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有步骤地将全省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计划方案 ## 甲、全省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 一、基本情况   全省工业,包括公营、私营全部在内,据1953年底统计局资料,共有工厂13775户,职工233297人,年产值105685亿元(1954年计划数字)。其中私营工业所占比重:厂数占88.03%,职工占57.91%,产值占48.52%。即1954年全省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实现后,私营工业〈产值〉已开始略小于公营;但所占比重仍然相当大,不容忽视。   全省10个工人以上的私营工业,据最近(4月间)调查:计有工厂2055户,职工72787人,产值(1953年)35750亿元。其户数占全省私营总户数的16.89%,产值占全省私营总产值的62.01%。这些私营工业的大部分,已先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中、低级形式——加工、定货、收购、包销,目前已占总产值的71%。   全省10个工人以上的私营工业,从业别、规模及地区分布来分析,其情况如下:   (1)从业别来分析:纺织工业占第一位(占总产值的36.77%),粮食工业占第二位(占34.05%),轻工业占第三位(占22.06%)。此三者相加,其厂数占总数的80.84%,职工占总数的87.39%,产值占总数的92.88%,为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绝大多数。其他产业为重工业(占总产值的2.7%),机械工业(占1.33%),燃料工业(占0.94%),其他工业(占2.17%),其产值共占总数的7.21%,为数寥寥。   (2)从规模来分析:500人以上的工厂仅10户(占总厂数的0.49%),100人至499人的工厂117户(占5.69%),50人至99人的工厂170户(占8.27%)。此三者相加,共297户,仅占总厂数的14.45%,为数不大。绝大多数为50人以下的工厂,共有1758户,占总厂数的85.55%;其中尤以小型厂为多,有1191户,占总厂数的57.96%。   (2)从地区分布来分析:杭州市占第一位(占总产值的35.21%),嘉兴地委占第二位(占18%),宁波地委占第三位(占13.89%),宁波市占第四位(占9.27%),金华地委占第五位(占5.52%)。此五地相加,共占总产值的81.89%,为绝大多数。其他地区情况为:温州市占总产值的5.44%,温州地委占4.64%,衢州地委占1.17%,舟山地委占1.06%,直属县共占5.8%。 ## 二、主要特点   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主要特点大体如下:   (1)生产消费资料的厂多,产值也大;生产生产资料的厂少,产值也小。前者占总厂数的75.09%,产值占85.18%。后者占总厂数的24.91%,产值仅占14.82%。   (2)工场手工业多,但经济价值小,现代工业少,但经济价值大。前者占总厂数的59.9%,但产值仅占22.46%。后者占总厂数的40.1%,产值高达77.54%。   (3)工厂零星分散,规模小,设备差,资金有限,10人以上私营工业2055户中产业多至60个以上,其分散情况可见。每厂职工平均仅有36人,规模很小。设备多陈旧简陋,大部分为手工劳动或半手工劳动,如棉织业有布机5700台,其中全铁机仅620台,由木机改装的铁水机有2798台,人力木机2282台(丝织等业情况类似)。每厂平均资产仅有2.69亿元,其经济实力极为有限。   (4)从业人员众多,其中非生产人员(职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职资方及其代理人也不少。全省10人以上私营工业共有从业人员76843人,其劳动生产率仅及国营的1/3强(国营每工人每年生产13841万元;私营每工人每年生产4911万元),可见其从业人员众多。但其中生产工人仅58832人(占76.43%),非生产人员有18011人(占23.57%),故办事机构臃肿。其中职资方及代理人有4056人(占5.28%),而有技术的仅239人,故对他们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相当艰巨。   (5)盈亏情况极不平衡,大部分工厂有盈余,但部分工厂有亏损,少数工厂欠债超过资产。据全省864个大型厂的统计,1953年有盈余的占总厂数的76.23%(平均每户盈余1260万元);有亏损的占23.77%(平均每户亏损3300万元),其中又有12户欠债已超过其全部资产。   (6)产销带有很大的地方性。据60个产业中初步估计,其中大部分主要产业的原料系产自本省,如丝织、棉织、酿造、粮食、榨油、制茶、造纸等业。产品多数也销售本地,部分行业产品则远销全国,以至外国(如丝、绸、茶等) (以上问题有关统计资料详见附件一)。   乙、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与步骤   中共中央批准的“中财委(资)关于有步骤地将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中规定:“发展公私合营的方针,是要以国家投入的少量资金和少量干部,去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资金、干部和技术来改造资本主义工业。”并要求“在今后若干年内(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可能更短一点。需要多少年,要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决定,各地区情况不同,时间长短也会不同),积极而稳步地将国家需要的,有改造条件的10个工人以上的私营工厂,基本上(不是一切)纳入公私合营轨道(视国家需要,企业改造条件及资本家情况的不同,决定纳入步骤之先后,但并非所有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都要经过公私合营的步骤),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将公私合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   根据上述方针和要求,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和特点,本省今后将10个工人以上私营工业基本上纳入公私合营轨道的步骤规定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19955年至1957年),把全省私营工业中的大型工厂(864户),凡有公私合营条件的,通过各种方式,全部纳入公私合营轨道,并在10人以上的小型厂中,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厂100个至200个,同时纳入公私合营轨道。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两年之内(1958年至1959年),则把尚余的10个工人以上的私营工业(约1000户),凡有条件公私合营的,全部纳入公私合营轨道。总的进度就是要在1959年之前,把全省10个工人以上私营工业基本上纳入公私合营轨道。   丙、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3个具体计划方案   一、1955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计划   (一)合营进度和具体根据:   在1955年内,全省计划合营249户(一览表见附件三、略),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总厂数的12.09%,拥有职工15605人,占总职工数的21.42;产值8688亿元,占总产值数的24.27%。   按产业来分,其中:重工业10户,燃料工业22户,机械工业17户,粮食工业22户,轻工业52户,纺织工业119户,其他工业7户。按地区来分,其中杭州市81户,宁波市18户,温州市13户,嘉兴专区43户,宁波专区30户,温州专区15户,金华专区25户,衢州专区6户,舟山专区3户,直属县14户(萧山4户、杭县5户、富阳3户、新登2户)。   1955年之所以合营这些厂的依据,除根据前述方针和步骤外,并考虑到下列具体条件:①产品绝大部分为国家或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上所需要;②供、产、销已基本上为国家控制(加工定货),并基本上平衡;③在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好,有改造条件;④党、团、工会工作较有基础,有党员630人,团员1386人;⑤资本家多系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不少进步分子,已有86户向政府申请合营。   (二)关于干部与资金问题:   干部与资金的多少,与进行合营的方式的关系很大,现按1954年的办法匡算,在具体执行时将有所缩小。   (1)关于干部:按照省委组织部规定计算(千人以上地级1人县级2人,500人以上、千人以下县级2人,区级若干人,500人以下,县级1人或区级若干人),249户厂需要干部计县级11人,区级163人,一般干部6人。其中除县级11人应由各地党委调配外,其余169人可从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及原私营企业(这是主要的方面)的党、区、工会及职工积极分子中提拔,经过训练后充任。具体方案,由组织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   (2)关于投资:按中财委(资)1954年的标准计算(国家现金投资总数约占原企业全部资产的15%),除企业现有公股、公产不计外,1955年需国家现金投资189亿元。投资来源:除1954年中央所拨投资款的剩余部分(约100亿)可拨用外,尚需中央新投资80亿元。至于吸收社会游资及商业转业资金问题,原公私合营企业的公股股息、公积金的运用问题,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方面拟定意见。   (三)合营方式:   由于本年合营的厂数较上年多,厂的规模较上年小,故各个厂分别合营的方式已不宜普遍采用,只能适用于规模较大、性质较重要的厂。一般厂可采用成串合营或并厂合营的办法进行。即①先私私联营或合营,然后公私合营;②公私合营大厂吸收并入一个或若干个私营小厂,实行合营;③原公私合营小厂,并入私营大厂实行合营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事、省人、省钱。但各地进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或创造新的方式,必须保证工作质量。在并厂合营时,同时要注意厂与厂之间的生产方面的协作关系,职工的待遇以及资本家的自愿等问题。   (四)计划实行后公私比重的变化:   1955年扩展计划实现后,全省工业中的公私比重,将起如下变化:公营比重将从51.66%,增加到60.11%;私营比重从48.24%,降低到39.89%(降8.63%)。   二、1955年至1957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三年)计划   (一)进度与指标:   1955年至1957年全省计划合营1112户,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54.07%,拥有职工45343人,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62.13%;产值23457亿元,占10人以上的私营工业的62.44%。   各年标准:   (1)1955年:全省合营249户(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12.09%);拥有职工15605人(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21.43%);产值8688亿元(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24.27%)。   (2)1956年,全省合营432户(同上,占21.02%);职工18094人(同上,占24.8%);产值8278亿元(同上,占23.02%)。   (3)1957年:全省合营431户(同上,占20.96%);职工11644人(同上,占15.96%);产值5490亿元(同上,占15.27%)。   (二)计划实现后公私比重的变化:   1955年至1957年的扩展计划实现后,全省工业中公私比重所起的变化:公营比重将从51.66%,增加到73.49%,私营比重将从48.34%,降低到26.51%(降低21.83%)。(以1954年不变产值计算)。 ## 三、将全省10个工人以上私营工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方案(纲要)   (一)进度与指标:   在1959年以前,把全省10个工人以上私营工业中,有条件改造为公私合营的(个别行业和少数厂只能淘汰,无法改造为公私合营),分批、全部纳入公私合营轨道,完成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   各年指标:   (1)1955年:全省合营249户,职工15605人,产值8688亿元(所占比重见前,下同);   (2)1956年:全省合营432户,职工18094人,产值8278亿元;   (3)1957年:全省合营431户,职工11644人,产值5490亿元;   (4)1958年至1959年:全省合营917户(占10人以上私营工业的44.62%);职工18246人(占25.01%),产值8964亿元(占24.93%)。   (二)计划实现后公私比重的变化:   1955年至1959年扩展计划实现后,在全省工业中公私比重所起的变化:公营比重将从51.66%,增加到82.20%;私营将从48.34%,降低到17.80%(降低30.54%)。(以上计划的有关统计资料,详见附件二,略)   · 来源:   浙江省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