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放”得不好,“鸣”得不够?   【本报消息】“五四”青年节下午,省会文艺工作者三十余人在省文化局会议室聚会,座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的情况和问题。到会的有演员、作家、美术工作者、曲艺工作者等。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省文艺界在今年四月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以来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先声。   “党内外团结不好,如何能演好戏?”河北省豫剧团演员宋淑云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该团副团长(演员)赵鑫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剧团党内外基本上是团结的,但也有不少问题。我们剧团有一个团长,两个副团长。我虽说名义上是个副团长,可是因为不是党员,有职无权,剧团里的重大问题都不找我商量,正团长一手包办,剧团每年的工作总结,都盖有我的手章,可是我根本不知道里头写些什么。党的领导不培养,不支持,非党干部哪能有威信?时间一长,大家有什么事也就不找我了。宋淑云接着说:我们剧团里党员跟非党员好像隔了一道墙,我到那个屋里去,一看见有两个党员在说话,就马上退出来,不然人家不是停止说下去,就是把你哄出来,何必自讨没趣?党领导上了解什么问题时,也是光找党员。实际上,有些问题党员不一定比群众了解的多。   在戏曲改革方面,大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河北省豫剧团演员陈素真说:过去,有些领导干部曾经叫我丢掉行头,演时装戏。我说,时装戏我演不了。他们就说:演不了你改行。有一个时期,逼的我真想回到开封摆纸烟摊。我本是二本腔,又有些领导干部叫我改真嗓;我不改,就说我落后保守。有一些艺人改了,不但不好听,有的还把嗓子改坏了,只得脱离了舞台。改来改去,河南梆子改成了歌舞剧,非驴非马,观众听了直叫倒好。   许多人在发言中,还谈到了对演员的培养和提高问题。陈素真感慨地说:京戏有四大名旦,直到现在没有人能赶上他们。豫剧界,有名的几个演员都在三十岁以上,新演员好的很少,真可以说是后继无人。原因是什么?许多青年演员骄傲自满,不尊敬老演员,能当个小丫鬤,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和老演员顶嘴,老演员气得直哭,也不敢说,这是老艺人和青年演员之间的矛盾。许多青年演员也不好好练功,一叫他练就装病,这就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保定市评剧团演员新艳琴说:“百花齐放”怎样“放”?“百家争鸣”怎样“鸣”?我们心里都没底。主要是领导上不组织我们学习。党和政府应当重视培养演员。她建议河北省成立演员训练班,抽调各剧团演员轮训,从政治上和业务上提高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戏曲艺术。   美术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放”和“鸣”的阵地问题。河北画报社田辛甫说:我省有许多美术作品,但没有发表阵地,只能开,不能放。他建议我省报纸刊物多登些美术作品。省文化局艺术处蔡晨说:评论文章没有阵地,属于文学方面的还好些,如有“蜜蜂”、“布谷”等,关于戏曲方面的那就少得可怜。他希望我省能很快出版戏曲刊物。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艺术处刘春风、河北画报社阎素、省文化局曲艺组组长李国春、保定市京剧团老艺人张如庭、省人民委员会李泽严等。   这次座谈会是省文联主持召集的。由于会议准备的不足,一些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作家没有参加,同时时间仓促,许多人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省文联决定最近再开一次这样的座谈会。    来源:《河北日报》1957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