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陈寅恪教授   <本报特约记者 梁诚瑞>   这几天的报纸,真个是大鸣大放,大概知名的学者,教授无不发表了议论,就是懒于发言的知识分子党员也被记者将了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已经深深地激起了全国知识界无限的关怀。怎么,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还未发表他的见解呢?   我问过一位记者,他告诉我,这几年陈先生在广东很少发表意见。他不喜欢应酬,也不常接待外人。谁若问他对百家争鸣有什么意见,他只淡然地让你去看看他的门联,不轻易发言。这使我很纳闷,为什么当代一家学者,独默默而不鸣?   许宝骙同志和我特地到中山大学去拜望这位可敬的老前辈。   初到中山大学,校园到处是茂郁的绿树竹林;几乎无处不是草地,无路不是林荫,尤其路旁几株古老的大榕树,盘藤结葛,壮亟美丽,高高地伸开四臂,浓密的树叶像托着一片片苍苍的碧云。在办公楼前,陈序经副校长指着对面一幢红色的洋楼,告诉我们:“那就是陈老先生的家。”望去那景致十分幽雅,几株南方特有的棕树,伫立在楼角,枝干高过屋顶,梢头棕叶有如一柄巨扇,兀自在摇曳,似乎怕那南国的热风闷坏了小楼的主人。门前的两株木兰花,在北方难得见到有长的那么高大的。一条小路就横在树下。   陈老先生自从来到广州,一向闭门深居简出,他那多年失明的双目,现在在阳光之下,只能模糊地辨别外界的一点影子。中山大学为他特地修了一条小路,路面上涂了几层白灰,为的是使陈先生隐约地知道那里是路。人们也只有在这小路上偶而看到这位人人尊敬的长者,闲适地漫步。   我们来在小楼下,果然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写着:   “万竹竞鸣除旧岁   百花齐放听新莺”   (按;新莺指广州京剧团一位京剧演员新谷莺。)   多年不见他的墨迹,如今看到陈老先生的笔迹如故,便觉十分亲切。走进他的客厅,我留心注意那雅致的布置。一幅马衡先生题字的中堂悬挂在壁上,含着多少故人深厚的友谊。一座玻璃书柜满都是唐宋诗词集子,有两瓶含笑怒放的鲜花,点缀着小小的书斋,呈一股勃勃的生气。我想这些东西一定是陈先生所最喜爱的。   陈老先生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客人,扶着手杖从书斋走出来。虽然他看不见我们,而我们却看见了这位离开北京七八年的老师,很高兴,心想,北京的老师们又是多么怀念着您老先生呀!他那黑色的短发已渐露斑白,而神色很好,丰采依旧,精神上是很开朗的,并不像已六十七岁的老者。   我们问候他:“您老近来可好呀!”   他说:“我的肠胃不好,睡觉不好,一动就不消化。”又说:“好吃的东西就不能吃,勉强吃了一定不好,所以凡我觉得不相宜的东西,我就绝对不吃。”   陈老的记忆力还是那么好。谈起二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可数,那年那月都记得那么清晰。他连连问到北京许多故友的近况。他关心地问起:“俞平伯还好吗?”“他在苏州的房子还在吗?”“他还是住在那个老地方吗?”“现在他还写字不写字?”“那个房子是不是它一家子住?”,许宝骙同志把所知道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他,他听了很觉安慰,连说:“那就好了!”“那就好了!”   他又问起:“向觉明(达)你们常碰见吗?”“他的家眷还住在那个地方吗?”,“他在城里办公,有地方住吗?”“王宪钧、沈有鼎还在北大吗?”,“钱钟书现在在那里?”“金龙荪(岳霖)的眼睛怎么样了?”想起沈有鼎,他说:“我和他一齐到英国去,那时我们还住在一个宿舍里呢!他是多么挂念着“老北大、清华的故友们。我们为了让他老人家多休息休息,不敢久扰。临别时,他一再握手,要我们问候今在北京的北大、清华的朋友们好!   陈寅恪先生的故友们一定也很愿意知道他老先生的近况吧!   据我们所知,这几年,陈先生的学术研究没有停止。中山大学专门派有两位助手帮助他工作。他的论文常常发表在中山大学的学报上。我看见今年中山大学学报第一期上就有一篇“论唐代的番将和府兵”是他的新作。据说,他还有些未发表的文稿。最近研究弹词,再生缘,已写好一篇文章,因为还要再修改,不肯轻易示人。目前,他还要研究柳如是的事迹,关于中国历代女子梳装的样式,他也很感兴趣。   他还和历来一样,在家里开课。中大有一位副教授正在跟他专修隋唐史。   他在广州生活上受到学校党政特殊的照顾,同学们也都很尊重这位前辈的学者。每天有人为他读报。他最近极爱听京戏,可惜广东京剧团演出的比较少。今年春节,广州京剧团主要演员被邀到中文作过一次清唱演出,难得陈老亲自出门去听赏。当他高兴地听罢归来,立即赋诗三首,还兴致勃勃地拟对联一幅,赠给这个京剧团。而尤其赞赏剧团中新谷莺、华兰苹两位演员。   对联是这样的:   “古董先生谁似我,   新花齐放此逢君”   (按:古董先生,古作“陈”解,指他自己,“董”指中大教授董每戡,因为看京剧时,有董君陪同。此句出自桃花扇曲词。新花齐放,“新”指新谷莺,“花”指华兰苹,“花”与“华”通,新华齐放取百花齐放意。)   诗是这样的:   陈寅恪教授新作 ## 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团及票友来校清唱即赋三绝句   暮年萧瑟感江关。城市郊园倦往还。来谱云和琴上曲。凤声何意落人间。(张淑云孙艳琴两团员及任凤仪女士)沈郁轩昂各有情。(谓诸男团员及票友)好凭弦管唱升平。杜公披雾花仍隔。戴子听鹂酒待倾。(新谷莺华兰苹两团员未来)红豆春生翠欲流。闻歌心事转悠悠。贞元朝士曾陪座。(四十八年前在沪陪李瑞清文观谭鑫培君演连营 寨后数年在京又陪樊增祥文君演空城计)一梦华胥四十秋。   祝南、季思、每戡先生一笑    寅恪   (来源:《光明日报》195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