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国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要从政策执行上来总结成绩和缺点,确定1955年的计划规模,展望1956年及1957年的工作。今天共谈6个问题,即:一、传达中央指示;二、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工作的成绩;三、公私合营工作中的缺点及批判;四、1955年到1957年3年的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五、关于组织机构;六、如何进行传达。
这次会议,如仅就原来的要求进行,那就比较简单。事实上,这次会议是超过原来的要求的,陈云同志亲自领导这个工作;八办及搞公私合营工作的同志会开得更多;还邀请了政协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了四天会,并由陈云、曾山、吴波、许涤新和我作了回答。他们很满意。会议从党内转向了党外;今天又转入了党内。这样的会议很有必要。今天是专谈公私合营会议的总结,但必须先传达一下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因为这是我们总结的依据。
1.在政协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以前的各党各派领袖的座谈会上,毛主席强调政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以后还有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它的性质(不是国家机关,而是党派性)和任务(5项任务)。我们的作法不是把本来有事做的搞成无事做,而是把在别人看来无事做的搞成有事做。
2.目前存在的是工业问题,即原料分配与定单问题(即生产任务)私营有困难,要照顾他们,要调整公私关系;是商业问题比较困难,是进得太猛(排挤私商),应放慢些。
3.鼓励各党派和工商界,要叫要嚷,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4.指定我召集工商座谈会,座谈工商问题。
周总理在此次政协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根据主席指示,提出要调整工商业,同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公私营工业、商业问题,曾指示:统一领导,归口安排,按行改造,全面计划。这个指示的基本精神是要统筹兼顾,反对片面性。
最近,周总理指出我们的主要缺点是:在处理私营工商业及资产阶级的问题时,既不研究情况,又不同人家协商,也不估计后果,就片面处理。他要我们提到是否正确地执行中央政策的高度,来进行自我批评。
我们对资产阶级的方针是已经确定了的,问题是要尽量减少他们的破坏性。假如要没收资本家的财产,很简单。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这样做,但问题是要考虑这样做对工人阶级有好处,还是有坏处。肯定说,是最坏的办法,实际受损害、受打击的是我们工人阶级,这样做会使社会倒退。所以我们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来改造他们,这对我们有利。
(三)陈云同志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亲自召集了多次的会议,研究了全国工商业情况,提出调整工商业的方针和办法。他着重指出,工业中8个行业有困难,而以机器、电器制造最困难,商业在城市中批发和零售都有困难,其中服务性行业困难最大。在农村和小集镇,私商亦有困难。同时,在地区间上海、天津最困难(按机器业的情况看,沈阳也有很大的困难)。
这次困难都比1950年容易解决,不要夸大这些困难,因为困难的只有8个行业,其他是稳定的,如有人拿这些困难来反对总路线,就必须加以批驳。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调整方针,在工业方面由国营让出一些,使私营工业能维持生产;在组织方面,准备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产品归口,统一安排。对商业采取缓进和包下来吸收其参加国营的方针。
总的一句话,是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之下,将私营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纳入国家计划。
同时指出要反对只顾国营不顾私营、只顾中央不顾地方和甚么都推向国营,甚么都推向中央的两种倾向。
(四)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准了陈云同志上述的调整工商业的方针报告。刘少奇同志在做结论时着重指出:党与非党群众的联盟,即使在共产主义时还会存在。在我国过渡时期中,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的联盟,即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基础,但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还有重大的作用。各级党委应该重视这一点。同时他指出:要管国营,还要管公私合营和私营,不管是不对的,只管国营,不管私营,社会主义就搞不好。
陈云同志及其他几个同志在工商座谈会上作了报告,资本家方面很满意,认为:(1)照顾出乎意料;(2)鼓励批评,倾听意见是空前的;(3)毛主席亲自接谈;指定召开座谈会,三个副总理出席,陈云副总理作报告,这是空前的重视,因此,提出要求各地分会也能照样开座谈会;(4)他们中间也有人认为政府样样做到,工商界自己要检讨,要尽责的去反对破坏,反对消极怠工才对得起政府。
这些,都证明了中央方针政策的成功。
1949年和1950年的公私合营是为了照顾私营的困难,还未提到总路线的高度来认识。1953年才开了一个头,1954年这一年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进行公私合营工业工作的第一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这个成绩是肯定的。
(一)超额完成了扩展合营计划(去年计划会议预订的是17万亿产值,实际完成23万亿),贯彻和执行了:“稳步前进……合营一批较重要的和较大的企业,并把它们办好”的方针。这说明了第一仗打好了,第二仗第三仗就好打了。
资本主义工业大批被改造为公私合营后,就树立了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关系,成为半社会主义的企业,公私、劳资关系亦起了变化,改变了各种经济成份之间的对比关系。1954年公私合营工业的产值比重,将由1953年的6%左右上升到11.8%。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工业(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的产值,将由1953年的62%上升到71%左右。资本主义工业产值中未合营部分虽然还有增加,但它的总产量因为相当一部分变为公私合营,已经比1953年下降13.4%。从此,改变了全国解放后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1954年合营的都是资本主义工业中较大、较重要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技术先进、工人众多、产品量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作用。在经济上,这些企业对国计民生有较大作用,有许多中小企业依赖它们生存;在政治上,这些企业中的工人群众有较高的觉悟性和组织性,这些企业的资本家一般是各行各业、地区性以至全国性的代表人物。做好这些企业的合营工作,就为进一步扩展公私合营造成前进阵地,使这些企业成为我们培养干部、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并成为今后吸收、溶化许多中小企业的骨干。作好这些企业的工作,就为改造工作树立了榜样,启发和鼓励了资本家对公私合营的积极性(上海申请合营的1000多户,北京三四百户,荣毅仁、郭棣活亦迫切要求合营等)。这证明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是正确的。他们积极要求合营,不问他们的动机如何,应该是我们所欢迎的。
(三)贯彻了依靠职工的方针,深入地发动了职工群众。私营企业在合营阶段发动职工群众虽然不及“五反”时广泛,但较“五反”时深入细致,使广大职工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认识到在合营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改造企业,还负有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重大责任。因此企业合营后,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质量改进、成本降低,使合营企业的优越性日益显著。这是资本主义工业所不及的。所谓公私合营的优越性,实质上就是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合营企业优越性的显示,其政治意义是很大的。
(四)贯彻了党对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清产定股、人事安排等问题,正确地处理了私股的合法权益。加上合营企业优越性的吸引,促进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对原有的公私合营企业进行了整顿,进一步地树立了社会主义成份的领导,巩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既得的阵地。对一些公私关系不正常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私股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扩大了影响,减少了改造工作中的阻力。
上述这些,都证明成绩是重大的,公私合营工作是值得做的。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正确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实际斗争的经验证明这条路是完全可以走得通的。所以,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将经过公私合营来进行,是肯定无疑的。因为公私合营最有利于进行双重改造。宪法第十条规定的:逐步以全民所有制来代替资本家所有制的办法,在工业方面,通过公私合营是主要的办法。因此,轻视公私合营,提得高一点,等于是怀疑总路线,必须予以纠正。
只有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只有这样的想法,没有第二个想法,要左要右,就一定要犯错误。
这些成绩应归功于:
(一)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
(二)各地党政的领导与帮助,各部门的努力;
(三)中央各部的关心与支持;
(四)广大职工与参加公私合营工作的干部的努力。
我们要提高信心,继续前进。
这次所反映的干部思想问题是使人吃惊的,我们不从政策思想上来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因为解决思想问题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
中央有关部门:
(一)对合营企业中的企业改造注意得比较多,结合企业改造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人的改造工作,注意得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总结出双重改造的经验。对部分地方在贯彻处理资产阶级分子的权益的政策上不坚决的现象,缺乏及时的督促(如盈余分配,重大企业的人事安排)。
这里有必要再提醒一下,中央各部必须同时注意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和私营这四种企业,当然国营是第一,但应该要照顾其他,不然就是片面性;当然最主要的是141项,但并不是说其他的都不要了。将工业分成新工业与旧工业,置旧工业于不顾,这是不对的。今天不是要排斥旧的,而是要把他们吸收过来,加以改造。建党建军,特别在初期,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像我们自己也是一脚踏上旧社会,一脚踏上新社会,每个人都有旧意识,要经过改造,慢慢的从旧的转向新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基础,要把旧的拉过来,加以利用。
(二)原中财委六办(国务院八办)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如上海、天津)的注意较多,但对其他地区、特别是工作上还存在许多困难的地区,照顾不够。在推广与交流经验及对各种政策方针的具体化等各方面工作上都作得不够及时,不够完备。作过一些反映情况,但不够有力,不及时。
(三)注意了合营的扩展工作,对于整顿工作不够重视;对公私合营注意较多,对加工订货注意得少。事实上,合营后的问题更多更大,处理合营后的问题,更能反映出路线问题。
(四)加工订货上的毛病亦出得最大,影响产品质量,影响税收。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为公私合营打下基础。
地方有关部门:
某些地区的有关领导部门,对公私合营工作,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分散、多头的情况;对干部缺乏统一的系统的政治思想领导与管理;对合营企业中的干部政策交待不明确,任务布置不具体。从下列几个具体事实来看,说明上述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一)不重视对合营企业的干部的配备教育与管理。如有一地区,有一次分配了29个干部做合营工作,全部都是复员军人的家属,还怀了孕,到厂后不能起作用,自己不愿干而走了的也有;有些地区搞国家资本主义工作的干部,在分配后是既无编制,又无经费,结果是只好吃党费,吃资本家的开支,干部情绪极为不安。
有的地方,党内不重视国家资本主义工作及统战工作。
至于未经训练,临时凑数的情况,在有些地区,极为普遍。公私合营工作是一个作战任务,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干部参加这个工作。二中全会指出,目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做公私合营工作的干部是站在解决这个矛盾的第一线,因此不能视之为次要的工作,必须配备较强的干部。要求各地党政注意这个问题。
(二)只重视国营不重视合营更不重视私营;只重视大的合营企业,不重视小的合营企业。有的地区,领导上只抓国营,放松合营;对大厂抓得紧,对小厂抓得松;愿管好的厂,不愿管坏的厂,认为大厂、好厂利润大、派头大。甚至某些主管部门错误的认为安排私营工业的供产销,就是立场不稳;有的地区的党委在布置工作时,其他工作都谈了,就是未布置公私合营的工作。
这些,都是和党的路线不对头,且相差很远。这次会议,中央毛主席都很重视,开会研究,陈云同志还亲自进行领导,都未轻视。因此,各级党委必须将公私合营工作放在议事日程上来,要党委亲自动手。
(三)不顾实际,要求过高;只重视生产,不重视对人的改造。有些地区在企业合营后,即要求实行一长制,有的希望增加公股比重,改变为地方国营,这种不顾实际的情况,最典型的反映是:在布置合营企业的工作时,将国营企业的一套办法照搬,结果是行不通,这个情况,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着。有些地区的干部反映,领导干部对生产抓得紧,对人的改造抓得松。因此,认为人的改造搞不好“不要紧”,生产任务完不成就要“挨整”。
应该重视企业改造,但也必须重视对人的改造,因为产值是起暂时的作用;人是要经常起作用的。公私合营是公、私二方面的事,与国营企业不同,因此,在条件未成熟时,不能硬搬国营企业的办法。至于如何使合营企业转变为国营企业的问题,领导部门在思想上、理论上来考虑,是可以的,是对的,但是步骤必须分清,甚么是明天做的而断然不是今天做的,必须严格地加以区别,现在断然不能把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实际上做起来,因为条件尚未成熟。这样做,是犯错误的,必须批判。领导部门就是研究了,也只是一个意见,不能算数,因为这样大的方针问题,必须由中央作出决定。目前必须严格地约束在现在的策略上。因此,目前就搬国营的办法,就是左倾,是以小资产阶级的办法来代替无产阶级的办法,是无政府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干部方面:
总的说,大部分搞公私合营工作的同志,工作是积极努力的,是热情的,工作是有成绩的,这是基本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由于中央与地方各有关领导部门存在着上述缺点,加上1954年及1954年以前的合营企业,在类型上是大的居多,在资本家方面是代表性人物居多,而我们的干部则来自各方(机关干部;国营工厂干部;老合营厂干部;民改队员;私营工业中的党、团、工会干部等),有的政策水平较低,大部分缺乏管理生产和对资本家(特别是上层资本家)进行统战工作的经验(当然,也要配以全国性的党员是不可能的,但强一些是应该的),以及某些合营企业中的干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对党的政策缺乏统一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等因素,有不少人存在着不愿意搞公私合营工作的思想,有的同志即使搞了这个工作,而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很好的执行和贯彻党所规定的各项具体的政策,特别是对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贯彻得更差。从具体来说,有下列几点:
(一)首先是愿意搞国营,不愿意搞公私合营,对于合营工作,怕这怕那,顾虑重重这是一种普遍的思想情绪。如有一个地方有8个合营厂的公股厂大都不愿意再干下去;有1个公私合营瓷器厂的公股代表接受任务后,睡了1个月不肯上班,领导上提出要撤他的职,他才勉强的去工作;有的干部调到合营厂后,认为是“从城市到了乡村”,是“大材小用”。有的干部认为从国营调到合营工作是“降了一等”,是不“光荣”的;有的认为在国营时大家都叫同志,到合营企业后就叫“先生”了;有的干部认为搞公私合营没有“前途”,因此将证章放在口袋里,不愿别人看见,问他时,则不愿说是在合营企业工作,怕说了“丢脸”;甚至有的干部认为到141项工作是优秀干部,到合营企业工作的是“生锈”干部。由于认识不足,就感到困难重重,如有些干部认为搞合营企业的工作有四难,即:资本家狡猾难斗;职工复杂难管;破摊子问题多难搞;统战工作生疏难做。有的干部提出搞合营有六怕,即:怕犯错误;怕糖衣炮弹;怕“左”了资本家上告;怕右了失掉立场;怕资本家难斗;怕工人靠不住。有的干部以搞副职不好领导资本家为理由,要当正职。这部分干部的偏向,虽形形色色,表现各有不同,但其本质,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在作祟,和对总路线认识的错误、对国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所致。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应该说明,到合营企业工作是党派你去的,是党要你与资本家打交道,胆怯、害怕是一定搞不好工作的。各地党委应重视这种情况。
(二)基于上述的错误思想和情绪,干部在进厂工作后,就产生了另一种偏向,即在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上,对党的统战政策及其重要性缺乏应有的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上、思想上忽左忽右,而宁左毋右的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如有的认为与资本家打交道就是立场不稳,怕资本家“臭气”熏染,因而避而远之,有的公股代表不敢和资本家坐在一个办公室中,而整天坐在党支部的办公室中,有的地方,连厂内开群众大会也不让资本家参加。至于干部包办一切的情况就更为普遍。有的地区的资本家反映:“干部昼夜忙,资本家晒太阳;公方是直达快车,私方是虚设一站”。有的连对资本家的积极建议也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由于这些,形成公股干部整天钻入事务堆,逐渐的脱离了工人群众。
另一方面,对资本家一团和气,和平共处,不敢批评,失去警惕,思想麻痹的情况亦有存在。如有的合营企业的干部,对私股不敢领导,怕学习总路线而“刺激”了资本家,也不敢讲对资本家的改造的问题;同时,各地普遍反映,有的干部开始时认为资本家不好应付,过了一个时期后思想就麻痹起来,甚至发展到阶级界线不明的地步。如为了争取资方代理人,竟让他参加了党的会议,有些地区的个别合营企业干部竟被资本家所腐蚀。另外在对人的改造上存在着不分先进落后一律对待,或只要先进不要落后的现象。关于右的倾向,这是早就预料到的,吃些亏,上些当,是避免不了的,但要加强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加强警惕,加强领导和教育是可以减少或不犯错误的。
至于在具体政策的执行上,宁左毋右,左比右好的思想就更为显著而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在清产定股工作上“扣得紧一些”是一种普遍的思想情况,如在找价格上是找最低的,估成是估最低的。主要是怕公家吃亏。
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区别大小,小的方面的让步是更有利于拉他们过来,我们思想不要钻在一个角落里,要跳出这个范围,从更大更远的方面来考虑处理问题。
2.在人事安排上,“排挤资本家”的思想较为严重。表现在:
(1)感到安排时矛盾很多。如××省反映,干部认为安排资本家有三个矛盾,即:与搞好生产有矛盾(认为资本家没有作用);与消灭资本家有矛盾;与保守机密有矛盾。甚至有的公股因怕资本家学习后领导不了而不让他学习。
应该认识,我们安排资本家,让他们去学习,正是为了要消灭资产阶级,正可以搞好生产,至保密问题,如确须保密,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向他们说清楚的。
(2)有些地区老合营厂的公股急于要撵走私股,改成国营,以减少“麻烦”。如有的地区1954年以前合营的企业中,干部认为‘没有资本家也一样干’想赶资本家,全部拿过来。要知道,党要我们走第一步,就不要去走第二步,必须严守这个界线,否则要犯错误。
(3)有些干部认为人事安排,是摆“样子”,到实际工作时就放在一边了。有的合营企业,将私股代表分配做买菜扫地的工作。各地反映,资本家有职无权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
3.在对利润分配的政策的执行上,存在着尽可能不分、少分或明分实不分的情况,有的地方党委虽有指示要分配盈余,但干部还是以“不知如何分”而不执行。有些干部的思想是相当典型的,他们认为将钱分给资本家是“冤枉”的,认为分配利润与新建扩建有矛盾;与消灭资产阶级有矛盾;与改造资本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有矛盾。个别的干部连甚么叫四马分肥,“这个政策从那里来的”还不知道。
4.对充分协商的精神贯彻不够,甚至怀疑、怕麻烦而不愿协商。有一个合营企业,公私双方在协商时,意见不一致,公股即拍着桌子说“你不服从公股领导吗?”强制其同意。有的干部认为与资本家协商是“不得不如此”,但认为“资本家一身全是资本主义思想”,“能协商成啥?”。有的则认为协商太麻烦,不如直接管。我们一定要重视协商,不要怕麻烦,革命是不能怕麻烦的。不能有孤军出击的思想,孤军出击是要失败的。要认识中国是一个多阶级的国家。多阶级的国家要走向社会主义是一件麻烦的事,因此必须不怕麻烦。
(三)在生产上片面的理解合营企业的优越性,盲目的追求产量。
应该在一定条件之下来安排生产,盲目生产对国家的计划性是有妨碍的,这是带有方针性的问题,在合营以后应该联系有关部门弄清情况,再决定是发展还是维持,同时企业生产应该根据主管部门的计划办事。
最后,有的干部认为经过加工订货可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加工订货不能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因此,必须进一步使其提高到公私合营,在条件成熟时再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公私合营的道路是不能怀疑的。至于资本主义工业的“烂摊子”要不要,肯定也要,因为这里面有工人,有技术人员,他们对生产是有用的。
我认为一年来搞公私合营工作有成绩,这是基本的一面;有缺点是不可避免的,但提出批评是为防止可以防止的缺点和错误。目前情况是:左的右的情绪都存在,但左的情绪是主要的,要扭转左的情绪批判右的情绪。我们党很重视思想斗争,因此,我认为领导干部要有接受批评和批评人的勇气。
1.1955年计划:
(1)产值:17万亿(按1953年产值计算,以下同)。
(2)户数:2508户。
(3)合营企业职工:20万人。
(4)计划投资数:5940亿元。
2.1956年计划:
(1)产值:185330亿。
(2)户数:5126户。
(3)合营企业职工:213700余人。
3.1957年计划:
(1)产值:19万亿元。
(2)户数:6712户。
(3)合营企业职工:20万人。
这个计划是从实际出发,是可以完成的,一般还可以超过,但要结合五年计划进行。
1.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国营工业的比重不断增长。这有助于私营工业的利用、改造。
2.私营工业中的职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愈来愈多地要求对他们所在的企业进行合营。
3.资本主义工业的矛盾重重和合营企业优越性的表现,具体的事实推动着更多的资本家自愿地要求合营。
4.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事业,经过去年一年有计划有领导的工作,各地已取得不同程度的经验,建立了前进阵地,大大有助于今后计划的实现。
1.必须贯彻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既要有所不同,又要一视同仁。对私营工业的生产,应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供、产、销得以适当平衡,才能给扩展合营创造有利条件。
2.在扩展公私合营工作中,我们的方针应该是稳步前进的,但同时又是积极的。因此,急躁冒进与停滞不前,都是不对的。
3.1954年扩展合营主要采用吃苹果的方式。这就是对较大、较重要的企业个别地进行合营。这种方式有其重要作用,但我国资本主义工业有很大的分散性、落后性,除了少数大企业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只合营大企业,而置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于不顾,则这个行业的困难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在扩展合营的工作方式上,必须改为个别合营与全业安排相结合。
全业安排并不是将整个行业一律合营,而是对全业进行通盘规划,可以单独公私合营的,就进行合营;可以与其他中小企业进行联营合并的,就采取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的办法,进行生产改组,并使这种组合与公私合营结合;需要迁移的,就进行迁移;确实没有改造条件不能维持的,有计划地进行淘汰。在生产任务统筹兼顾的条件下,全业安排是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积累经验。
4. 对新增的公私合营工业,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强调增加投资,扩大产量。合营企业的生产,必须贯彻“改革经营管理,节约原材料,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针。
5. 扩展合营工作,必须紧紧依靠职工,并团结技术人员,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觉悟,以扩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做好合营工作和改善生产。
6. 对合营企业不但要改造企业而且要改造资产阶级分子,为了改造资产阶级分子,必须:(1)贯彻对于处理资产阶级分子的权益的各项政策(如清产定股、人事安排、利润分配等);(2)企业中应兴应革的事,事前应对他们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教育,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职位和政治态度,分配他们以适当工作,并帮助他们去做。有缺点错误,应教育批评;有成绩,应适当表扬鼓励;(3)对资本家,资方代理人、高级职员中的进步分子要团结、使用,使其发挥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对中间分子,亦要领导和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对落后分子不能采取孤立的办法,不应放弃对他们的使用和改造;对于坚决反抗的反动分子,应依法制裁;(4)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应抓紧思想教育,不应斤斤于生活计较,对他们的思想改造,从长远的目标说,是要把他们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但在现阶段,则只能以爱国守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愿意协商为思想改造的内容,这是划分进步与落后的标准。
7. 必须加强对加工、订货工作的领导,这不仅是妥善安排生产所必要,而且对促进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为合营工作做准备,都是不可少的。上海在加工订货企业中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派员进行监督,这样做是很好的。
1.这次各地提出又经过修改的计划,原则同意,但还要经计委批准下达,在计委正式批准下达前,第一季度报经党委同意后可以按此计划进行工作。
2.在产值不变动,而需要调整户数时,由省和直辖市党委决定,向地方工业部备案。
3. 如果变动牵涉到全国性的资本家时,经省、市委同意后还需报地方工业部审批。
(一)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组织机构,陈云同志已向中央提出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公私合营与私营的机电工业。这样,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在轻工业方面有地方工业部,在机电方面,有第三机械工业部。这两个部,管理私营工业的业务,同时亦要管理他们的社会主义改造。地方应根据中央的机构设立专业局,使工业有人管起来。但钩挂上了,并不等于甚么问题都解决了,条条块块如何结合,还需创造经验。
(二)各地的管理机构,根据陈云同志的指示,是采取按产品、一条鞭的办法,把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及私营一起管下去。不应按经济类型分开去管。开会以后,各地工业厅要准备按产品,把私营工业管起来。但也还要创造经验,多加研究,因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的。
(三)各地的八办(或称六办或称五办)虽不管业务,但工作仍很重要,取消思想是不对的。八办的工作,可以归纳为16个字:
综合情况,研究政策,检查督促,沟通关系。
(四)为了做好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工作,各地人民委员会应适当地调整与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干部,确定编制,人数在省、直辖市范围内解决。
(五)这次会议发给你们的“对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的建议”(草案),需要修改,修改后请中央批准,再发下去。各部门、各地区对于改造资本主义的组织领导,应以将来的正式文件为根据。
(一)这次会议从党内反复讨论,到党外协商,结果形成了调整工商业,作了方针政策性的总结。中央和毛主席都有了指示,陈云同志亲自主持,开好了一系列会议,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要请各地党委,很好的传达这个精神。认为开一次会议就要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毛主席给我们的重大的指示之一,就是要反复讨论,反复协商。遇到重大政策问题,党内应搞好初步方案,尽可能的与党外协商,这样决定的问题,就更周到,更正确。
(二)一定要批判思想。戴大帽子不能解决问题,但把错误思想隐蔽起来也不对。在肯定成绩的条件下,必须批判错误的倾向,但要有充分说服力,耐心教育,不要伤害同志,不要伤害同志的积极性。
不要相信一大堆极复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中会没有思想问题;更不要相信,从来未搞过党的工作、缺乏搞党的工作的经验的人,能没有思想上做法上的错误。有些错误是难于避免的,但并不因此宽宥自己而不进行批评。对极复杂的经济事务,不根据党的总路线、党的政策,当然做不好工作。
要肯定总路线是正确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有部分偏差,有些是难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因而通过思想批判,是可以纠正的。
(三)要强调在党委和人民委员会领导之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帮助,进行工作。
(四)要估计有一部分资本家会翘尾巴。他们会将有利于他们的话讲了,而不利于他们的话则不讲,说我们都搞错了,遇到这个问题,不要怕,不要急躁,要进行争取与说服。也要让资本家去传达,他们传达中有片面性,我们可以作全面的补充。党内党外要组织多次传达,造成一个政治空气,重大会议要求负责同志亲自出马。要具体地订出计划,并执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