孔祥森在群众质问下承认了杀人事实。南阳田小虎等7人自动到天津、北京去调查与逮捕特务。上坡村青年团书记杨实均和团员杨玉书告发了他亲叔杨仁寿(一贯道前人)。西牛村放羊的牛戍尔(15岁)、萧小申(16岁)捉住了特务邱文增。上坡过去没人作工作,没人敢接近干部,取缔道会门以来,村中气象焕然一新,各种组织都已健全,在春工堤段上争取了模范得了红旗。现在见着县、区干部亲若家人。干部群众都说:“要不是这么取缔反动道门,我们这村一辈子也翻不了身,真是前方打美、蒋,后方挖蒋根!”

在镇压反革命运动威力下,反革命分子向政府自首登记,认罪求饶的58人,报出与交出长短枪16枝,子弹377发。

由于过去宣传上强调“宽大”,镇压反革命初期又有些神秘化的观点,不敢大声宣传,致使群众产生前一阶段是宽大,后一阶段是镇压的错觉。

最近召集县、区主要干部会议,贯彻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的新精神。大家都认为是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好办法。但在3天的学习讨论中,发现有的干部接受程度还差,觉得这种不好拐,恐影响群众情绪。缓期执行,强迫劳动虽好,绝不如杀了痛快。今后必须努力学习,继续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把政策完整地贯彻到群众中去。

 1951年6月13日

来源:《华北各省县委书记关于镇压反革命工作给毛主席的报告(第一辑)》,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印·195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