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日益深入人心   <新华社通讯员>   “五·七”道路育新人   甘肃省兰州市“五·七”干校从一九六八年创办以来,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已经先后轮训了几千名在职干部。这些干部在“五·七”干校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兰州市给排水公司党委副书记傅月华来干校以前,思想上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想不通象他这样一个从小参加革命,受过党多年教育的干部,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中会犯错误。他把犯错误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过去说多了,做多了,因而下决心今后再不“多事”。在这种错误思想支配下,他虽然发现本单位在落实党的政策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却采取了回避态度。   来到“五·七”干校以后,傅月华和其他学员到兰州市红古区平安公社河湾大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老贫农鲁志新以革命为怀,坚定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灵魂。   一九六二年,河湾大队一小撮阶级敌人闹“分田到户”,拉走大队的牲畜,抢种集体耕地,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老贫农鲁志新挺身而出,气壮山河地宣布:“走公社化的路是毛主席定的,我们贫下中农说啥也不能再往回走!”他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针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终于粉碎了阶级敌人的复辟阴谋,捍卫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对照老贫农的英雄行动,傅月华很惭愧。他认识到,自己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正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高的表现。干革命,就是要象贫农鲁志新那样,不怕担风险,对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事,就是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回干校后,他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干校学习期满,傅月华回到给排水公司。他带领群众狠抓阶级斗争,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坚决落实党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给排水公司的斗、批、改。现在群众都称赞他是“为革命拉车不怕爬大坡”的好带头人。   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翁   吉林柴油机厂广大职工在斗、批、改运动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企业管理,工厂面貌日新月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个厂齿轮车间的一件事。 齿轮车间广大职工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了一个“首件送检制”。实行这项制度后,检验人员严格检查产品的“首件”(即每批产品的第一件),发现问题,就与工人一起,调整机床,校对量具,把废品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可是,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新工人加工一批产品时,看错了千分尺,又没有及时找检验人员检查首件,结果出了一批废品。事情发生后,这个新工人和大多数检验人员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心情很沉重。但是,也有个别检验人员认为这件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他们说,制度规定“首件送检”,他没有送首件来检查,我们怎么知道产品废不废?这种思想,引起了检验科长刘殿福的深思。他感到眼前发生的这件事,说明“首件送检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问题就出在这个“送”字上。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在检验科的一次会议上提了出来。会上两种意见争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志认为,“首件送检制”群众欢迎,领导同意,没啥好改的。另外一些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说,现在检验人员大都深入车间进行工作,因此保留这个“送”字,不符合检验科的实际情况;同时,要等工人送产品上门检验,这就保留了旧检验制度的残痕。我们要改掉这个“送”字,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刘殿福支持后一种意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首件送检制”改为“首件检查制”。   这以后,检验科人员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去,配合工人,加强质量检查,堵塞质量事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工人群众称赞说:“这个‘送’字改得好!”   北京来的好“摩雅”   在澜沧江畔的密林深处,活跃着一支从北京来的医疗队。他们怀着满腔热忱,进竹楼,登山寨,全心全意地为各族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并为许多社队培训了一大批卫生员,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亲切地称他们是“北京来的好‘摩雅’”。   一天清晨,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屋里,三名医疗队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了,他们得知有的地方发生了疫情,于是背起医疗箱就出发了。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之中。虽然山高路滑,他们一口气赶了二十几里路,来到路南山区拉祜族社员聚居的曼迈寨子。   这里正在流行着疟疾病。贫下中农听说来了医疗队,纷纷跑到村口迎接。医疗队员们一进寨子,就投入了紧张的诊治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送医送药,一直忙到天黑,直到把寨子里得病的社员诊治完毕。   就这样,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各地的医疗队的同志们,在半年的时间里,共治疗了二万五千多人次,做了各种手术两百多例,使二十七例双目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教育革命开新路   去年“五一”节前夕,一批来自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的工农兵学员,来到厦门大学数学系新创办的“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专业学习。   过去的数学专业,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与生产实践很少沾边。人们形容它是“一张纸,一枝笔加一个脑袋”。新学员入学后,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数学系的三脱离现象。在学校党委和革委会的领导下,他们学习清华、北大等学校的先进经验,先后派出十几支教育革命实践队,到全省几十个厂矿企业,作广泛的社会调查,决心彻底改变旧数学系的面貌。   系党总支委员、青年教师黄国柱、何宗炯带领的一支实践队,来到了厦门卷烟厂,一边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一边进行教育革命实践。劳动过程中,他们见烟丝加料工序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决心改变这样笨重的劳动条件。在工厂党组织的支持下,经过同工人们一起反复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射流技术配合光电转换来实现烟丝加料自动化。   射流技术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先进技术,它具有效率高、节省劳动力、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当时,他们既缺乏材料、元件,又对射流技术懂得很少。黄国柱他们在工人阶级大闹技术革新的革命精神鼓舞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说干就干,边干边学。其中有一种紊流元件,要求在仅有一张邮票大小的有机玻璃上雕刻出好几条细小的槽道,又要保持槽道垂直。尽管困难不少,他们硬是用锉刀锯片一刀一刀地锉、锯成功。整个射流技术所需的其他元件,也都用土办法一件件地制作出来了。他们和工人们团结一心,终于用土材料、土设备攻下了现代化的自动控制与射流技术,实现了烟丝加料自动化。   在社会调查和参加实践的基础上,数学系的青年教师们进一步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使数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领域的道路,编写出了新的教材。在党的关怀和广大工农兵的支持下,厦门大学数学系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专业也就从此正式诞生了。(本栏均据新华社)   ((原载《解放军报》1973年1月24日))   · 来源:   原载《解放军报》197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