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严的管教青年是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映   <清华大学、钱伟长>   《新清华》编者按:钱伟长是以教育家,青年导师自居,在教育的战线上公然地宣扬资产阶级思想,诋毁社会主义教育。钱伟长贩买一些什么样的私货呢?   首先,高喊不要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办教育挂两个牌子”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的”,“不要用阶级分析(在市委座谈会上的发言),不要对青年进行教育,“三十而立”,“对青年的缺点要容忍”(对热8同学讲话);以至不要学习政治,不参加政治活动,和宣扬纯技术观点(在力学班的言论)等等。显然是在诋毁社会主义教育,要拉青年离开社会主义,用资本主义思想来侵蚀青年,让他们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次,借口反对“束缚”青年,发扬青年的积极性的美名,反对当前党对青年所进行的集体主义教育,且恶意地说成是封建主义教育的复活,“借户还魂了,”(见“过严地管教青年是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映”一文),说今天的教学改革是教条主义(见“旧清华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教育改革是教条主义”一文)来反对今天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方式、教育内容;宣扬“走私”“私淑”来反对服从分配(见195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钱伟长语重心长谈矛盾一文),使青年不服从国家需要,走上个人主义的道路;又借反宗派主义之名,不要党团来进行青年思想教育,使青年从组织上脱离党、团组织。   第三,积极宣扬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个性发展,宣传青年爱干什么学什么就干什么学什么。这与钱伟长在教学上反对培养干部的计划性,反对确立培养目标,教师爱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爱学什么就学什么,这种盲目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他在教育路线上的两个方面。他又宣传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宣传“写文章成名”,搞“科学成名”,宣传“奖金”、“付博士”等等不考虑国家利益的极端腐朽的个人名利思想。这些思想迎合了青年中的落后情绪,毒化了青年思想。   钱伟长就是这样,从思想上、组织上来与党夺取对青年的领导,展开两条路线的斗争。企图破社会主义,立资本主义。企图阻碍培养青年成为工人阶级的知识份子;引导青年成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1957年12月 ## 【原文】   “教育”原本是很好的字眼,它包含着培养的意义,主要是引导青年向正当的道路发展,使他们热爱祖国,有知识,有朝气,敢作敢为。但是有些人对“教育”的意义理解不同。一谈到“教育”青年,就代表着一套无数的清规戒律,对青年划地为牢,不要青年这样,不要青年那样,他们为青年选择的正当道路是:循“规”蹈“矩”,老成持重。在方法上也过於严厉,用群众的压力,甚至於引用体罚。这样的“教育”,消极限制过多,引导鼓励太少。平常说某某青年怎样,应该“教育教育”,就是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的。   为什么积极的字眼会发生消极的作用呢?为什么把教育培养理解为限制管教呢?这不仅是反映了干部水平问题,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残余。今天我们的社会制度已经根本改变了,但是,从整个社会看来,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封建社会对青年的“教育”有一整套,现在我们虽然已经不用那一套“老成持重”,“温文典雅”的字眼,但是这些字眼的某些内容却在“服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等另外一套字眼内借尸回魂了,有许多对青年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是借助於“服从祖国需要”这样的光辉的字眼里混了进来,新名词混进了旧内容,确实迷惑了不少青年,束缚了不少青年。   过去在旧社会里,青年为生活为出路受到很大的社会压力,这种社会压力和虚伪,黑暗,阶级压迫,不平等,腐败等为青年所厌恶的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青年在这种情况下就起来反抗,他们在那时候受到的压制,和他们对於这种压制所发出的反抗,是和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正义感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们的朝气勃勃的行为在人民中间得到了同情和鼓励。但是在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走着富强幸福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的社会代表着正义,光明,友爱,团结和进步,这是青年们和我们所有的人民所乐於走向的道路。为了走这条道路,青年们自觉地虽然不习惯地接受了约束和管教。这正是证明了我国青年普遍要求进步,珍惜自己的和祖国的政治道路和热情。但是约束和管教太多,终究是和发挥青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假如,我们在青年热烈要求进步,热烈爱护祖国的进步的基础上,打破了许多不正当的约束和管教青年的清规戒律,使青年的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能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岂不是更好么?   “中国青年”在“青年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讨论中,所发表的几个青年的呼声,决不是个别的。我也曾看见过活泼的青年渐渐地变成沉默寡言,青年们自小在一起的好朋友,因为怕被检查搞“小圈子”而渐渐疏远了,正当的生活爱好和业余特长受到了限制,一切好像都有顾虑,甚至像吃根冰棍都可以算做生活浪费。这样动辄得咎的生活,显然只会伤害他们的锐气,是无益於青年的教育的。妇女的服装问题是一个明显的事例,要不是大擂大鼓的宣传鼓动,妇女的正当的爱美要求可能仍旧在所谓的“舆论”的群众压力和封建残余思想压迫之下抬不起头来。正当的男女恋爱在所谓生活不正派的帽子下给封建礼教压制着。“批评和自我批评”本来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是代表着同志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基础上的互相帮助。在科学工作的范围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指公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讨论,以便取长补短,求得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绝不是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事,都提高到原则上来批评一顿。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主要的原则性问题上友爱地进行是有好处的,如果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没有“对象”找“对象”,则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在目前,这样代表着友好和关心的字眼,象“帮助”和“批评”,都变成了“管教”的代名词,实在指出了我们的封建残余是根深蒂固的。   青年人是富有革命性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革命性和创造性对革命事业的好处很大。如何发挥他们的革命性创造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对青年人的一举一动,首先应该从积极方面来考虑。这样容易同情青年们的一些行动,就容易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长处。相反地,如果永远觉得他们有毛病,就会发生管教过多的现象。青年人不大顾面子,而我们则死要面子,於是,如果不认为这种不认面子的“青年行动”是青年的积极方面,就会发生抵触,就会找出一番大道理来压制他们。如果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从积极方面来考虑,也可以变成不好的性格。如坦白大胆,好发表自己的看法,工作积极,肯负责任,这样优秀的品格,也可以看成好表现自己,自高自大。学习努力,有独立见解,可以说成是个人英雄,标新立异。同样一个行动,如果从不同态度去分析,就可能得到两个极端相反的结论。   青年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他们的志愿和理想的问题,他们在很早的年代就在为自己考虑如何把他们的热情贡献给祖国,但是,他们从初中到高中,进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四个步骤上要连闯四关。这四个关的把关将军,好像很少同情他们的正确要求的。给他们树立着很多清规戒律。在学生升学的问题上,教师和青年团组织是应该给予指导的,这种指导是在学生志愿的基础上来正当地引导,和他们谈谈,了解他们的志愿和要求,多向他们介绍一些知识和情况,使他们了解得更全面,以便更全面地决定他们的志愿。但是,在不少地方我们做的却不是这样,而是硬性地过多的限制了学生的志愿。有一位爱好农业而具有一定基础农业生物知识的青年,在今年却偏偏把他“动员”到师范学院去了,而且限制只能在某某省的师范学院,才算是“服从了祖国的需要”。这样热爱农业的知识青年,不正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吗,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动员”他学本省的师范学院呢。   大学毕业以后,学非所用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有意见给你扣上大帽子。我们强调了服从需要,很少照顾到个人的志愿和专业的培养,使青年在这些问题上受到了不应有的过多的限制。积极为这些问题提出意见的青年,总是被认为落后分子。青年要求把学过的东西充分地用来为国家服务,难道不是更合理吗?   对待集体主义的了解上,问题也不小,把集体主义理解为简单的共同行动,一律要求平均主义。科学中的集体主义是这样理解的: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目的,大家在不同的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劳动,互相尊重各人的劳动,共同求得科学的进步。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有一得之见,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是科学工作里的集体主义。决不是说人人都做一样的工作,唱一样的调子,因为每个人的劳动条件不同,历史过程也不同,性格不同,不可能要求完全一样,看法也完全有所差异,但是只要共同为一个伟大的目标工作,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就是集体主义的主要方面。   总之,对青年的清规戒律是太多了,管得太紧太厉害了,我们反掉了自由主义,而让封建主义的残余从后门钻了进来。清规戒律就是不相信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就是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残余。青年的革命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可贵的。社会就要依靠这种革命性来推动进步的。只要青年懂得了大前题,实际上极大多数青年早已了解,早已有一定的觉悟程度了,这就可以放开一些,这样反而会鼓励青年们积极进步的热情。   成年人一代不要要求青年也盲目服从,今天能大胆发表意见的虽然发表的意见不一定成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青年,而老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也不一定是好青年。从青年来说,要虚心学习成年人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长期劳动所积累下来的,但是也不过分地相信这些长期的经验,因为人类的经验不断地在创造在发展,青年人正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将来和明天,这一方面,总是代表着进步的一面的。   (来源: 原载《中国青年》1956年第15期,选自《捍卫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清华大学新清华编辑委员会编,195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