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古   <公刘> ## (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当过三年刺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更两度出守杭州。他们在任时不但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而且有着重大的政绩。他们都是在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的人物。   踏遍名山,掬遍湖水,   都为了探访先贤遗迹;   何处有白居易的青衫?   何处有苏东坡的布履?   满怀壮志,屈居杭州小吏!   长夜忧愤,毕生颠沛,   只换得千锤黄粱,三百诗句…… ## (二)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的大诗人,曾寄寓杭州孩儿巷。他写下了为数惊人的爱国主义的诗篇,中年投笔从戎,到过当时的最前线——汉中一带。他是诗人和战士相结合的典范;我国诗歌传统中学剑四十年。   ——摘陆放翁诗   腰间系剑,怀中揣笔,   走遍蜀山吴水,   昏庸当道,戕尽了男儿志气,   报国无门,何处能跃马杀敌?   仰天悲歌,远望登高,   胡尘滚滚,难见中原风貌;   愿将“剑南诗稿”,   换取汗马功劳!    原载《新观察》一九五六年第二十二期。 ## 〔说明〕   公刘在《新观察》一九五六年第二十二期发表了组诗《杭州诗稿》,其中有《怀古》二首。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公刘的一些诗也受到批判。自一九五七年十月至一九五八年一月,先后在《文艺报》、《解放军文艺》、《新观察》及《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对公刘的二首《怀古》诗进行了批判。   这些文章认为,《怀古》二首,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是不好的,是公刘射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箭”。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诗人”》一文认为,“公刘之怀‘古’是有感于‘今’,这两首诗不但流露了公刘肃反后的阴暗心理和消沉颓废的情绪”,而且“也明显地反映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党、对今天社会制度的攻击。”)   《公刘仇视什么?宣扬什么?》一文认为,公刘“感到‘长夜忧愤’、‘仰天悲歌’、‘毕生颠沛’、‘报国无门’,而且竟然用‘昏庸当道’、‘胡尘滚滚’这一类的恶毒字眼来发泄他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仇恨,稍具天良,何至如斯!”   《浩然巾下面的脸相》一文认为,“公刘到杭州‘踏遍名山’,‘掬遍湖水’,寻找江州司马的青衫之泪,寻找苏东坡的布履,其实不如说他在寻找可以借题发挥、辱骂祖国现实生活的题目。”   《公刘近作批判》一文认为,《怀古》二首,是“将古比今”,“借酒浇愁”,“矛头是指向党的”,表面是追怀白居易、苏东坡,实际是抱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情,借以“自况”。“由于生活的空虚,由于与人民的疏远,由于对斗争的脱离,便失去了现实的深刻的认识与细致的锐敏的感受,便失去热烈的情感。不从生活态度和斗争实践去寻求解决的办法,片面地在语言韵律上,表现技巧上加油用力,乞灵于古人和洋人。名曰继承传统,结果只是自投形式主义的罗网中。公刘的某些所谓怀古诗,这一倾向表现得是很突出的。公刘的《西湖诗稿》便是极端显著的例子”。《怀古》二首“既无新的意境,文字又多不通,给人雕琢、破碎的印象”。“只为了追求酷肖旧诗词,不惜雕琢到破碎不通的程度:……‘掬遍湖水’,‘远望登高’以及‘愿将剑南诗稿,换取汗马功劳’,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文句,堕入如此恶趣,除了由于生活空虚,还能找到什么说明呢?”“脱离生活所给予诗歌的消极影响,当然不限于形式的僵化与内容的空泛;更重要的,它势必给诗染上一种病态。”“头脑不健康,对现实的反映则势必颠倒错乱起来。”   刘岚山《诗穷而后工》一文给公刘的诗以极高的评价:“我国当代诗人中,公刘才华横溢,诗思锐敏,这是大家早就公认的,他深入生活,接触面广,博学多识,这从他过去的作品里也可看出;他以真实为诗的生命,为人民敢说真话、敢说别人不敢说或只能小声说的话,而且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杭州大学 何寅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