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消费与全民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吴景超> ## (吴景超:1957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者的话〉: 1957年在党整风期间,经济学界的右派分子和社会上其他右派一樣,向党发动了疯狂的进攻,阴谋复辟资產阶级的经济学。由於全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给右派以狠狠的打擊以后,右派的罪恶阴谋被揭穿了。为了进一步揭露右派的反党面目和彻底肃清右派思想的影响,我们将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一些右派分子解放前后发表的文章,选了一些,同时並将人民公敌蒋介石、阎锡山的文章也选入了二段,编成本书,以供批判时参考。]   在英美等社会中,失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因商业循环而引起的失业,因为影响的人数太多,所以最能引起社会的注意。商业循环,似乎是工业化的国家所必有的现象。美国自一七九五年起,至一九三七年止,商业循环,一共有十七次,平均每次的时间,是八年以上。英国自一七九二年至一九一三年的统计,表示商业循环的时间,自五年至十一年不等,平均也是八年。商业循环所引起的大规模失业,以第二次大战前所发生的一次为最甚。在英美两国,失业的人数,在最严重的两年,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英国最严重的两年,是一九三一与一九三二。美国最严重的两年,是一九三二与一九三三。   最近一次的商业循环,情势极端严重,因而引起经济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兴趣,也非以前任何时期所能比拟。现在英美的学者,对于商业循环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付的方法,似乎已有一致的结论。简单的说,他们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发生,乃由于社会的消费与投资,不足以吸收社会的总生产。预防的方法,应由政府计划,先看社会中的人力,如欲达到全民就业的地步,社会必需要有多少消费与投资。然后政府根据搜集到手的一切统计,应预测来年公家与私人可能的消费与投资总数。假如这个总数,可以维持全民就业,那是最好没有。假如这个总数,不能维持全民就业,那么政府便应设法,从加增消费与投资两方面着手,以达到全民就业的地步。我们都知道,在商业循环的不景气阶段,生产者有货销不出去,所以厂主要将一部份工人解雇,这些解雇的工人,不但自己失业,且因失业之后,消费减少的缘故,连累别人也要失业。在这种危急的时候,假如政府挺身而出,把销不出的货物,都买下来,那么生产的工人,自然不会受到解雇的待遇,失业的恶氛,从此便可云消雾散。所以政府如能以全民就业为其施政的一个主要工作,商业循环的不景气阶段,应当是可以免去的。   我们上面所说的达到全民就业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方法,随时都可以应用的。另外还有一种办法。便是从影响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下手,比较所花的时间多些,但似乎是一个更基本的办法。   近来研究商业循环的人,发现不景气的现象,常由生产品工业起始。所谓生产品工业,就是制造生产工具,如机器,以及生产工具的基础,如钢铁等工业。建筑业也是生产品工业的重要部份。美国在上一次不景气发生的时候,生产品工业的出路,大为减少。在—九二九年以前,美国的净投资,也就是用于购买生产品工业出品的花费,常在二百五十亿元左右。但在一九三二年,竟降至十二亿,一九三三年,也只有六十六亿。这两年净投资的减少,与失业人数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儿便有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投资会减少呢?一九二九年以后,投资的数量,为什么不能保持以前的水准呢?   也许有人以为美国自一九二九年起,存款减少了,想发展事业的人,没有资本可以利用。这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在投资减少的时候,社会上可以利用的资本还很多。   真正的解释是,投资的减少,是因为投资者瞻望前途,觉得获利并无把握,投资者所以花钱去建厂屋、买机器,并非因为社会上有现存的资本,可以利用,而是因为他觉得现在花钱,将来可以获利。假如他觉得现在投资,将来无利可图,那么社会上即使有人肯不取息借钱给他去投资,他也不顾接受。   我们可以再问一句,为什么新的投资,加增到一个程度,便没有获利的机会呢?答案是:一切新的投资,最后的目的,是在加增消费品的供给。譬如投资于一新面包房,最后的目的,乃在加增面包的生产。假如面包的消费,是与日俱增的,那么投资于新面包房,便有利可图。万一面包的消费,其增加不能与新投资的加增成正比例,那么新面包房即使增设,新制出来的面包,总有消不完的一天。到那时,再也没有人肯投资于新面包房了。举此一例,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美等国的经济制度之下,新投资不能作直线的上升,而是有涨落、有升降的。   要打破这种矛盾,冲破这个难关,应当设法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缩短贫富的距离。换句话说,应当减少富人及穷人的数目,加增中同阶级的百分数。这种分配状况,可以加增消费,减少储蓄,使全民就业的目的,易于实现。   关于这个提议,我们得举一些统计来说明。在英美等国家中,因为分配不公平,所以少数人可以分得大量的收入。以一九四五年的收入来说,收入最多的百分之十的人,分到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九。收入最少的百分之五十的人,只分到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二。这是分配集中的情形,可是储蓄集中的情形,尤为显著。最富的百分之十的人,其储蓄占全部的百分之五十三。收入最少的百分之五十的人,其储蓄只占全部的百分之三。换一个观点去看,大部份的储蓄,都是收入在五千元以上的人所供给的。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人,不但没有储蓄,还要借债过日。   在这种情形之下,有很多人的需要,并没有满足,而且因为他缺少购买力,也无法满足。消费是可以增加的,而且从人民福利的观点看去,是应当增加的,但因分配不公平,大多数人缺少购买力,消费无法增加。另一方面,有许多人收入太多了,用都用不完,于是便把一部份储蓄起来。储蓄起来的收入,有时超过了投资的需要。这一部份的钱,既不用以消费,又不用于投资,结果只是造成失业,促使不景气的降临。分配不均与失业问题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是很密切的。   我们可以把国民收入看作一湖春水,其向外流出的途径,共有两条,一是消费,二是投资。现在英美等国家中的问题,是要加宽消费的河道,使较大量的国民收入,可以从这条河道流出。在高度的工业化国家中,投资的河道,可以缩小一点,因为在这种国家中,特别是美国,新投资的需要,已没有五十年前或一百年前那样迫切。如达到了这个目标,政府应当利用各种方法,如社会保险之类,从富人的口袋中,拿出一部份钱来。富人的钱少了,自然能够储蓄的数目也少了。储蓄的数目减少之后,社会也不必时在资本无出路上着急。从富人那儿拿出来的钱,如转移到贫苦的人民手中以后,社会上的消费数量,自然会有显著的加增,因为穷人之不大量消费,并非因为他们无此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购买力。   这种分配的改革,连带的要产生工业组织的改革。这种改革,其目的在改变目前生产品工业与消费品工业的比例。在英美等国家中,生产品工业的比重,应当降低;消费品工业的比重,应当提高。消费品工业的生产,自然是为满足人民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品工业的生产,只要能维持一切生产事业的效率,使其不要降低,就算满意了。这个目标,是可以较少于今日的储蓄量去达到的。超乎这个数目的储蓄,便失去其功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分配的改革,可以使英美的社会,更为公平,更能提高大众的生活程度,更易达到全民就业。    七月五日于清华园。(选自“世纪评论”,第2卷第6期,1947年,第5—6页)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中国资產阶级右派经济言论批判参考资料》,195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