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三”,“四·四”派斗争的意义   <北京新四中、赤、潮>   编者按:这是中学里策略派即四·三点五派的文章,我们选用了其中对矛盾分析的两段。经调查,其中内幕事例基本是事实,可供同志们参考。题目为编者所加。 ## 分歧的由来和现况   四三、四四斗争关系到军训,军训中的四三讲话是矛盾表面化的导火线,但它的实质不在军训,四三派认为这是要不要革命到底的分歧,四四派认为是对犯错误的同志抱什么态度的分歧,(当然有些趁火打劫的论调是不应包括其中的)。双方的想法可以从下面对矛盾的全面考察而看其规律:   四三与四四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可以从其成员看出:四三派大部分是老造反派,即八月份反对对联,反对血统论,十月份积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十二月猛烈地与“联动”战斗,一月份群起夺权,可以说,是革命造反精神很强的小将(以下简称造反小将)。四四派有两部分主要成员,(一)在很长的时间里与造反小将一起战斗的,也曾经有一二次站在先头,但总的来说,不很得力,比较含糊,在当时就不是主力而是同路人,但也不愧为造反派(以下简称造反同志)。(二)受蒙蔽、犯过错误但基本上有所认识的人,如一部分老红卫兵。(以下简称曾保的人)。   在谈到现状之前,必须插叙一下文化革命转折前后的特点。   当造反派刚从白色恐怖中杀出来的前后,他们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性的,它关系到中央以至政治局的斗争。造反小将在中央文革的带领下为了矛刺后台而向保守派所作的猛烈进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冲不垮十七年来刘少奇的桎梏。同时,他们对造反同志的右倾倾向的批评也是正确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些行动,文化革命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所以,由于私字作怪,造反同志当权之后不肯过多地容纳造反小将,因为后者更有当权的可能,在造反派中声望更高,这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伏笔。值得提一句的是:造反同志曾出面办报、召开大会,造反小将在几个关键时刻供稿(12·16大会,那时他们的配合是好的),受到了中央的重视。而当时一心向前冲的造反小将就把“通天”的机会让给了造反同志。后者以首都兵团为基础逐渐在红代会里掌权。   当刘少奇被揪出,并在全国揪出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之后,曾保的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后边的坏人,不愿再上当,也想杀回马枪,站到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来。这时,造反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就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历史遗留的较盲目的斗争。固然,曾保的人由于原先的地位,已经被造反派甩了很远,而且会有很多问题转不过来,但这已属于“允许保留”的不同意见了。   应该指出,大部分青年同志都没有很自觉地认识这个转变。然而由于原先的地位,造反同志在客观上对曾保的人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态度并逐步从理性上认识它。但他们在思想批判从严这一点上依然做的不够,造反小将这时对他们的批评依然是正确的。   造反小将(当然不是全部)程度不同地对曾保的人采取不太正确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这时团结大多数就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对对方的能量估计过大,不敢放心地容纳他们,强调斗争中求团结而缺少团结的愿望。总认为只有对方跟自己完全一个心眼了才算改错,而这在大多数曾保的人中是不可能的,思想差距不但有而且很大。于是造反小将有些同志采取排斥的态度,甚至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孤家寡人的政策,个别的还起到了压制别人革命的作用。当然,曾保的人有些只在认识后台方面有了进步,对血统论及对造反派都没有很好的认识,不愿认错服输,所以看不到造反派的大方向,抓住枝子加以攻击。但由于他们处于较被动的地位,所以在双方关系紧张的责任上要承担得少一些。   于是,当条件成熟的时候,矛盾就爆发了。造反同志扩大它的原因是如前所述要大权独揽,曾保的人受了某些背叛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如左派分化论、新阶段论的影响加上原先的隔阂,就投靠在造反小将的对方,有人甚至企图通过批判所谓反动的四三思潮来否定造反派。这时,造反同志的错误是排斥大部分革命造反派,曾保的人的错误是不承认十个月考验出来的革命左派,造反小将一些人的错误是对犯错误人的态度不正确,对团结大多数领会不深。   以上就是当前矛盾的由来及现状。 ## 对症下药   解决以上矛盾的途径有二:(1)我们一致支持四三派,由于有十个月斗争的舆论准备,就能使革命造反派占压倒优势,很快以其为核心统一全局。同时帮助其领会团结大多数的思想,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2)四四派中的实权人物破私立公,大灭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小团体主义,与造反派的战友共享无产阶级大权;同时要加强对联动思潮的批判,使毛主席革命路线深入人心。这样,四三派的同志就应该不咎既往,以革命大局为重,团结更多的同志一起干革命。   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四三、四四的矛盾,那么就能够促成中学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教育犯错误的同志,批判反动思潮,打击顽固势力。这样也就能促进三结合。建立革命的权威和纪律,克服无政府主义,掌握大方向。否则,如果任四三、四四的矛盾继续下去而抓其他矛盾,则决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原载北京《四三战报》第一期(1966年6月11号)   · 来源:   原载北京《四三战报》第一期(1966年6月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