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笔   <河南、钱继扬> ## (钱继扬:作家,河南《奔流》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作者署名“罗夷”)   编者注:在“生活 思考 最强音”总题下的三篇文艺随笔,曾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在洛阳出版的音社文艺丛书第一集《迎春的旗》上。 ## 一 唯美主义的末日   当过去作家们对于吟花弄月和赞美女人感到兴趣时,唯美主义真是交了红运,而“美”,却随之被放逐到娼妇的地位了。   唯美主义来自西欧十九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领导者是英国的王尔德,他的全生涯便是享乐的,人工的,肉感的倾向的表现,这种倾向,影响了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坛,那时,艺术和现实分了家,艺术和人生也倒置了关系,人们只追求空虚的“美”,内容是不问的,人类生活没有上进,“美”也被奸污了。   我们中国有一个时期,大概因为某些作家生活太好,也提倡唯美主义,现在虽然炮声震醒了他们的享乐梦,可是少数无聊的作品还是有。   我们要正视现实,我们的“美”的观念是:愈人性的,愈真实的,愈明确的,则愈是“美”的。   唯美主义开始走进墓穴,把“美”从娼妇的地位解放出来。 ## 二 与主题作战   最近,接到好些写得很好但是没有主题的稿子,这我相信那些作者决不至于连主题都看不出,而只是不知道与主题作战的道理。   当题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遭遇时,主题便产生并且向作者袭击,胆小的作者,退却了,胆大的,却能制胜它,随心所欲的驱使它。   制胜主题常常是一幕激烈的搏斗,主题有时像猛虎,使作者不敢逼近。但是我们是人,只要人还有思想感情,还懂得爱和憎,荣耀和耻辱,只要世界上还有真理,我们为什么不能使这只猛虎驯服在我们正义之鞭的下面呢?   我们都知道文艺和人类社会的正当关系,那就该与主题战斗;否则,宁愿不写,也不能屈服于主题啊! ## 三 谈伤感主义   不晓得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发现了“抒情主义”的同义语“伤感主义”。直到现在,许多青年朋友的作品里依然充满了肉麻的呻吟,无谓的咒咀,这是中了多深的毒啊!   假使抒情就是伤感,那我们真不敢想像这个世界会“寒冷”到什么地步,人类不早都悒愁死了。   事实上,伤感主义者所骂的人性,并不是没有一点“热”存在其间,问题是怎样诱导“热”,扩大“热”。   抒情的作品的真正意义,便是对于“热”的诱导和扩大,借着它,使人间有快乐,有生气。   抒情人类的本能,而把抒情误解为伤感的人,却违背了人性,拚命制造足以致人死命的呻吟咒咀,于是消极来了,悲观也来了,自杀,堕落,这是谁的罪过?   开口“烦恼”,下笔“流泪”的先生们,安息吧! ## 四 思想   论及文艺作品的价值,思想是第一义的,任何作品的永垂不朽,不是由于形式之美,而是因为它有深沉而正确的思想。   一个健全的作者,他不仅用眼看着世界,用耳听着世界,最重要的,是用脑思想着世界,当它有所感受,要立刻通过思想而成为主张,从作品发表出去,从而教育人民怎样思想怎样斗争,这样的作品是有价值的,必能永垂不朽。   新的时代逼迫着我们努力思想,只要我们的眼睛耳朵脑子没有毛病,只要对事象有理解的热心,对人类命运有严肃的关切,那我们决不会贫乏于思想,相反的,我们的思想却像潮水一样的涌进作品里面,而在人类社会的改善事业上显出最伟大的力量。   我们勇于思想,我们的思想永远服役于适合这个时代的善的观念上。 ## 五 “我”   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写着“我”字,然而,同是一个“我”字,它的含义竟有天渊之别。   一种“我”,是仅仅指作者个人,代表作者一己的悲欢的,就文艺的作用来说,那种“我”是毫无意义的。   当社会意识替代了个人意识,个人的悲欢搓合在时代的悲欢里,“我”的意义也随着改变了。那种“我”,很少指作者自己的,大多数的场合,作者都借“我”来传达一个时代的感情和愿望,那个“我”的言语,是大多数人所想说的,那个“我”的意志,也常常被作为大多数人的行动的指针。   文艺的作用是由披露现实到改善现实,作者必须对世界有热望,而最大限度的献身于改善事业,然后,他的“我”字才有价值。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万人之我的“我”,而不是妹妹爱“我”,“我”爱妹妹的“我”。 ## 六 和生活拥抱   现实生活,是作者的创作主题的源泉。   作者的战斗的意志,投入战争的烈火里面,由于战争所掀起的各色各样的新的生活事件,激发了作者的多样的情感,使他们燃烧的热情便歌唱了出来。但是由于政治要求的过于迫切,也由于作者自己的兴奋和力量的强弱的悬殊,更由于不能和生活内容相拥抱,所以往往使我们看到了廉价的表现,写英勇的士兵老是那一套,写汉奸的嘴脸又老是那一套,在抗战初期,存在新文艺里面的这个“差不多”倾向,一直延续滋长着。   我们并不勉强要求每篇作品都“有关抗战”。以通过大众的新的感觉,真实情绪,去反映生活,同时也是提高生活的作品,才是与抗战有利的。   越是生活的越是美的,作家的意志,必须更深刻更伟大的和生活拥抱。 ## 七 份 量   作家们:请提起来你们自我批评的精神,秤秤你们的作品,有多少份量。   应当常常自己问一问自己:“我写着,写着,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呢?………”   作品的份量,是作品的强度,深度,阔度,硬度的综合,看作品能不能使读者由感动,认识而思考?这不是叫你用笨重的石头来给内容做一件外衣。合适的包裹着内容的形式就是份量,而技巧的份量,是作品的新鲜,色调,光采和形象。   作品从编辑部到排字房到机器房,经过了多少人的血汗才被印出来,我们怎么好意思厚着脸皮让自己屁一样的轻的东西硬要印出来呢?   我们渴望着所有被印出来的作品,都有很重的份量,起码,我们作品的份量也得胜过所用的铅字的重量!    来源:《苏金伞右派集团言论与作品》(河南省文学美术工作者联合会,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