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专区蚕桑生产遂年下降   <牛剑、吴慧秀、陈学乐>   新华社南京20日讯 江苏省苏州专区蚕桑生产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各级领导对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存在着重粮轻桑思想,特别是自从贯彻执行维持蚕桑生产的方针之后,更加放松了领导。同时,在发展蚕桑生产中也只注意发种收茧,忽视了对桑树的加工培育。由于各地对桑树增育较差,因此桑叶产量逐年下降,1955年每亩桑田平均产叶五百七十斤,今年仅达四百七十二斤,较1953年下降17%。   第二,在有关政策处理方面,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如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规定整块桑田没有统购任务,但和粮田相连的零星桑田统购时不予扣除,因而不少地方挖掉了零星桑树改种粮食,有的在整块桑田内间种了杂粮,群众形容说:“现在的桑田好象杂货店,有长有短(指玉米和杂粮)有红有绿(蕃茄,辣椒和蔬菜),张灯挂彩(刀豆丝瓜),东倒西歪。”因而,大大影响了桑田的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在合作化运动中,有的地区对桑树的处理也不够妥当,折价普遍偏低,一般的每亩桑树只有二十多元,有的甚至还不到十元。无锡最新卖区有些社每亩只折价六元二角,而且规定二十五年还清。同时,还有不少地区对社员自留地的桑叶规定由社贱价统一收购,引起了群众不满,造成大批砍伐桑树的现象。据全国不完全统计,去冬今春共挖掉桑树近六千亩。此外,还有些地区在筑路,修圩、开河,建堤以及改变耕作制度,调整棉粮面积等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也盲目挖掉了一部分桑田。   第三、桑茧收购价格偏低。从产值来看,蚕茧收益比农业收益低。1955年全区每亩桑田全年养蚕产茧六十五斤四两,收入五十元七角七分,而一亩粮田一般可产稻、麦七百斤,收入五十九元五角,每亩桑田的蚕茧收入比粮田少收八块多钱。群众认为养蚕植桑无利可图,大大影响了经营蚕桑的积极性。   来源:1956年9月20日新华社南京讯,新华社《内部参考》。   · 来源:   美国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