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作协讨论毛主席报告中的意见综合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 一、对领导的意见   (一)有人认为教条主义上下都有,包括中宣部的一些同志,如“中国建设”转载“卖猴儿”,梅益同志就有意见;如人民日报一幅反对建设中铺张浪费的漫画,慈禧太后拍拍建设人员的肩,说他用琉璃瓦盖厨房,比自己还会用钱,中宣部认为这样讽刺不妥当。   (二)上海教条主义很强,赞成大胆放的,连10%也不到,要打通教条主义,党委领导也是一关,党委支持得少,批评得多,清规戒律很多。比如电影问题的讨论不敢搞透,主张大胆争鸣的(林放)受到围剿。有啥吃啥的争论后,理论、什文、创作都受拘束了。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要领导上表示态度,介除文艺界思想顾虑。   (三)对于繁荣创作,上海只停留在口头号召上。虽然口头号召,但领导决心不大,对于上海如何作法,没有具体打算。有人提出武汉党委和作协,对于作家创作、体验生活、反映重大题材和培养新生力量等,有统一计划和安排,上海应学习。   (四)出版社同志反映:领导上样样事情要党员带头,就是搞创作不让党员带头。   (五)文艺领导对戏曲、电影抓得紧,对文学不够重视。 ## 二、对作家协会的意见   (一)认为作家协会工作机关化,脱离群众。只是发通知开会和填表格,对于推动创作,如规划、帮助作家专业化、安排业余作家的假期、和介决作家创作中的困难,很不够。有人认为创委会无人负责,平时对组织创作不作工作,但在总结时却把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发表的优秀作品都算在作协的工作成绩中,把文艺月报的优点、毛病也写上,这不符合作协的实际工作情况。   (二)关于业余创作问题。有些单位的业余作家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受到讽刺,感到环境压力很大,如“展望”修孟千同志,党委部委员说他业余创作是搞地下工厂,有名利思想,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人拿了稿费,别人讽刺他可以自费到苏联旅行。业余作家的创作假期,普遍要求赶快贯彻实行,希望作协机关的作家首先带头,树立榜样。许多单位请假不发薪水(如“展望”、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人说创作假是留职停薪),希望能加以介/解决。关于假期的时间,有人认为三个月太短,不能介/解决问题,希望能够一、两年、至少半年一轮换。有人提议可以比较机动一些,如两年假期合在一起,或一次十天,一次半个月。■一次一、二天(全年不超过3个月)以作家的需要来具体安排。   (三)关于专业作家停止供给,实行创作贷金的办法,有人认为这是对作家的■。有人认为有点矫枉过正,许多老作家,长期脱离生活,长期不动笔,一下子成为国家债务人,不能安心写作。有一位老作家本来积极要求专业创作,现在就不敢要求了。青年作家,也没有自给的把握。有人■给作家最低生活费用,将来“成龙”后,再捐助贷金。有人■搞得紧张,希望能按照具体情况订个办法,■而影响创作。   (四)对青年作家■培养问题,有人认为放在编辑部不适当,应放到生活中去,■青年作家(如唐克斯、福庚)也想较长期地回到生活中去,担任一部分工作。有人认为放在编辑部里容易提高,如胡万■等。希望留在编辑部。编辑部人手多些,轮流下去,有人认为不必走两种极端,可依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安排。   (五)■收一批有一定水平的会员,扩大队伍,并把具有全国水平的■给全国作协。   (六)有人提出作协工作应由全体会员轮班来作,这样全体会员都有责任作作协工作,作协机关中的作家也可以有机会写作。   (七)有人建议作协工作要社会方式一些。作协领导多和会员接触,多召开些诗歌朗诵会,请作家分析古典作品,帮助新作家学习古典传统等等。 ## 三、对报、刊、出版社编辑部的意见   (一)对解放日报编辑部有意见,认为解放日报编辑部教条主义势力很大。   (二)编辑部不尊重作者,要作者根据编辑部意图开花,认为现在“放”不出来,“鸣”不起来,编辑部关系很大,编辑部的教条主义打不垮,“放”、“鸣”要打折扣。   (三)报刊和出版社的标准问题。过去新作家都是先在报刊发表文章,后出书,而现在,刊物要求高,出版社要求低,刊物不用的稿件反而能出书,这很不正常。   (四)报刊有崇拜权威现象,如叶圣陶的“干杯”和臧克家的“在毛主席那里作客”,写得不好,都发表了,后者还放在“诗刊”第一篇。   (五)有人建议上海办一诗刊,有人建议上海办一个少年儿童文学的同人什■,有人建议扩充翻译园地,报刊多发表一些翻译作品,各省出版社多出些翻译书,上海办一个翻译什志(有人认为纸张紧张,可不办)。   (六)书籍■掌握在新华书店手中,该多出的少出,不必多出的多出,建议改变这种不合理情况。对稿费问题,有人提出,现在稿费标准即使每年写十万字,也无法自给。   (七)刊物编辑有人提出,认为现在要求越来越高,而自己知识少,很难胜任,有人提出希望作家能轮流作编辑,以加强编辑部;有人提出作家当编辑不一定每天坐编辑部,可以只研究文学问题,而不管其他行政事务;有人建议编辑部人员最好少而精,建立责任编辑制,减少层次。   (八)报刊编辑部同志对如何贯彻“百花齐放”感到苦恼,究竟如何才算花?有些把党的工作写得一团糟,发不发表?有人提出一个刊物,无法容纳“百花”,建议最好刊物能够分工。   (九)关于纸张问题,上海出版部门分配不合理,如美术出版社分配5万令,用不了,新文艺出版社只分到3万令,不够,许多初版书、再版书都不能出,会影响到出版社与作家关系,希望合理介决。 ## 四、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见   (一)关于思想斗争问题,有人认为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是武装革命,没有经过应有的思想斗争,现在“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补思想斗争的课,有人认为思想斗争过去也有的,但没有充分展开。有人认为从五四以来就开始了思想斗争。有人认为过去在国统区对敌人思想斗争激烈,但人民内部展开思想斗争较少。   (二)对如何贯彻“百花齐放”,都感到具体掌握困难,掌握得太紧,一花独放,不对,太开放,也不对。对于毒草问题,有的明知是毒草,就不该放,而有人认为有些作品,即便知道是毒草,它不暴露就不能批评,而且,有些创作,起初很难断定是香花还是毒草,如王蒙的小说。有人提出不要顾虑太多,即使是■,■也会发生副作用,如闹事的学生,很多喜欢看“约翰·克里斯朵夫”,约翰是鲜花,而这些学生却只要他的个人主义,再如斯大林本以为是鲜花,却还有一分■,所以应该大胆放,不要怕被敌人利用。   (三)有人认为“百花齐放”中的毒草,理论方面容易分辨批判,创作上比较难。有人认为写人民内部矛盾,小品文容易写,而小说要求全面、典型,比较难。   (四)理论方面。争鸣的勇气还不够,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典型等问题文章很少,而何值文章,就扣上小资产阶级思想帽子,对开展争鸣不利。   (五)批评方面,有一窝蜂现象。比如对“吻”和“爱”,群起围剿,不好。有人认为“吻”等如果不这样及早打下去,也许“星星”会形成一个流派,如徐志摩的“新月派”,并且认为你如果认为“吻”写得不好,不要光批评,要自己拿出货色来,拿出写得好的“吻”来。对伍买“风格”的批评,有人提出批评者和拥护者都没有抓到主要问题,认为批评文章应该考虑周到。现在的争论有许多是人为的矛盾,把力量放到不必争的方面去,如什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谈作品的思想性,或只谈作品的艺术性,不能就说是片面;如研究国画,中国画■,有很多玄妙用语,用了就被批评唯心论,如解放日报批评一位作家的作品的介绍,说是文理都不通,令人啼笑皆非。解放日报对■的批评,形成一种祸害,虽说党报批评也可分辩或反批评,但很困难的。   (六)有人以为把现在爱情作品、抒情诗泛滥作为一种偏向,太偏激,因为过去对这类作品是压下去,现在多了一些,不足为奇,现在不是太多,而是好的太少。   (七)儿童文学中应如何贯彻“百花齐放”,有人认为儿童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分辨鲜花毒草,是否应该在一定范围。有人提出目前儿童文学清规戒律多,很多从教育观点来要求,而脱离了文学的特点。   (八)关于翻译作品,有人认为把力量放在主流上;有人认为如除主流外还可以放一些其他,以扩展读者知识,如厨州白村、尼采的作品,一些不上不下的作品可不放;有人认为对社会主义国家作品要求严些,对资本主义国家作品可宽些。   (九)有人认为生活中教条主义势力很大,不赞成就是反革命,就是小集团,这公式太可怕,如果不反掉,不能消除顾虑。(文艺处)   此件发:本部部长各1分,文艺处1分,办公室2分,存档2分。   来源:A22-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