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农学院农机系教授对高教部和院党委提意见   <杜增瑞>   本报讯 在南京农学院整风运动中,农业机械化系教授们就农机系存在的设置、设备、教学等问题向高教部和院党委提出批评和意见。 ## 问题来自何方   农机系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设置的。系主任吴湘淦说:“高教部对成立农机系考虑是不慎重的,起初宣布到南京工学院,后又宣布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最后决定留在‘南农’。几年来,农机系遭遇到很多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机系是为农业服务的,但它属于工科性质,需要大量的设备。农学院的设备经费很少,院领导上虽已对农机系进行了照顾,将全院设备经费的二分之一以上拨给农机系,但“供”、“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很大。彭嵩植讲师说:“农机系许多重要的设备都没有,需要成立十四个教学试验室,现只成立了四个混合试验室,还是残缺不全。好几门课的试验都要到‘南工’、华东水利学院、省农业机械修配厂去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理论和实践脱节,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农机系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六十余名教员中,教授总共只有四名(包括专业课和基础课),讲师也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助教,不少课由助教单独开课,与提高教学质量有矛盾,与助教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也有矛盾。 ## 高教部的“拖”字诀   很多教师谈了这些情况:几年来,农机系一次又一次地向高教部和院党委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系主任每到北京开会,高教部的副部长和司长每到南京视察工作,都提出系内的困难,但得到的答复总是“慢慢想办法”、“尽量想办法”之类的话,继之又总是“拖”、“等”,没有什么下文,问题解决得少,基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王志文讲师批评院党委领导人员过去不但不深入到农机系了解实际情况,反而指责农机系要求太高、特殊化,不支持解决问题;1953年系主任吴湘淦直接写信给高教部反映系内困难,要求解决,还被院党委批评为无组织、无纪律。他说:“难道向上级要求解决问题也是无组织、无纪律吗!”近一、二年,院党委开始逐渐了解到农机系的情况,但在支持解决问题方面,还不是很积极的,有些院方可以解决的如实习用房、拖拉机驾驶场地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机系为保证教学最低要求,需要设备经费五十万元,直到最近,高教部才口头答应拨给十一万元,但农机系购买设备欠的外债就达十六万元,教员们说:这笔钱单还债也不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 学用脱节,有苦难言   农机系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内容是教条主义的一套,不适合南方的特点。在这方面,教员们的意见是:过去高教部规定的教学大纲限制得太死,灵活性很少,高教部管得太多,学校的权力过小,因而制订教学计划也只好跟着教学大纲搬。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学不能完全使用,业务部门和学生都指责院方,院领导上埋怨农机系,系内有口难言。 ## 教员们的愿望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员们提出了好几个方案。许多教师要求把农机系和“南工”农机专业合并起来,单独成立农业机械学院,下设两个系:农业机械制造系;农业机械化系。大家认为单独成立农业机械学院的好处很多:第一,农机系和“南工”农机专业的两套设备可以共同配合运用,更多地发挥设备作用,避免设备重复,经费浪费;第二,人力集中了,可以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农业机械的制造、修理、运用三方面也可以较好地配合。系主任吴湘淦、副系主任吴起亚还建议把南方农业机械研究所和农业机械学院住在一起,以便加强联系,互相交流,把研究、设计、制造、修理、运用统一结合起来。潘君拯讲师主张首先要把农机系的目标明确起来,如系培养北方旱作物地区的人才,就把农机系合并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去;如系培养南方水田地区的人才,单独成立农业机械学院,下设四个专业:设计专业,制造专业,修理专业,运用专业,教学的内容,教员们认为必须改变,不能照搬苏联的和北方的一套,要适合南方的具体条件。其次,如果不可能单独成立农业机械学院,农机系设在农学院也未尝不可,但高教部必须要纠正官僚主义作风,切实解决农机系设备、师资、用房场地等困难,农机系设备经费的标准应该和工学院一样。再次,也有一部分教员认为既然农机系属于工科性质,干脆把农机系合并到“南工”农机专业去,但不少教员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把为农业服务的农机系完全归附到工学院是不恰当的。   (来源:《新华日报》1957年6月6日。原题为:“农机系设置问题应该及时解决\南京农学院农机系教授对高教部和院党委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