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归绥等市粮食统销后的情况

【湖南分社二十一日讯】长沙市自本月十五日实行大米统销后,一周来市场比较平稳。

长沙市在实施大米统销前,曾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紧张的政治动员、组织和物资准备工作。同时由於当时对统销无经验,根据先宽后紧的精神,先实行“凭证供应”(即根据户口证供应米,把市民每户购米数量由供应站登记起来,暂时不限制每人购多少)。在全市建立了将近二百六十个供应点(包括国营粮食店、零售商店、合作社及私商代销店),并且事先动员在长的机关部队预先购好一个星期以上的粮食,统销开始后暂时不去购米,以免和群众挤在一起,造成紧张空气。

统销前一天(即十四日)下午宣布大米统销后,居民因怕大米涨价和怕买不到米,加上坏分子造谣,当日销售量增至一百零九万斤,较长沙市以往平日销售量(六十万斤)增加百分之五十五。十五日正式实行统销时,由於政府事先进行了深入宣传,组织工作严密,实物准备充足,同时适当的调整了价格,用具体事实解除了居民怕涨价,怕买不到米的顾虑,因此销售量逐日下降。计:十五日销售量减为三十五万斤,比平日销售量减少百分之四十一点零六,十六日销售量减至二十三万斤,比平日销售量减少百分之六十点四二。

市民们对政府统销表示拥护。但有些人感到不习惯,如不能赊购(私商粮店可以赊购)、供应范围划得不合理(路太远)等。

由於市场平稳,干部思想上产生松懈麻痹情绪,认为“也不过如此”。(蔡修本根据粮食委员会材料及其他方面情况编写)

【蒙绥分社十九日讯】绥远省归绥市十一月十日实行了细粮计划供应后,产业工人、机关干部、劳动市民,对政府这一措施一般都表示拥护,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需民食,才能保证我们国家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但由於省、市机关步调不一致,宣传不深入,准备工作不足,曾引起一些思想波动。

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级驻归绥市的各机关、团体,关於细粮计划供应的宣传,普遍较归绥市机关开展的晚。归绥市十一月五日即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布置了计划供应工作,而蒙绥各机关在七日以后,才开始布置,所以实行计划供应后,市民都及时买到了细粮,而机关因准备工作差,没买到细粮调剂伙食,如驻该市蒙、绥政府办公厅食堂,已经有十天没有细粮饭卖,干部意见很多。有的子女多的干部,因户口登记办理不及时,还产生了断粮现象,内蒙办公厅蒙族女干部斯勒有四个孩子,最近因买不到细粮而向别人借着吃。部分机关干部还存在消极与抵触情绪。蒙绥工程局直属第一建筑公司有的技师说,枪毙,我也不吃莜面,要我吃,我就回北京。河北省籍的建筑工人对吃莜面不习惯,要求政府从河北调玉米面,并说,如若不调,我们就回河北省去工作。

私营工商界在开始实行细粮计划供应时,普遍表示不满。烧饼铺商户对订用面计划有顾虑,怕订大了补征以前的漏税,订小了不能维持生活。康生财糖坊经理说:“在毛泽东领导下不愁赚钱,只愁吃不上面。”此外,某些私营行业工人对供应标准不满,有的工人说:政府讲工人阶级是一样的,为什么产业工人十八斤,我们是十斤?有些店员认为细粮计划供应是对资方有利,他们说:市民吃粗粮省下钱是自己的,我们吃粗粮省下钱是资本家的。机关上烧暖气的工人、汽车司机对每月供应十斤细粮也有意见,他们说:我们也是机器工人,为什么不能每月领十八斤,而工厂的管理人员不是直接参加劳动的,倒比我们吃的多呢?

归绥市较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开始计划供应较晚,因而在正式供应之前,群众有好多顾虑,并发生抢购现象。市民李素珍曾以卖了被、褥的三十六万元,全部买了面粉。三区一个妇女武花女说:“合作社一点也不给人民办事,有了钱也不让多买面,政府说合作社好,我入了三股,又加了三股,结果公家闹好了,就不优待社员了。”有些郊区农民进城买不到白面,就不满地说,毛主席说改善人民生活,面都不让吃,怎叫改善人民生活呢?(康凤魁、邵灿华)

来源:1953年11月27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