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工作者正在为祖国建设奋勇前进   <李四光> ## 一   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三年来胜利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现在,历史性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了,祖国从今要走上我们渴望已久的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道路了。   工业建设的自然条件,主要有两大项:一、动力,二、原料。   过去,在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占优势的农业社会里,自然动力的利用是极有限的,利用方式也是极不经济的。今后我们要大规模发展生产,就必须考虑到应如何用最合理、最经济的办法来使用这些动力资源——煤炭、石油(包括天然瓦斯)和水力。   煤炭和石油都是地下的宝藏。它保存在不同深度的地层里,不是一下子容易发现的。因此,在我们制订计划去大规模开采这些宝藏以前,首先必须了解它们在地下存在的情况——它们在地下是如何分布的,产生於哪些地质时代,哪些地层之中。我们也必须了解:在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下所造成的煤炭和石油,是和哪一类地层、哪一类型的地区(例如山间盆地、山脉前沿凹地、古湖沼、古海湾或古内陆浅海等)有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必须了解:哪一种地质构造最适宜於保存它们。这些工作,就是要地质工作者来做的。   水力发电,是把水力变成电力,这是一系列的复杂工作。其中一部分主要工作,包括水源流域的一般地形和地质情况,当地河流侵蚀的规律,某些重要基地的岩石性质和结构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水库坝址的选定,显然,这也是地质工作者的任务。   除了上述三种动力来源之外,另一种很重要的动力来源是放射物质,特别是铀和钍。它们形成各种矿物,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岩石里。近代物理学早已发见了这一重大的事实,即大量的动力可以从这些物质中解放出来。美帝国主义者一直在妄想独霸这种能量的来源,把它制成大量屠杀人民的武器,例如什么原子弹等;而在我们以苏联为首的和平阵营中,却必须利用,而且事实上已在设法利用这种力量来从事和平建设,为和平工业服务。苏联在改造自然的巨大工程中在利用这种能力方面已有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某些煤炭等动力比较缺乏的地区,从放射性矿产中取得动力的来源,今后是不容忽视的。   如所周知,工业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所需要的原料,绝大部分是从地下资源中取得的。其中特别重要的,包括各种黑色金属,如铁、锰、铬;各种有色金属,如铜、铅、锌、锡、钨以及各种普通合金原料,如镍、钴、鉏、锑、铋、镉等;各种贵重金属原料,如铂、铱、汞等;各种稀有元素,如铈、锆、钒、钽,锗、锇,钇等;各种铝矿,如铝土矿、矾铝矿等。其次,有各种耐火材料,包括菱镁矿、矽砖、白云石,石棉、耐火泥、和若干种高温催化矿物如矽线石等。再其次,还有作为电工材料的石墨、云母、水晶等;作为化工原料和肥料的硫磺、硼砂、重晶石、硝石、钾盐,磷灰石、石膏、石灰岩,泥质矿物和岩石等;作为催化剂的膨润泥、钒土、矽藻和某些稀有元素等。其他原料尚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发现这些原料,提供开采它们的可能性,以保证这些工业原料的供应,也是今天地质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   除了上述两方面工作之外,地质工作者还必需供给许多工程设计以有关的基本资料,作为施工设计的根据,其中包括基本建设中大型建筑、厂房、港口、机场、隧道、桥梁等地基的基本资料,前面所提到的水库坝址也是其中的一种。这些,都是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为要了解地基的性质和构造,它的抗压和抵抗侵蚀的力量,我们必须从岩矿方面、构造地质学方面,乃至地质力学方面所得到的知识,结合着对岩石性质和水文地质的研究来进行。在石灰岩地区,对这些问题,尤须特别注意。 ## 二   三年来,全国地质工作者,热烈地响应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从工作实践中,进行了自我教育,改造了过去学院式的研究作风,激起了为人民、为祖国服务的高度爱国热忱,因而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先进的苏联科学技术应用於地质工作力面的光辉成就,以及通过苏联专家所表现出来的苏联人民底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因而我们又掀起了更进一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要求学习苏联的高潮。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在一九五三年初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质工作人员会议。这一次会议,一方面使我们地质工作者更确切地认识了祖国交给我们的巨大任务底伟大意义;另一方面热情地研习了苏联地质工作先进经验,制订了各种工作规范,使我们的工作得以标准化,从而加强了工作信心。这样,也就使我们地质工作人员在工作态度上起了基本的变化:结束了过去自由散漫的作风,第一次制定了适合於祖国重工业建设要求的地质工作计划。同时,各种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制定,又使本年度计划的完成得到了保证。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计划和规程已经是十全十美了;但是我们深信:从无到有,就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今天,我们如果再回顾一下我们以前的工作方式,我们至少可以有下列几点体会:   (一)过去野外地质工作,单凭天然露头来推测,在地表能看到多少算多少;即使有时得到钻探工作的配合,但也是受着资本主义社会影响的限制,不愿多投资,因而大部分还是靠地质人员来猜测。这样所得来的资料,显然是很有限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下大可靠的。但是今天我们却可以运用系统的排钻布置和大规模的剥土工作,因此,我们就能够根据更确实的地质资料来精密估定地下矿藏的情况。   (二)在工作方法上,我们获得最大进步的是工作标准化和计划化。我们知道,为了保证某一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实现,必须保证这一计划中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产量在若干年内的供给。要保证原料产量的供给,必须首先保证提出该原料的精确储量数字。苏联先进经验告诉我们:为了确定工业建设所需要的矿产储量,依其估计的精确度分为甲1、甲2、乙、丙1、丙2五级。在具体进行某一项工业设计时,规定必须获得各种原料哪一级的矿量是多少。地质工作就根据上述的要求,同时根据矿区的地质条件,来布置一定量的钻探、槽探和其他山地工作。   我们知道:根据勘测矿产及其他地质情况的实际需要,必须测制适当比例尺的地质图。苏联先进经验又告诉我们:为了保证某种比例尺地质图所要求的精确度,必须规定在一定面积内(如一平方公里)建立多少观测点——这种观测点就叫地质点。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就可以算出:为完成多少面积的某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并要求作到怎样的精确度,必须配备多少各级地质、测量、槽探……等技术干部和行政干部、花多少时间和需要多少器材和经费。   假如没有地质点和矿量分级的两项基本概念作为基础,我们就不可能预先对我们的工作作定量、定质、定员、定时、定料的估计,也就不可能作任何计划的设计,更无从打算我们需要培养多少各级各门技术干部。   (三)站在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的立场。我们大多数的地质工作者已经有了觉悟,我们不仅政治认识不够,一般思想学习不够,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过去工作的态度,大都不够严肃,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科学价值,不是没有问题的。在联系实际方面最显著的缺点就是:大家都漠视了应有的工程学的知识,对水文地质、地质力学(或土壤力学)以及最近地质时代,即第四纪地质的特殊发展,太不注意。   (四)各种工作规范、操作规程的制定,改变了过去自由散漫的作风,同时又使得各种工作能够有节奏而协调地进行。这样就使得从地质调查工作、钻探工作和其他山地工作直到化验工作能够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作来为工业建设服务。   上述这些,就一贯组织比较严密的某些工矿部分来说,是行之已久的事实;而就地质工作来说,则可说是起了一个大革命。 ## 三   在今年计划开始执行的第一个季度中,由於苏联专家的帮助,钻探工作、山地工作、化验工作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适当配合的结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仅拿有色金属矿来说:我们最近所发现的潜在储量已经完全打破了帝国主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的荒谬说法。在西南方面,我们又一次发现了有世界地位的广大的铅锌矿区。而“中国是贫铜的国家”的论调,也要被证明是荒谬的了。根据我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勘探的结果,我们有坚强的理由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提出充分的资料来证明我们祖国在产铜方面,将要赶上世界上头一个产铜的国家——智利,甚至还要超过它。在西北和西南,大批的石油勘探人员(包括物理测探、钻探、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层古生物等专业人员)也正满怀信心地向着为祖国发现广大油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的新的发现使得每一个地质工作人员情绪高涨到如此程度:他们都时时刻刻巴不得向毛主席报喜、巴不得向全国人民提出他们的保证,表示他们有信心、有力量——特别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在学校、在现场、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来并且日益壮大的新生力量——来完成祖国人民交给它们的光荣任务。 ## 四   上面所举出的这些事实,是不是表示着今天我们的地质工作已经到了最完善的程度呢?当然不是的,甚至可以说,还差得很远。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地质工作人员必须继续奋勇前进,并注意到下列两点:   首先,我们要求每一个地质人员要贯彻最近的地质工作人员会议的精神,积极执行工作规范、规程和制度,遵守计划,努力按期完成并超额完成各人所担当的任务。我们应当强调指出:严格地遵守这些工作规范、规程和制度,是完成工作计划的先决条件。不这样,我们就无法保证计划的完成,也无法回答祖国人民寄予我们的热望和完成他们交托给我们的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在我们开始制定工作计划的头一年,经验是还不够的;在实际执行这些规范、规程和制度当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复杂问题一定也将是不少的。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地质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深入研究、抓住中心问题、努力钻研,从解决个别困难到提出合理的改进。我们坚决反对单凭主观想像不顾工作规范的作风,同时也反对机械地执行规定不用脑筋的作风。只有同时克服这两种偏向,我们才能有把握完成工作计划,并且有希望超额完成计划。   其次,前面已经说过,为了要确定分级的矿产储量而计划的钻探、槽探及其他耗费甚大的山地工作,必须根据地质条件来布置,才是科学的。另外为了确定工作量,规定地质点的密度也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一个地质点上要观测一些什么东西,很明显,是决定地质点的价值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在地质点和确定矿量等级的工作后面,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地质学各方面的一般性和理论性的问题。那些问题的解决,不独对当地钻探、槽探等工作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导致地质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在全国范围内,哪个区域有给祖国发现更多新的矿藏的可能。   三年来我们已基本上批判了和克服了重视理论而不重实际的偏向,学习了如何走向实际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正确而且必要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必须肯定这些成绩,并在实际工作中巩固和发展起来。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正因为今天地质工作的蓬勃发展,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许多复杂的地质问题,被揭露出来,摆在我们面前,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如果我们不这样,而只满足於现在的业务水平,忽视了隐藏在表面现象下面,正在发生着而且将来更不断发生的问题,把有目的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看作不是联系实际,不去加以组织,那我们就很可能陷入短视、陷入盲目、陷入“有实际没有理论”的错误。   总之,我们必须牢牢地记着,我们地质工作者今天的任务,首先是发掘并且正确地估计为了适合我们国家的建设计划所需要的大量地下资源;其次是通过实地勘测,提供一切涉及地质的工程设计所必需的精确资料。   我们也必须记着,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克服一切必然出现的困难,保证工作成果的质量,我们不但需要掌握地质学各部门最先进的理论,而且还必须经常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从而把指导我们工作的主导思想,提高到更高的理论水平。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从事生产工作的实践中发展地质科学理论,从理论的提高,又可以更进一步改善生产,扩大生产。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毫无疑问,将要沿着这样一条广阔的道路,相互推动胜利地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1953年5月23日