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打不散的公共食堂   <隋性初>   常熟县的农村公共食堂,目前共有八千一百一十个,参加食堂的有二十四万五千零九十一户,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二。一年来,它同全国各地公共食堂一样,在彻底解放妇女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培养人们集体主义思想、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受到了广大社员的热烈拥护,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说:“公社是座幸福桥,生产从此大提高,办了食堂双保险,生产生活步步高”。这朵在大跃进、公社化运动中开放出来的鲜花,正在越开越鲜红,越开越绚丽。 ## 办食堂是广大群众的要求   可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看不到这些。他们说:“公共食堂是少数干部要办的,群众并不自愿。”这完全是瞎说。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公共食堂创办的过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公共食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是一阵风吹起来的。我们常熟农村里,在过去,特别是合作化以后,就有“种用汉子互相帮,烧茶带饭理应当”的习惯。每逢大忙季节,三家、五户的串工烧饭,这正反映了群众集体生产的需要。一九五七年冬和一九五八年春,全县人民为夺取粮食高额丰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冬春生产运动。随着大规模的积肥和兴修水利运动的全面展开,集体劳动和分散生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一家一户的自烧自炊,社员的出工歇工迟早不一,影响了劳动效率的提高。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迟上工,早歇工,三往三返急匆匆,一天只能干半工”的局面。这时,白茆乡开挖濂泾塘的民工们,就在工地上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公共食堂。这个食堂虽然很简陋,却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好处,大大便利了群众的生活,减少了来回往返的时间,保证吃上了热饭热菜热茶水;工效迅速由每人每天挑土二方提高到三方半。这一新的创造,被四面八方前来参观的人们迅速地传播开来,激起了广大群众办食堂的强烈愿望。在整个冬春生产运动中,全县就有四十一个乡、三千九百个高级社先后创办了五百三十五个临时性的工地食堂和小队食堂,定期和不定期在食堂搭伙的达一万五千多人。这就是常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雏形,也是全民大办公共食堂的起点。一九五八年紧张的夏收夏种前夕,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妇女的迫切要求下,全县每个高级社,都办起了一个到十几个公共食堂,参加搭伙的农户达百分之四十左右。由于这些农忙食堂的建立,使许多妇女再不需要起三更,摸半夜,田里家里两头忙,可以顿顿吃现成饭,一心一意搞生产了;单身汉和家里没有辅助劳力的农民,也不要“做一顿,吃三餐,吞冷饭,喝馊粥”,可以顿顿吃暖、吃新鲜了。大家都亲身体会到公共食堂的好处。夏忙结束后,有半数以上食堂,因群众的要求就转为常年食堂。人民公社一成立,广大群众对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他们纷纷写申请书、决心书,争着把房子和锅铲等炊事用具借给食堂,没有灶头,就自己动手砌。农村公共食堂就象雨后春笋一样全面兴办起来。在深翻秋播的大忙阶段,参加食堂吃饭的达到二十五万七千六百九十九户,九十二万三千二百二十五人,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八。以后,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了几次整顿,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央“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方针,在今年麦收后口粮全部分配到户的基础上,全县公共食堂越办越巩固,越办越好了。   今年上半年,我们有少数基层干部,曾经偏听了一些富裕中农的叫喊,受到右倾思潮的影响,一度有过停办食堂的错误做法。但群众的态度怎么样呢?食堂停了,再办;散了,再合拢。王庄公社福寿大队十一小队的干部,一度强调缺乏蔬菜,缺少房子,准备停办食堂,但群众坚决不同意。全队七十八个妇女,一夜就垦种了十八亩蔬菜,社员邹小金还将多余房子让给食堂使用。这个小队的干部终于检讨了自己的右倾思想,又继续领导办下去了。三兴公社三大队有个食堂停办后,群众曾写大字报批评了干部,贫农宋文庆和女社员朱秀英说:“过惯了集体生活,拆散了什么都不惯。”他们就同另外五户社员合伙烧饭,吃了两个月“小食堂”,一直坚持到食堂恢复为止。试问,这难道不是群众的迫切要求吗?如果食堂是强迫命令办起来的,那为什么它会办得这么多,这么快,这么好,要它停也不肯停?社员说:“不办食堂,那还了得,办了食堂,雷打不散。”这是对右倾机会主义者污蔑食堂的一个最有力的抨击。 ## 办食堂能够大大节约劳力   有人说:“办了食堂,并不节约劳动力,对发展生产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公共食堂建立后,一家一户的繁重而琐碎的家务劳动变为社会劳动,这样就使广大的劳动妇女,摆脱了繁琐的家务劳动,获得了与男子平等地参加社会劳动的条件,从而彻底解放了妇女劳动力。白茆公社七大队,三百多户,有三百十二个妇女,过去经常在家做饭带孩子,根本不能参加农业劳动,或者只能抽空作些附带劳动。建立公共食堂后,全队十一个食堂只有二十四个管理员、炊事员。这样就有二百八十八个妇女无牵挂地参加农业生产,提高了劳动出勤率,全队八个月中共增加四千五百八十个劳动日。她们在劳动中,包了三千多亩水稻的田间管理任务,使大多数男劳动力腾出手来,投入大规模积肥运动,保证了全队四千一百一十亩稻田不仅普遍施足了基肥,而且追肥达五次之多。现在稻子丰收在望,估计今年可比去年增产三、四成。同时,该队由于劳动力的增加,今年还扩大了过去无力耕种的二百五十六亩水稻,增种“十边”作物二百二十亩,开荒九十亩。女社员还抽空多做了花边,增加了一千零二十一元副业收入。大家都感动地说:“没有公共食堂,那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   说到食堂的好处,妇女们体会要算最深刻了。过去有多少家庭,为了家务,夫妻、婆媳、妯娌、姑嫂间经常发生纠纷。妙桥公社女社员回忆过去的情况说:“从前妇女真苦恼,天不亮起身把粥熬,烧得晚了孩子吵,烧得不好丈夫闹。”自从办了公共食堂,这些情况很快就改变了。家庭更加和睦愉快了。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在摆脱了家务束缚以后,已经成了农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大炼钢铁,大搞水利,男劳动力上了钢铁、水利前线,后方的农业生产大部分由妇女承担下来,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对夺取今年三麦大丰收起了重要的作用。她们中许多人过去只能做做辅助工,只会拔拔秧、车车水、打打柴草,现在已成为生产能手。不少妇女学会了锄地、挑担、蒔秧、摇船……;凡是男人能干的,她们也能干。藕渠公社花里大队二百十一个妇女劳力中,原只有十七个会蒔秧,现在就有一百八十七个蒔秧手。妇女参加了主要劳动之后,不但使生产上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使这些妇女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了。过去,她们是:“远到河滩头,近到灶前头,整天围在孩子脚跟头。”她们有志于参加生产建设,但是繁琐的家务劳动拖住了腿。现在她们有了与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条件,通过集体劳动与集体生活的锻炼,集体主义思想迅速地成长起来了。白茆公社第一大队,办了食堂以来,就有一百零二个女社员被评为优秀社员和劳动模范。女社员宋杏生,过去由于生活不好,性情粗暴,经常和邻居争吵;办了食堂参加了劳动,受了教育,学了文化以后,她有了显著转变,不仅劳动上带头苦干,事事抢先,而且处处关心集体,现在已被大家选举为县人民代表,并且担任了妇女生产队长。 ## 办食堂能够改善社员生活   有人说:“食堂办糟了,社员生活降低了。”这也是完全歪曲事实的。我们以三兴公社三大队的情况来说:这个大队共有四百二十五个家庭主妇,过去因为家务累赘,很少能挣到工分。今年上半年办了公共食堂,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做一百个劳动日的有十九人,多做八十个劳动日的有三十六人,多做五十个劳动日的有五十三人,多做三十个劳动日的有二百九十七人。在夏熟预分时,她们的收入都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到两倍。女社员张金之过去一个月只能出勤七天,靠丈夫一个人劳动养活一家六口,经常缺米断草,现在她一个月能出勤二十四天,夏熟预分分到的粮食足够吃到秋熟,而且还分到三十多元现金。王庄公社时家坝大队三小队三十三户,过去每逢“荒三春”、“苦七月”,要断炊的有十五户,社员愁米愁柴。自从办了食堂,有计划安排了生活,大家多得了工分,增加了收入,现在大家再不为“开门七件事”操心了。绝大多数食堂还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发展了养殖业,社员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提高。如藕榘公社庞浜大队,每个食堂都养了十几头猪,上百只鸡鸭鹅,还种上十来亩蔬菜,天天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隔几天就开一顿荤。在食堂的带动下,全队每户平均养了猪羊四头斗,鸡鸭鹅十三只。目前为止,每户家庭副业收入平均已达一百多元。社员们都这样说:“土改、合作化、公社化,一连翻了三个身,办食堂又是一次生产生活上的大翻身。”女社员说:“贯彻婚姻法是第一大翻身,办食堂是第二大翻身。”由于食堂不断改进管理制度,粮草和其他开支也大大地节省了。有的户过去不善于过日子,吃粮有些浪费,公共食堂帮助计划安排后,每天都能吃到一干两稀,顿顿有汤有菜。特别是人民公社实行了部分的供给制度,使过去经常愁吃、愁喝、愁柴米油盐酱醋菜的丧失劳动力的社员,得到了最可靠的“社会保险”。他们说:“从此控住了铁饭碗,再过几年就要换上金饭碗了。”在食堂推行“粮食到户,以人定粮,节约归已”的办法后,更推动了社员自觉节省粮食。如藕渠公社三千七百九十七户,六月份就节省了粮食四万五千多斤。兴隆公社八大队三小队全队三十四户原来一天要烧柴六百八十斤,办了食堂后,一天只需要烧柴三百八十斤,每个月可节约一千一百四十担,折现金一千二百元。此外,由于公共食堂都注意饮食清洁,做到吃得好、吃得暖、吃得干净,社员的健康水平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从前农村中时常流行的肠胃病、痢疾等疾病,现在已大大减少了。   公共食堂建立起来后,干部群众都在“一锅”吃饭,天天见面,就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也更加有利于提高社员的集体主义思想。大义公社卫星大队的中王村,过去宣传教育工作很差,会都开不起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二十多个只在土改时参加过一两次会议,思想很不开展。办了食堂后,食堂既是会场,又是俱乐部,有时开会,有时学文化,有时演戏,现在社员思想都开朗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二十多个六十岁以上的老社员也成了生产上的积极分子,主动要求担任了队里的饲养员和农具保管员。他们感到生活在公社化的大家庭里,老年人越活越年轻了。   农村公共食堂是“顺天应人”的新生事物。这种新生事物,象幼芽一样,一天天地迅速成长起来。它不但大大有利于加速目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将来有利于我国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让我们高呼人民公社万岁!公共食堂万岁!   来源:原载《群众》195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