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私营工业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若干种行业(不是全部行业)设备有余,工人有余,任务不足,原料不足。这些行业是:机械制造,医药和医疗器材,针织,成衣,食品(面粉、榨油、罐头),制革,文具和印刷,木材加工(特别是东北)。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国营与私营的矛盾,上海、天津与其他地区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在,公私都有困难,但国营的困难比较少一些,私营的困难比较多一些。各地的私营工业都有困难,但上海、天津最困难。
在上述行业中,有些行业如面粉和榨油,解放后就困难,但正因为这些行业一直未增加新设备或者增加很少,现在反而不觉得很困难。有些行业如电机、制药、针织、文具等,是经过新的发展之后造成的困难。这类行业的盲目发展,不仅私营有,而且国营和地方国营也有。
造成盲目发展的原因,一是抗美援朝大量的加工订货刺激了生产,二是由于扩大基本建设而增加加工订货,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三是国营商业部门的加工订货有很大的盲目性。去年上半年“泻肚子”,下半年就到处加工订货,什么都要,百货公司订货甚至不管商品的品种、规格,只讲金额,盲目性很大。我们国家大,一不小心就会盲目发展。比如现在要发勋章、奖章,如果大家都去生产这种东西,就会出问题,因为勋章、奖章总不能天天发。
过去本来困难的行业现在不困难了,有过黄金时代的行业反而困难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教训。以后看见某些行业有较大发展的时候,不要太高兴,要加强管理,否则,发展就会过头,生产就会过剩。并不是什么发展都是好的,不加计划、不加管理就会不好。不仅私营工业如此,国营工业亦是如此。尽管国营工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如不进行计划,也必然是盲目的。国营工业不是孤立的,我国还有合作社工业、公私合营工业、私营工业。如果只有国营工业有计划,而不将其他工业计划进去,那末,计划也是空的。只顾国营工业不行,只顾工业也不行。经济是多方面的,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商业、财政、金融等等,如只顾工业,不顾其他,也会出毛病。
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私营工业没有一个专门的业务管理机关,中央各部只管国营还管不了。地方有工商局,这是行政管理机关,只管歇业开业,不管成品和原料,因此对私营工业生产也就管不起来。现在原料、成品都由我们控制了,没有专门业务机关领导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在今年十月成立了地方工业部来管私营工业。现在来讨论私营工业生产安排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将原料掌握起来,将成品管起来。去冬实行粮食统购,把主要农产品管起来,今春又把工业产品掌握起来,所以条件就具备了。
应该采取什么方针来调整私营工业生产呢?就是要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工业,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在保证社会主义成分不断稳步增长的条件下,对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私营工业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进行合理安排。要反对资本主义的盲目性,克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要把上述四种工业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资本主义经济要对抗国营经济的领导,要搞“五毒”,我们一定要坚决反对,这是肯定的。但必须知道,我国是五种经济并存的国家,对各种经济要统筹安排。只管国营不管其他,是会出毛病的。一九五○年,为了财政经济稳定,只顾货币回笼,于是税收、公债等几路一起抓,对资本主义经济攻了一下,后来不得不来一次调整工商业。那时我们舒服了,人家就不舒服。我们只管国营是很简单的,既管国营又管私营是很麻烦的,但我们不能怕麻烦。如果不管就会更麻烦。现在怕麻烦,将来就会有大麻烦。现在解决好,还是将来解决好?当然是现在解决好。对各种经济成分要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的步子常常走得快了一些,走得过快就要调整一下。为什么我们对私营工业又要大体上一视同仁呢?这是因为,所有私营工业迟早都要变成国家的,不能丢掉它。同时,私营工业的工人与国营工业的工人一样,都是中国的工人,不能另眼看待。
下面,我讲一讲解决工业生产中矛盾的办法。
一、公私之间的矛盾。国营能让出一部分原料和生产任务给私营的,就让出一部分。棉花歉收,织纺业要减班减点,国营与私营大体上要一律。机器,私营能做的不多,做出的也无销路,国营要让出一部分不致积压的产品给私营来维持生产。不能认为,让出一部分就是将私营生产放在第一位了。让出一部分是为了维持私营,国营生产还是第一位。国营让出任务后,要减少上缴利润,但如果不让出,就要付出救济费,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样的。我们宁可减少上缴利润,少出救济费,因为往往是出了救济费还要挨骂。这种做法,可能会使社会主义工业比重的增长速度在这一两年内慢一些,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两年。如果我们安排了私营生产,使私营工业比重下降较慢,能够维持下去,工人满意,他们就会督促资本家和我们搞合营。这就可以造成更便利、更快、更大量的搞公私合营的条件,使私营工业逐步顺利地转到社会主义方面来。
二、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有些地方有本位主义,产品不如上海、天津,但要当地国营商业卖当地货。自由竞争固然不好,也不应该,但这种本位主义的做法,是排斥进步、帮助落后的,是不对的。应该是奖励先进,照顾落后,淘汰有害(如坏药)。
三、地区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维持上海、天津,照顾各地。由于不少地方工业盲目发展,使得上海、天津两地私营工业特别困难。上海、天津必须维持,产量不能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上海、天津是老工业基地,日用工业品大部产于这两个城市。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上海、天津不仅是日用工业品的主要产地,而且是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枢纽,那里有许多批发商和进出口商。现在由于商品流转环节变化,批发商和进出口商减少,使上海、天津的服务性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困难。维持上海、天津,对全国是有利的。
根据上述方针,应该采取下列的具体措施:
第一,通过逐行逐业分配原料、分配生产任务、计算设备能力、安排生产计划等办法,来进行逐行逐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此,要尽可能摸清楚资本主义工业的情况,加以研究和讨论。当然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弄清楚的,需要逐年来摸,每年摸一些,几年后就可以全部摸完了。如果现在不摸清楚,以后改造的时候是要出毛病的。
第二,要利用原有工业设备,控制新建和扩建,控制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现在有许多轻工业的设备利用率很低,但又在新建和扩建。从局部来看,可能有些地区轻工业不足,但从全国来看是多余的。因此,不能只看一地,必须看全国。现在已经多了,再去新建,这就是浪费国家的财力。如纺织工业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内增加二百七十五万纱锭,但从现在情况看来,纺织原料不足,旧有设备又未充分利用,因此,要考虑降低计划指标。又如第一个五年内地方工业投资是十四万亿元(已投入七万亿元),现在还要求增加十多万亿元,如果把这些钱都投下去,恐怕会发生象大堤顶不住洪水的情况。现在对地方工业的投资要加以控制,适当减少。对于用地方企业盈余和地方财政拨款来投资的,也要加以控制。如果投下去可能乱,那就宁可不投,停两年再看。对于私营工业的扩展也要加以控制。私营工业发展受到控制后,私营批发商转业到那一行好呢?这是很难说的。过去说可以转为制造工业,现在制造工业也多了。对批发商转业,不能随便讲,要看准后才讲。还有合作社工业的新建和扩建,也要加以控制。
第三,私营工业的生产,要提倡提高技术、淘汰落后。对落后的先要促使其提高,如果提高不了,将来就要淘汰。这是一般的原则,个别情况可以例外。如有的地方手纺数量很多,挤掉他们,会使很多人失业。河北等地今年有了水灾,国家就需要用棉花去维持当地农民的手纺,借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不如此,国家就得拿出救济费。
第四,根据需要和可能,用各种形式来安排私营工业的生产。既要有临时的办法,又要有长远的办法。全国现有私营工业十三万四千户,其中较大的就有一万七千户,如不组织起来很难管理。可采取母子联合、逐步合并的办法。中央工业部门必须把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工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搞五年计划时将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潜力充分估计进去,把它纳入国家计划。其中也难免要淘汰一部分,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
第五,减少盲目加工订货。今后加工订货,必须经过国营商业部门或者省、市管理加工订货的机关。
第六,对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发展,要加以管理和控制。手工业合作社是一定要发展的,但要防止产量超过需要,并注意原料是否有保证。要防止新的手工业基地排挤老的基地,组织起来的工人排挤未组织起来的工人,这种情况在工业和商业中都发生过,比如在商业中曾发生过批购户排挤非批购户的情况。手工业合作化宁可慢一点,使天下不乱。如果搞得太快了,就会出毛病。
第七,要扩大私营工业的出口品种,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第八,要加强国家对私营工业的业务领导。中央现在仅仅有一个地方工业部来管私营工业,这是不够的。因为私营工业行业多,有轻工业,有重工业,而且规模小、户数多,都交中央各部来管也不行,有些部管国营还忙不过来。也有些部是可以管的,如燃料工业部对私营煤窑、电灯公司是管得了的。除地方工业部外,要成立一些新的领导机构,原则上按行业和产品来管理,不以经济性质来分。这种办法,现在还不能在所有工业部门实行,要有一个过渡,先将公私合营企业分别交各有关工业部门来管,零零星星的私营工厂准备另成立一个新部来管理。现在中央考虑成立一个第三机械工业部,编制要短小精悍。在地方上也要按照“一条鞭”的办法,分业管起来。所有中央和地方机构的任务是,研究计划平衡,管生产,管改造,不管厂。
第九,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顾国营,不管私营的倾向;另一种是私营工业自己不想办法,坐待国家给办法的倾向。
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现在的困难局面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现在是在发展中,问题是在某些方面发展有些过分。我们把马缰勒一下,只要控制住了,情况就会好转。过去卷烟、火柴等行业都有过困难,经过安排就解决了。我相信现在一些行业存在的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况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三分之二还在后三年,绝大部分是在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那时机械工业的生产能力就会感到不足。从整个来看,我们国家的工业设备是不够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盲目发展。
来源:根据文件的翻印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