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为研究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问题,于一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举行会议。   这次会议是根据政务院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布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而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华东、中南、西南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或文教部负责人和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十九所高等学校的董事长、校长及教师。学生代表共八十五人(重庆求精商学院代表未赶到)。会议是在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钱俊瑞、韦悫、曾昭抡的主持下进行的。   马叙伦部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为了坚决彻底地肃清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影响,会议将集中力量解决接受美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问题。对于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除政治上坚决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者外,目前一般地只采取履行登记,督促他们改造,使其适合于中国人民利益的方针。马部长并宣布教育部对接受美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处理办法的要点。在处理过程中,一般地应维持学校的现状,不迁校,不合并,不调整院系,学校中原有美籍董事,应一律解职,美籍人员不得担任行政职务,美籍教师除反动有据者应予辞退外,其余均可留任;如果有不愿留任的,可允其离开;中国教职员工,不分宗教信仰,一般原职留用,政府接办的学校,经费照旧。钱俊瑞、曾昭抡副部长作了补充报告。钱副部长以具体事实说明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罪行后,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完全能以自己的力量办好自己的教育事业,曾副部长则着重批判了亲美、崇美、恐美等不正确的思想。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对各方照顾得很周到,打消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   会议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和教育部的指示,经过分地区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谈话,反复磋商,拟定了每个学校的管理方案,提交教育部呈请政务院批准。处理方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立即接收改为公立。(二)暂时维持私立,准备条件改为公立。(三)继续由私人办理,改组董事会及学校行政领导,使成为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   会议上各校代表在高度爱国主义的精神下,根据亲身体验,愤慨地揭露了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罪行,坚决表示拥护人民政府的决定,并要把学校办得更好。   会议于二十二日闭幕。在二十二日的会议上,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陆定一副主任出席讲话。他说明这次会议的完满成功,证明政务院的决定,不但是正当的,合乎全国人民的要求的,而且是完全可以顺利实现的。其次,他着重指出这次会议给我们的重要经验就是,必须把处理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和宗教团体的任务,看作是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我们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为了反对这个敌人,政府对于在接受美国津贴的机关团体中的中国工作人员,特别对其中的宗教教徒,采取坚决的团结政策,帮助他们脱离美帝国主义的影响,同时在接受美国津贴的机关团体中工作的一切爱国教徒和其他人员,也应当与政府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闭幕词,副部长钱俊瑞、韦悫、曾昭抡亦先后讲话,马部长闭幕词中首先指出会议的成就,继着重指出:“美国帝国主义者决不甘心于他在文化侵略上的失败,还会千方百计地玩弄威胁利诱、挑拨离间的阴谋伎俩,企图死灰复燃。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坚定信心,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丝毫不动摇地来粉碎它的一切阴谋诡计。”最后他号召代表们回去,向全体师生员工正确的传达大会的精神,坚决执行政府的决定,为圆满实现这些决定而努力。   钱俊瑞副部长讲话指出:为了胜利地完成处理工作,必须坚决地、彻底地、全部地、永远地割断和美帝国主义的联系,从经济上到思想上肃清美帝国主义的全部反动影响;必须支持全校师生员工的抗美援朝和控诉美国侵略罪行运动;必须不分师生员工,不分教徒与非教徒,一切爱国者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应当严格地区分美国帝国主义分子与美国人民,还必须在学校中经常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到会代表也先后讲话。震旦大学校长胡文耀说:在帝国主义统治下,我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校长,大权操在外国人手里;今天我这有名无实的校长也翻身了。我要尽我的力量为人民服务,金陵大学代理校长李方训说:我们感到过去如同住在文化租界上一样,学校的一切行政,经济权都操在外国人手里。这次政务院的决定,使我们思想上从被奴役到解放,如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也同样表示,要办好人民自己的教育事业,为祖国服务。沪江大学学生戌行和铭贤学院学生马禹行控诉了美帝国主义分子与国民党勾结压迫同学、阻挠和破坏学生爱国行动的罪行,同时也倾吐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会议以热烈掌声通过到会代表《拥护处理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的决定宣言》后结束。   出席这次会议的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计有十九个单位,即:之江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大学、津沽大学、华中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齐鲁大学、铭贤学院、震旦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岭南大学。   来源:《新华月报》1951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